游走在莺歌燕舞、丝竹并呈的长安街头:和面炊煮的婢女,汲水淘洗的仆人,抑或持匕的伙夫,酿酒当垆的妇人,提壶行沽的路人……彼时,日光明媚有暖意,丝竹过耳有余音,尘世绘声绘色,可谓人间值得!
人间之值,我们先从“食”字说起。
起初,带皮的谷物称之为“食”,而且专指主食,《说文》云:“食,一米也,从皀,亼声。”《周书》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礼记》云:“食,养阴气也。”阴,是就脏腑机能来说,五脏之气为阴气。吃主食有益于五脏六腑的运化。
吃喝饮食,跟四季也息息相关,《礼记·内则》又云:“食齐视春时,羮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齐,剂量;视,比也。那什么是“食齐”呢?“食”涵盖黍、稷、稻、粱等杂粮;“羹齐”指兔、鸡、犬等家畜;“酱齐”指的是酱类食品和酱醋拌的小菜;“饮齐”指的是调剂、配制的酒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调剂食物也要像四季的气候一样,饭食宜温,肉类宜热,酱菜宜凉,酒饮宜冷。
“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黄帝时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出自《古史考》)。神农炎帝时代,人类利用凹凸的石头作为锅具煮饭,到黄帝时代才有了真正的锅。此后,人们又陆续发明了一些下饭的酱香小菜、酒类等饮食,菜肴也花样翻新起来。
烟火所栖,民生所寄。到了汉代,普通人家日食两餐,早餐称“朝食”,晚餐称“餔食”。王公贵族和富有人家日食三餐或四餐,皇帝食四餐:平、昼、餔、暮。
古人吃饭的时候很讲究,把碗、盘放置在木案或石案上,大家席地而坐,夹菜时用箸(筷子),食肉时用刀和俎(砧板);盛食物的器皿,民间普通老百姓一般用陶瓷制品当碗、碟,富家贵族多使用漆器,也有使用竹器和金属器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