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是桑树的果实,又叫“桑子”。小小浆果,包藏着酸酸甜甜的爱恨情仇,鸠吃多了桑葚就会昏醉,像极了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的恋人。聪明的先贤曾教诲道:吃桑葚过则醉!小斑鸠们投身于桑葚叶中以求果腹;人们种植桑葚,养蚕采桑,成了惯常的劳作。汉乐府中有“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宋词则有“采桑子”的浪漫词牌。
桑葚似葡萄般圆润,颗粒分明;未熟的桑葚果有点儿鲜红,然远不及樱桃浓艳。从实用价值考虑,桑葚获得了广泛的青睐:桑葚熟时满地诗,沧海桑田是诗人们走不出去的朋友圈!陆游的“桑葚熟以紫,水鸟时遗音”,描述了熟透的桑葚吸引来叽叽喳喳的水鸟的画面。此外,还有白居易的“兔隐豆苗肥,鸟鸣桑葚熟”,舒岳祥的“桐花开处青鸠醉,桑葚甜时紫鸽忙”,王迈的“桑葚熟时鸠唤雨,麦花黄后燕翻风”,赵孟坚的“桑葚紫来蚕务忙,带晓采桑桑叶湿”等,皆以桑葚为题材。
《陌上桑》是中国汉代乐府民歌的名篇,描述了太守大人下乡考察,公然追求采桑叶的美人罗敷,而遭到生生拒绝的场面: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非碌碌之辈,与其说她是来桑田采桑,不如说是来走秀,她粉妆额黛、身姿婀娜、我见犹怜——
美人胳膊肘下的小篮子小巧玲珑:青色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的提柄;再看妆容:虽梳着简单的堕马髻,但不经意间耳垂处一对珠光宝气的耳环却暴露了身份;再看衣饰:浅黄色带花纹的丝绸裙搭配紫绫子制成的短袄……别的不说,就这身穿搭,不给个特写都不太好意思,怪不得美人惊鸿一现时,回头率爆棚,耕者、锄者呆若木鸡,若他们手中握的是照相机而不是锄头,此景此情,抓拍无疑。
桑田不仅是美人晒颜值的舞台,也是落难英雄的庇护所。
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趁西楚霸王项羽北上齐国平乱之际,由洛阳统领五路诸侯国联军大举东进伐楚,直取楚都彭城(今徐州)。坐镇齐地的项王得知后,旋即亲率三万骑兵长途奔袭,秘密回师,解救彭城之危,大破刘邦麾下五十六万诸侯军。民间传说,败走彭城的刘邦冲出重围,带着数十骑兵仓皇西逃,至萧县东南的险峻山谷黄桑峪时,不得不止步,因为这里三面环山,仅北面山坳有一出口通向外界。前有高山阻挡,后有追兵袭击,情急之下,刘邦一行人只能躲进一个阴暗的山洞中。狡猾的刘邦没有忽略细节,他让随行人马不要破坏洞口蜘蛛网,以此混淆视听,五大三粗的项羽扬鞭纵马,追至洞前,见洞口已是蛛网密布,洞中黑黝黝一片,便不再犹豫,领一班人马,呼啸而去。此时躲在阴暗潮湿洞里的刘邦,虽然侥幸逃过一劫,却落下了头痛、头晕的毛病,加之便秘,痛苦不堪。
刘邦隐匿的地方叫黄桑峪(后叫皇藏峪),桑林密布,所结桑葚盖压枝头。路途劳顿,刘邦只得渴饮清泉,饥食桑葚。不承想奇迹诞生了——仅几天的工夫,刘邦的头痛、头晕、便秘的症状便消失不见,神清气爽,筋骨强劲有力。他不得不慨叹:这大山貌似平常,实则卧虎藏龙!日后,刘邦虽黄袍加身,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但仍念念不忘桑葚的救命之恩。御医顺着他的心意,遂用桑葚加蜜熬膏,让他长年服用,养生保健、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