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结会带来不良影响,让人陷入焦虑。因此,具有自卑情结的人总是不断寻找优越感,以消除这种影响。然而,这种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反而会形成阻碍。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因此很有名。对于这一名词,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表示了认可,并将其应用到了实践中。至于这种应用对不对,他们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准不准确,我们并不知道。当我们告诉一个人,自卑情结除了给他带来困扰,没有任何益处可言时,这个人不仅不会战胜这种情绪,还会变得越发自卑。因此,必须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努力找出其生活风格中最为沮丧的方面,并在他感到颓丧时不断地给予鼓励。大部分神经症患者都有自卑情结,因此无法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类。对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说“我知道自卑的情绪正在困扰你”,无法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这和对着一个头疼的人说“我知道你头疼”没有任何区别。
大部分神经症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结,他们甚至觉得,与周围的人相比,自己更有骄傲的本钱。他们完全不承认这一事实。为了弄清他们是如何彰显自身的重要性的,必须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行为上。例如,一些骄傲自大的人常常这样想:“所有人都对我不屑一顾,我必须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以改变他们的看法。”而那些喜欢在说话时手舞足蹈并做出各种表情的人则会想:“我必须利用一些方法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以免他们轻视我。”还有一些人,总是故意摆出一副霸道的样子,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他对自卑心理的一种掩饰。这和矮个子的人为了显高,总喜欢踮着脚尖走路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两个孩子一起比身高时,有自卑情结的孩子总是为了显高站得直直的,但是如果你问他,是否觉得自己矮,他绝不会承认。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勇气面对这一事实。
因此可以说,那些有着自卑情结的人很难会表现得诚实、稳重。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三个都是第一次来动物园的孩子,在见到笼子里的狮子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第一个孩子躲在母亲身后,脸色苍白,一个劲儿地要求母亲带他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身体僵硬,不断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儿都不怕”;第三个孩子假装毫无惧色地望着狮子,并问自己的母亲:“我可以朝它吐口水吗?”三个孩子的反应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显然都意识到了,与狮子相比,自己是更弱小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卑心理,只是有的严重,有的轻微。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改善自身所处环境的意愿。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并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才能从自卑情结中摆脱出来。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因为它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让人充满负能量,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地摆脱它。就算是那些缺乏自信、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现实的人,也会寻找方法摆脱自卑,只是他们找到的方法很难发挥作用罢了。他们虽然有战胜困难的意愿,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寻找战胜困难的方法。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这种行为对摆脱自卑没有任何益处,他们的自卑情结只会越来越重。
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自卑问题,所以他们的行为总是十分荒诞,除了自欺欺人外,没有任何意义,而他们自己也将被迫承受各种生活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行为,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那么就会以为他们的行为毫无目的。虽然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让一切事物变得合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具有改善自身所处环境的强烈意愿。事实上,他们那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行为已经证明,他们的这种意愿并不强烈和坚定。当他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时,不会通过锻炼来让自己变得厉害,而是会换个环境,在另一个环境中认可自己的强大。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几乎不会有任何作用。如果一直这样自我麻痹,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他们就可能变成一个专制的“暴君”。这对改善他们的自卑情结没有任何好处,原有的生活环境依然存在。当他们回到这个环境中时,依然会感到自卑。我们所谓的自卑情结,就是这种情况。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为自卑情结下个定义。自卑情结,是指在面对某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个体感到无能为力的情绪。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结有许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大哭、愤怒、自责等。自卑情结会带来不良影响,让人陷入焦虑。因此,具有自卑情结的人总是不断寻找优越感,以消除这种影响。然而,这种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反而会形成阻碍。因为自卑者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逃避失败以获取优越感上,所以最后,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有犹疑、彷徨和畏缩不前。
我们可以通过广场恐惧症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上述内容。一般情况下,这类患者心里的想法都是这样的:“我必须待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中有那么多危险,我必须尽量保护自己。”这种想法的外在表现就是,这类人会一直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或整天躺在床上。遇到困难时,他们甚至采取自杀这样极端的行为。这类人已经彻底放弃自己,毫无战胜困难和改善自身环境的意愿。当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实也是想获取某种优越感,因为大部分自杀行为都是为了报复或指责。在那些自杀事件中,自杀者基本上都会将自己自杀的原因归咎到另一个人身上,似乎在告诉大家:“看,我是多么可怜、多么弱小,而你却如此残忍地对待我。”
神经症患者通常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以此来避免与外界的接触。他们不喜欢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想待在自己能够控制的环境中。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窄小的堡垒,将自己关在里面,拒绝一切外部事物,包括阳光、空气和清风。为了维持这种状态,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选择一种擅长的方式,如大声斥责或抱怨哭泣,来统治自己的堡垒。当他对选择的方式不满意时,就会换另一种。但不管是哪种方法,最后想要实现的都是获取优越感这一目的。当一个孩子发现可以用哭泣来控制别人时,就会经常这样做。而这种行为习惯会让他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像眼泪和抱怨这样的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液体能力”。这种能力是破坏合作、掌控他人的一种有效手段。擅长使用这种能力的人,与那些矫揉造作、胆小怯懦、有负罪感的人没什么区别,他们都不敢直面自身的缺点,但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却每时每刻都在体现他们的自卑情结。这种人一心想要凌驾于所有人和物之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过,他们并不会承认这一点。喜欢自吹自擂的孩子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会给人一种骄傲自大的感觉。但是,只要观察他们的行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潜藏在其内心的自卑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也是神经症的一种具体表现,与上文的“窄小堡垒”差不多。一个人如果没有面对爱情的勇气,也就不可能获得爱情。他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家庭中,那么当他想要解决性欲问题时,必然也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由于缺乏安全感,他的注意力只会放在自己熟悉的人身上。他害怕与人相处,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控制局势。被母亲过度宠爱的孩子,一般都有恋母情结,他们总以为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实现所有愿望。他们不知道,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家庭之外也是可以收获爱情和关心的。他们依赖自己的母亲,就算是成年后,这种依赖感也不会消失,反而会不断加重。他们渴求的不是爱人,而是能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仆人。只要有一个过度宠爱孩子并使得孩子无法对他人感兴趣的母亲,和一个严厉冷漠的父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产生恋母情结。
大部分神经症患者都会限制自己的行为,以免与外界接触。比如,口吃的人在社会感的推动下虽然会与人交往,但在说话时,却总是显得很迟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他来说,与人交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会为此感到慌乱,并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面对困难时,那些具有自卑情结的人,以及上学时成绩总是垫底的学生、患有强迫症的人、岁数不小但事业毫无建树或爱情毫无结果的男女、因抗拒工作而陷入失眠的人等,都会表现出一种迟疑和犹豫。一些人在与异性接触时,会对自己的生活风格产生怀疑,并因此导致阳痿、早泄、性冷淡、手淫等问题。这些人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担忧和顾虑,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对人类而言,自卑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人类改变自身处境的推动者。比如,科学的诞生就是因为人类对未来抱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蒙昧无知。正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处境,人类才会积极探索自然和宇宙,并将这种探索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了科学。所以我认为,自卑心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一定会这样感慨:“地球上的人类真是太弱小了。他们成立各种机构来获得安全感,建造房屋来躲避风雨,穿上衣服来保持温暖。”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在某些方面确实非常弱小,连那些强壮的动物都比不过。事实上,在独自面对艰难生活这一点上,地球上的很多动物都比人类表现得要好。为了生存,一些动物会采取群居或合作的方式。但相较而言,人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合作的群体。
和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尤其脆弱,需要大人精心的照料。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无法与人合作,那么就只能任环境宰割。因此,我们能够明白,为何那些不会合作的孩子,随着成长会变得越来越消极,并形成难以改变的自卑情结。而另一方面,一个人无论多么擅长合作,依然会不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人类的生命短暂、脆弱,且始终受到三个事实的限制。人类一直在寻找解决的方法,即便找不到完美的答案,也不会就此止步。无论如何,人类都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但只有与他人合作,这种努力才有希望和意义。
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人类是永远无法实现生命的最终目的的。事实上,只要想象一下那种没有任何困难的完美生活,我们就能知道它会有多无趣。如果我们可以预料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危险和意外的发生了如指掌,那生活还有何乐趣可言呢?生活最大的乐趣其实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以后所有事情都是确定好的,那么还有何可探讨,有何可研究的呢?科学的道路至此也就走到了尽头。此时,宇宙对人类来说就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轮回。原本可以给人以快乐的艺术、宗教等,也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不过幸运的是,对现在的人类来说,生活并不会这么容易就走进死路,因为人类的奋斗不会停止,新的问题和新的合作机会将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神经症患者却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一个正常人遇到问题时,会直面这个问题,然后寻求合理的方式一点儿一点儿解决。遇到新问题时,也是如此。他们不需要其他人的额外照顾,因此也就不会成为与他合作之人的负担。他们明白该如何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所以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风格,勇敢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每个人都想获取优越感,为此,他们会确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通常由他们的人生意义来决定,这种人生意义建立在他的生活风格之上,就像一首自己作词作曲的独特乐曲,绝非表面文章。目标潜藏在生活风格之中,不会直接展现在他人面前。想要知道这个目标是什么样的,只能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去推测。研究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就像研读一首诗歌。诗歌的字数或许很少,其包含的意义却很多。要想明白其中意思,就必须仔细地去欣赏和咀嚼。每个人的生活风格都是一件复杂高深的艺术品,要想知道其中蕴含着什么,心理学家就必须以欣赏的角度去研读。为获取优越感而确定的目标同样如此,它的建立也是以不断的探索和推测为基础的。它是一种追求和动力,并非地图上静止不动的点。所以要想了解它,也需付出同样的努力。
没有人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整体目标。一个人可能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但那只是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就算有了清晰而具体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某人想成为一名医生,这一目标包含了很多内容,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对他人怀有一种强烈的关心。除此之外,还要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人,以及在实施帮助的过程中,该对自己进行怎样的限制。
他为自己确立的这一目标,其实是对自卑情结的一种补偿。通过观察他的职业和行为,可以发现这种自卑情结产生的根源。例如,有的人因为童年亲眼目睹了死亡事件,以致于缺乏安全感,所以便想在长大后成为医生,治病救人。又例如,有的人想当老师。不过我们知道,老师与老师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有些人想当老师,只是为了通过控制比自己弱小的人来获取满足和优越感,他们通常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另一些人,他们当老师是真心实意地想为他人做贡献。在他们眼里,学生并不比自己弱小或低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强。除此之外还需注意,影响老师行为的,除了能力和兴趣的差异,还有心理状态。人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某一具体的目标。与目标间的距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拉近的。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人们都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以达到获取优越感这一最终目标。
所以,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时,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而应探寻其本质。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具体目标,人们可能做出很多改变,包括改变实现目标的方式,也就是职业。因此必须学会从一个人的整体人格中找到那种潜在的一致性。这种统一的特征不会受表现方式的影响,而是稳固的特征。就好像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但它的本质并不会因此发生变化。事实上,它始终是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个体的目标同样如此,它的表现方式会有很多种。这些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它。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说:“你只要做了这件事,就能找到人生的优越感。”在寻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的方法其实很多。只有神经症患者才会在面对困难时坚持“我只用这一种方法”。事实上,一个人越是强大,越擅长使用新方法。
我们无法随意描绘出个体寻求优越感时显露的特殊追求,但是,通过对个体目标的整体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即对成为神的渴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在这种追求的指引下,做着成为神的美梦。许多哲学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一些父母也对子女寄予这样的期望。除此之外,在古老的宗教中,很多教徒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圣人。这里的“圣人”其实就隐含了“神”的意思。据说,尼采发疯后曾写信给斯特林堡
,落款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架上的人”。疯子不懂得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所以敢光明正大地称呼自己为“皇帝”或“拿破仑”。他们希望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预测未来,可以获得一切自己想要的信息,可以掌控所有人类的想法,可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可以拥有超能力。
而另一些人,会通过一些比较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成神的愿望。例如,有些人想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有些人想拥有掌控别人生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想要长生不死,想要留住他人的性命,想要永远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些愿望,唯有成神才能实现。在宗教领域里,只有神才能永生。这种想法是否正确,我们不予评论,但它确实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是一种人生意义。当一个人赋予自己这样的人生意义时,要么是为了成为神,要么是为了成为圣人。即便是无神论者,也会有掌控神的意愿。由此可见,这种优越感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强烈。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具体化后,他的生活风格就会为这个目标服务。他的一切行为,包括举止习惯和性格特征,无论好坏,都是与这个目标保持一致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和酗酒者,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并没什么不妥,都是为了获取优越感而采取的合理行为。他们并不会认为自身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行为自然要与目标保持一致。
有一个男孩,他是班上最懒惰的孩子。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他的学习成绩会这么差?男孩理直气壮地回答道:“那些乖巧听话成绩好的孩子根本无法引起你的注意。只有像我这种懒惰、成绩差的孩子,才能得到你的关注。”由此可见,这个孩子的目标就是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他才会有那些糟糕的行为。在他看来,这些行为帮他达成了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对。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先改变他的人生目标。
还有一个孩子,他非常听话和老实,甚至有些蠢笨,学习成绩同样非常糟糕。而这个孩子的兄长却截然相反,他很聪明,也很活泼,但性格莽撞,常常闯祸。有一次,这个孩子对他的兄长说:“我宁愿做一个蠢笨的人,也不想像你那么鲁莽。”如果这个孩子是因为不想闯祸而表现得愚笨,那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他这样蠢笨的孩子不会有太多的要求,而且即便他犯了错误,也不会被过多斥责。从这一角度来看,他的蠢笨就不是真的,而是故意装出来的。
人们所说的“治疗”通常是指消除病症。但无论是医疗方面的个体心理学,还是教育方面的个体心理学,都不认同这一观点。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那么只帮他改进学习方法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必须透过表象找到致使孩子成绩落后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是他想以糟糕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可能是他不喜欢上学,想以此来逼迫学校开除他。这个真正的原因就是孩子想要实现的目标。如果只从孩子学习差这一表象入手去寻找解决方法,就算有改善也只是一时的,最后他们还是会选择其他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与神经症患者有一些相同之处。一个患有头疼病的人,会在需要时,利用自己的病症来达成目的。例如,当他不想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不想面对陌生人和十分重要的选择时,他的头疼病就会发作,这是他用来推脱和逃避的借口。此外,他还可以随意地对家人和下属发脾气,只要把一切都赖在头疼病上就行了。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病痛轻而易举地达成目的,所以,又怎么可能放弃这么有效的方法呢?虽然我们可以用令他害怕的言语来逼迫他放弃这种方法,并让医生将他的头疼病治好,但只要他的目标没有变化,即使他放弃这种方法也会找到别的方法。头疼病好了,还可以有失眠病,失眠病好了,还可以有其他病症。只要原先的目标还在,他就总能找到新病症。有时在很短的时间内,神经症患者就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从一种病症过渡到另一种病症。这些人就像是收藏家,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一种新病症来丰富自己的收藏。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治疗时,不能只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是应该寻找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他的目标,并弄清这种目标和优越感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把一架梯子搬到教室里,并用它爬到黑板顶端,然后坐下,那么看到我的人或许会认为我疯了。他们心里会很疑惑,为什么我要搬来梯子,然后爬到黑板顶端以如此难看的姿势坐下。但是,如果我向他们说明我之所以想坐得这么高,是因为自卑,是想从高处俯视他人以获取安全感,那么大家或许就会觉得,我疯得没有那么厉害。我用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选择的工具和实施的行动都变得合情合理。唯一让人觉得我有些疯狂的,应该就是我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解读。如果这时有人指出,我的想法错了,并说服我相信了这一点,那么我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可如果大家什么都没说,只是搬走了我的梯子,那么为了实现目标,我就会用椅子再爬一次。如果椅子也被搬走了,那我就借助其他东西,或者干脆自己跳上去。所有神经症患者都是如此,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先改变他们的目标。只有目标变了,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才会改变。之后,在新目标的指引下,他们也会找到新的方法。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上述内容的有力证明。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最近因为焦虑,无法与人交往,所以到我这里来寻求帮助。一直以来,她在工作上都没取得什么成就,只能依靠家人的接济生活。以前,她曾当过秘书和打字员,但最后都被迫辞职了。因为她的老板总是向她求爱,她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远离他们。她后来又找到一份新工作,但仍然以辞职告终。这次的老板对她倒是没什么兴趣,但她却因此觉得自己被轻视了。她接受心理治疗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但治疗的效果始终不明显。直到今天,她依然无法与人好好相处,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了解她的童年。所以治疗时,我先让她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此来了解她的生活风格。她是家里最受父母宠爱的小女儿。由于家里经济情况良好,所以无论她有什么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听到这儿,我不禁感慨道:“你得到了如此精心的照顾,简直像个公主。”她说:“确实如此,很多人都叫我‘小公主’。”在我的引导下,她提起了自己早期的记忆:“我记得自己四岁时,曾看到外面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他们一边蹦跳一边大声喊道:‘快跑啊,女巫来了!’我害怕极了。回到家后,我问女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女巫吗?’女仆点了点头,说:‘有的,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女巫、强盗。’”从此以后,她开始害怕一个人待着。这种害怕每时每刻都表现在她的生活风格中。她觉得自己太弱小了,时刻需要家人的陪伴、照料。
除此之外,她又提及了另一段早期记忆:“我曾学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当时教我的是位男老师。有一次,这位男老师想亲吻我。我吓坏了,跑去告诉了妈妈。从那以后,我就不想再弹琴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她那时就已经知道要与异性保持距离了,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爱情一直排斥。她认为,爱情是软弱的表现,所以每当遇到爱情,就想要逃避。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想法并没有错,陷入爱情的人,确实有很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但依然会有很多苦恼,他们一刻也不敢放松对爱人的关注。像这位女士这样,将逃避爱情作为性方面最终目标的人,通常都会这样想:“我要成为一个强者,任何人都别想知道我的想法。”在对待爱情时,这种人要么逃得远远的,要么就直接拒绝。为了避免成为软弱的人,他们会用挖苦、讽刺等手段,对待向他们示爱的人。
这位女士就是这样,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她觉得自己十分弱小。所以在工作中,每当有男性向她示爱时,她就会焦虑不安、想要逃走。对于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她始终毫无头绪。父母离世后,她的安全感也随之消失。亲戚们不喜欢她,更不愿意照顾她。无计可施的她只好大声抱怨,责怪亲戚们的残忍和无情。利用这种方法,她才勉强没有落到无人理会的地步。如果所有亲戚都不愿意再向她伸出援手,她一定会疯掉。利用亲戚的照顾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这就是她用来实现自己优越感目标的唯一方法。在她内心深处,潜藏着这样一种想法:“我不应该待在这里,待在这个丝毫不重视我的星球上。我不属于地球,我属于另一个世界。只有在那里,我才是公主。”值得庆幸的是,她的亲戚现在还没抛弃她,所以她还能保有一丝理智,没有陷入疯狂。
还有一个例子,对自卑情结和抑郁情结进行了非常清晰的解读。我有一位患者,是个十六岁的女孩。这个女孩从七岁开始就有盗窃行为,十二岁时开始夜不归宿。她的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离了婚,她被妈妈送到了外婆家。外婆对她很好,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出生时,父母的感情就已破裂,经常发生争吵。因此,对于她的到来,母亲没有任何喜悦。她也从未得到过母亲的爱,两人关系十分紧张。我和这个女孩谈话时,发现她态度十分友善。她对我说:“我其实一点儿也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混在一起。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告诉我母亲,她管不了我。”我问她:“你这样做,是为了报复你母亲吗?”她说:“没错。”她想证明自己比母亲更强大,但事实却截然相反。由于缺乏母爱,她极度自卑,只好以不停惹麻烦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由此可见,未成年人之所以会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比如盗窃,通常是出于对父母的报复。
一个失踪了八天的十五岁女孩,被找到后,在未成年人法庭上,当着众人的面编造了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她说自己被绑架了,一个男人将她绑到一个房间里待了八天。有位医生态度和蔼地询问她真相,结果遭到了她的攻击。当我见到她时,先询问了她的理想,以此来营造一种假象,让她以为我是对她的理想感兴趣,并且能够帮她实现愿望。后来,我们又谈到了她的梦。她笑着对我说:“有一次,我梦见自己刚走出酒吧大门,就看到妈妈走了过来。随后,爸爸也来了。我担心他发现我,就赶紧请求妈妈,让她把我藏了起来。”显然,女孩十分惧怕和排斥自己的父亲。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她之所以会撒谎,就是为了逃避父亲的惩罚。所以,发现一个人撒谎时,应该先调查一下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是否对他具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人们选择撒谎,都是因为说真话会遭遇严重的后果。这个梦境还表明,女孩和她的母亲之前存在着合作关系。后来,她把真相告诉了我。其实那八天,她在别人的引诱下,一直待在地下酒吧里。父亲对她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她根本不敢说真话。每时每刻,她都能感受到父亲给予的压力。只有在伤害父亲时,她才会有胜利的感觉。
该如何帮助这些无法通过正确手段获取优越感的人呢?首先,必须明白,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清楚了这一点,再去思考刚才的问题,就不会那么难了,因为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这些人的感受,理解他们的痛苦和矛盾。显然,他们之所以会有那些糟糕的行为,是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方向出现了错误。人类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蕴含着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人类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从底层向上层奋斗,从匮乏向充足奋斗,从失败向成功奋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沿着这条线向前迈进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肯付出努力,并为他人做贡献的人,才有能力面对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难题。这种人努力的方式,同样可以为他人带来益处。
对人类而言,合作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衡量一切价值的基础。我们对行为、对理想、对目标、对个性的要求,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合作事业。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感,只是有的强烈,有的薄弱,就算是罪犯和神经症患者也无法否认这一点。事实上,正是因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才会做出为自己辩解和逃避责任的行为。只是由于自卑情结的存在,他们往往缺乏勇气,不敢去追求好的生活,并坚持认为无法通过合作取得成功。他们抛弃了真正的生活,通过和一片虚无的幻影做斗争来肯定自己。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人们的工作目标也各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没有完美的目标,大多数目标都会存在一些错漏。而人类的发展,往往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个孩子喜欢数学,那个孩子喜欢艺术,第三个孩子喜欢强健的体魄。他们都能从自己喜欢的东西中获取优越感。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最关心的问题肯定是如何补充营养。为此,他可能会对食物产生兴趣,并将其当作一种改善自己身体状况的有效手段。当这种兴趣得到持续发展,他就可能在相关方面取得一些成就,甚至成为营养学家或厨师。通过对一些特殊目标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个人为获取优越感而进行的补偿动作,往往伴随着对可能性的排斥,以及对自身关联的限制。比如,哲学家要想思考和创造,就必须脱离社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一切。至于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因此出现严重错误,则要看他的优越感中是否含有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