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所有困难的人,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意义在于引起他人的兴趣,与他人建立联系、达成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在人类诞生之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了。时至今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依然会为此而感到疑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代表此时自己的人生很艰难。一个人如果始终顺心如意,是不会去思考这种问题的,也就不可能将其诉诸言词。要想从人生的泥潭中走出来,逆转人生,就要先明确方向——找到正确的人生意义。
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都不相同,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因此,没有谁的解读是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的,它们都处于极端正确与极端错误的中间地带。但可以分辨出哪些解读是非常正确的,哪些是比较正确的,哪些有小错误,哪些有大错误。由此,我们会发现那些相对正确的解读有着怎样的共性,错误的解读有着怎样的弊病,就可以从中得出一种更加科学的解读,甚至可以应对生活中的所有情况。不过,这里必须牢记一点,此标尺是相对人类及人类的目标和计划而言的。至于其他的,我们既无法与之建立联系,也无法对其有所体会,所以对我们来说,它们并不具备现实意义。
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面对三个事实。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既由这三个事实组成,又受这三个事实制约。这些事实常常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给人们造成困扰,因此不得不予以重视。而人们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往往最能体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
第一个事实是,我们只能生活在地球上,没办法离开这个荒凉的星球到别处去生活。这一事实限制了我们的行为,令我们除了借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繁衍生息外,别无选择。为了保证这种繁衍的延续,我们又必须保持个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是人类直到今天也无法逃避的问题。事实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对自身生活状况的解读,其中蕴含着一切人们所认定的有价值的、合适的、可能的及必须的事实。但是,无论我们如何解读,都必然会受到“我们属于人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事实的限制。
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潜藏着太多的危险,而人类本身却极为脆弱。所以,为了确保能够拥有安全美好的生活,必须努力确保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富有远见、充满逻辑的,就好像我们必须竭尽所能才能寻找到一道数学难题的正确答案一样。这种寻找不能依靠主观猜想,也不能依靠运气,只能依靠我们通过长期严格要求自己而形成的强大毅力。只有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意志,才能找到那个最接近完美的答案。当然,这个最佳答案同样受到“人类只能生活在荒凉的地球上”这一事实的限制,且还必须考虑到,人类面临的灾难和种种利益冲突,都与地球紧密相关。
第二个事实是,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存在,地球上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只要活着,就会和其他人产生联系,只是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而已。个体的力量是弱小的,受到的限制又多,所以很难仅凭一己之力就达成某种目标。一个人如果尝试在这个地球上独自生活下去,并独自应对一切难题,结果必然是失败和灭亡。单独的个体既无法生存,也无法延续后代,如果想存活下去,就必须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只有这样,个体才能获得幸福,而个体幸福了,整个人类才能幸福。由此可见,与他人建立联系才是一切的重点。在对生命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时,必须考虑到这种联系。要明白,这种联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一个孤立自己的人,必定走向灭亡。以上所言,皆是确信无疑的事实。从中可以看出,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地球这个荒凉的星球上,与他人建立联系、达成合作,以保证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保证生命的延续,必须学会调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个事实是,人类具备男和女两种不同的性别。不管是对人类个体来说,还是对人类社会来说,这一点都是其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事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其生命中都不可能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基础,就是刚才提到的第三个事实。人们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人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事实引发的不同问题。事实上,人们最后选中的往往是他们所理解的最佳解决办法。
从以上三个事实出发,又引出三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人们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该如何获取一份工作,以维持生计?二、在同类中,人们该如何建立稳固的地位,以便于达成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目的?三、人们要想适应这个事实,即“人类具备男女两种不同的性别”“人类的繁衍生息有赖于两性关系”,该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
我们必须面对的,还有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三个领域,即职业、社会、两性。个体心理学家发现,在个体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绝大部分都属于这三个领域。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就蕴含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里。拿这个人来举例:他爱情不美满,工作不上心,缺少朋友且视人际交往如洪水猛兽。通过他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能够推断出,他认为人生是充满困顿与危机的,其中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却有着太多的失败。他在人生中的种种不作为,可以看作他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人生就是保护自身避免受伤,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是在一切安稳的状态下度过此生。
再来看另一个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爱情生活也甜蜜美满,身边的朋友非常多。在他眼中,生活是充满希望和富有创造性的,而且到处都是机遇,就算偶有挫败,也很快就会过去。从他直面人生种种不如意的勇气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人生就是和同伴并肩作战、共同进退,作为人类中的一员,为整个群体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不管是对人生的正确解读,还是错误解读,都具有共同的评价标准。罪犯、酒鬼、精神变态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缺乏同理心及对这个社会的兴趣和归属感。对这种人来说,任何问题,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爱情或友情上的,都没必要去向他人寻求合作。他们的目光只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解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取得所谓的成功时,没有人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在他们眼里,成功仅是个人的事。可实际上,这样的成功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感,除了他们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意义。
杀人凶手们坦言,当他们手执毒药时,内心会感受到一股力量,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在自我催眠而已,他们手上的毒药在其他人眼中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进行解读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意义才有存在的可能,个体眼中的意义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想象。我们的目标及行动也是一样,它们对他人的意义就是它们本身具有的唯一意义。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人生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全部意义只存在于对他人的贡献当中,就总是会犯错。
对人生的正确解读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可以与他人共享,并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一种好的方法,如果在某个人面临某个难题的时候奏效了,那么当其他人面临类似的难题时,这种方法也必然同样有效,它对整个人类而言,也就具备共同意义。当一个人自身具备的重要意义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并因此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时,他才可能被冠以“天才”之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个人而言,其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为群体做出贡献。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切与职业无关,只针对个人成就而言。一个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所有困难的人,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意义在于引起他人的兴趣,与他人建立联系、达成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根据同伴的兴趣调整自己的行为,即便遭遇困难,也不会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新鲜且略显奇怪的观点。有人可能会产生疑惑:“正确的人生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并与那些你感兴趣的人合作,这是真的吗?如果总是以他人的利益为重,丝毫不考虑自己,难道不会损失惨重吗?如果想让自身得到发展,以自己为重又有什么错呢?维护自身利益,强化自身人格,有什么不对吗?”
这些疑问表面看没有什么不对,但实际上却大错特错。更确切地说,这些问题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所有疑问都是不成立的。一个人,如果他的人生意义中含有为他人做贡献的部分,其情感指向也以此为目标,那么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知道该如何选择最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在明确目标和社会感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会自然而然地掌握种种技巧和能力,并不断的充实自己,以应对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就拿爱情和婚姻来说,当我们和另一个人相爱时,就会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即让对方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和美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会竭尽所能且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可如果这个目标不存在,我们的努力都只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那么这场爱情就会变成一幕虚伪的戏剧,令人生厌。
还有一项证据也可以证明,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为他人做贡献。看看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看看他们留下的那些开垦过的土地、建造的房屋楼舍,以及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许多宝贵的无形资产,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是他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现代人能够过上今天这样的美好生活,与这些伟大的贡献息息相关。
反观那些不懂贡献与合作的人,他们给世人又留下了什么呢?回顾其一生,只懂得逃避生活的他们,一点儿痕迹也未留下,不但人消亡了,人生价值也没有任何体现。当然,人类的文明发展至今,依然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中仍有许多瑕疵。当我们发现这些瑕疵时,总是竭尽所能地去改善它,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的幸福。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勇于贡献、乐于合作的人。这种人很清楚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他们总是对爱情全力以赴,对社会充满关心。社会上一切具有伟大意义的活动,最初产生的根源都是人类想为社会谋求更多福利。
正确的人生意义和错误的人生意义,将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对人类事业来说,正确的人生意义是守护神一样的存在,而错误的人生意义则如魔鬼一般令人畏惧。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这些意义产生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差异,并在其出现重大错误时,及时进行纠正。事实上,以上这些问题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与生物学、生理学相比,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能利用对意义的理解,来解读意义对人类的作用,并对此造成影响,从而增强人类的幸福感。
自出生之日起,人类就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即便是婴儿这样如此弱小的存在,也会想办法弄清自己的力量,以及这份力量在生活中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孩童,在出生后五年之内就已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以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我们将此统称为“生活风格”。此时,他们对“对于自己和世界该抱有怎样的希望”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从此以后,他们会利用自身对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建立起一个专属的“统觉表
”,然后以此为工具,观察整个世界。此时的他们,还没有经受所谓的社会经验的洗礼,但对人生意义的解读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这种对人生意义的解读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也可能会在之后的生活中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要想纠正,就必须回到源头,对他们的“统觉表”加以修正,改变他们看待这个社会的方式。
有时候,人们错误的行为会导致极为糟糕的结果。这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意义做出修正。反之,如果他们在社会上从未感受到严重的压力,那么即使不断遭遇困难,他们也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一般情况下,需要依靠专业的心理学人士的指导,才能修正已经形成的对人生意义的解读。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帮我们找到错误的根源,还能帮我们建立起更加合理和正确的人生意义。
儿童时期的经历会对每个人的人生意义的解读造成不同的影响。一些人虽然拥有悲惨的童年,最后却可能形成完全相反的对人生意义的解读。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依然对生活抱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童年的不幸经历对他们来说,除了令其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烈的防备外,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其他困扰。这种人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竭尽所能地改变眼前槽糕的处境,以免我的孩子会像我一样,经历那么不幸的童年。”而另一些童年不幸者,则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这些人觉得:“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要承受如此多的折磨。世界待我如此残忍,我又何必善待它。”还有些人会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十分悲惨,但我挺过来了。既然我可以,你们也没什么不行的。”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我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所以不管我做什么,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
童年时期的经历常常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时,必须先从他对这些经历的理解上入手。一个人的经历是无法决定其人生之成败的,这是个体心理学对决定论的驳斥。人们通常不会将自己困于过去的经历中。这些经历虽会在其确立人生目标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却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能拥有怎样的信念,由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取的人生意义来决定。当我们以过去某一时期的特殊经历为基础,去构想未来的生活时,很可能会误入歧途。环境因素虽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意义,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却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因童年环境而对人生意义解读严重错误的例子。那些童年不幸的孩子,有很多最后都成了人生的失败者。先来说一说那些幼小时就患有严重疾病,或者生下来就有缺陷的孩子。这种孩子通常很难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身边的人能对其加以引导,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则还好一些,否则一般情况下,他们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面对其他正常人时,他们经常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并因此而感到颓丧。在当今的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因周围人的同情和嘲笑而变得自卑和孤僻。这种境况或许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并因此对自己产生质疑,认为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价值可言。
对这类孩子而言,身体的缺陷或内分泌的异常令他们对生活产生了疑惑。我想,我是第一个对这种疑惑进行研究的人。我一直在寻找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先天的缺陷或者内分泌的异常会造成错误的生活风格或那些有遗传疾病或者先天缺陷的人一定会成为失败者的证据。事实上,以上两点根本无法得到证明。
有很多孩子,最后都战胜困境,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优生优育并不是他们想要倡导的。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有很多人都有先天缺陷,他们的身体状况十分糟糕,有些甚至英年早逝,但依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努力战胜困难的人,以自己的力量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他们是坚强不屈的战士,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如果把目光都放在他们的肉体上,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心灵,也无法判断出他们是在向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不过,现实告诉我们,大部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都无法获得正确的指导,人们对他们面对的困难一无所知,他们因此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最后走向了失败。
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也会导致其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的解读。一个孩子被宠爱过度,就会将自己的诉求当成命令,希望他人可以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并认为无须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这种孩子通常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当他发现其他人不仅不会把注意力都投注到他身上,还会像他一样,也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时,他就会感到无法忍受,好像所有人都亏欠了他一样。他不愿意付出,只一味地索取,无论和谁相处,都是这样。亲人的过度宠爱令他丧失了自立能力,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在他眼里,可能只有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让周围的人都承认他的特殊性,自己的处境才能得到改善。
被过度宠爱的孩子有很大概率成长为危害社会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毫无良好的道德观念,善于利用阿谀奉承的手段获取权力,对其他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大肆破坏。还有一些人会直接表现出反社会倾向,在他们眼中,那些不肯听从、附和他们的人都是敌人。这种人对社会充满不满,总是心怀恶意、处心积虑地想要报复所有人。在这个社会上,他们的生活风格是无法得到认可和接受的。所以他们就觉得,整个社会都对不起他们。这就是给予他们惩罚也无法产生任何效果的原因。他们只会认为,所有人都在和我作对。
这些被宠坏的孩子,其犯下的错误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本质却是相同的,都是想要凌驾于他人之上。无论他们采用何种方式,是温和的,还是暴力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都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对这种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高高在上,让所有人都承认自己的重要地位,对自己唯命是从,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如果一直抱有这样的观点,那他们就不可能做出任何正确的事情。
对孩子的忽视,也会导致其形成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解读。被忽视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合作,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容易偏离正确的道路。他们总是高估生活中的困难,而且不相信自己有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相信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这一点儿也不难理解,之前社会总是对他缺乏关注,所以他自然觉得会一直这样下去。他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在他眼里,只有让别人得到好处,才可能获得他们的好感和尊重。他根本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对一个母亲来说,她最重要的一项责任就是得到儿女的信赖,然后将这种信赖扩大,直到它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她无法尽到这一责任,没能让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也没能让他对感情和合作有所了解,那么孩子就很难对社会形成关注,也很难与他人建立友谊、达成合作。无论是谁,都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如果没有经过他人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其发展会受到限制。
一个被人忽视、排挤和厌恶的孩子,是不会愿意与人交往的。他们总是形只影单,毫无与人合作的意识,从来不会关注周围事物。这样的个体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结局,我们之前就已经说过了,必然是走向灭亡。当然,一个婴儿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孩童,必然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关照。也就是说,刚才提到的孩子并未受到完全忽视。事实上,我们此处讨论的是那些与正常孩童相比,其他方面均无异常,仅在某一方面遭到忽视的孩子。被忽视的孩子对他人必然缺乏信赖。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在现代所谓的文明社会中,失败者通常都是孤儿或者私生子,这类孩子基本上都属于被忽视的范畴。
综上所述,身体缺陷、被过度宠爱、被忽视,是儿童形成人生意义错误解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这三种境况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看待问题时往往无法从正确的角度出发。他们必须通过别人的帮助,才可能形成合理且正确的对人生意义的解读。如果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他们真正的关怀和帮助,就能通过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人生意义。
当你对一个人的人生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自然能知道他的性格如何。一些人认为,人的性格特征是无法改变的,但我觉得不然,他们只是没能掌握其中的技巧。不过,之前我们曾说过,如果不能从错误的源头解决问题,那无论怎么研究、治疗,最后都不会有任何效果。唯一有效的途经,就是帮这些人找出能让他们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与其他人合作,这是避免陷入疯狂的唯一办法。
因此,应该鼓励孩子们,让他们在生活中多与人进行合作,同时也要对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进行着重培养。所有阻碍合作的因素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举个例子,被过度宠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可能很难对其他人产生兴趣。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会努力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他只喜欢做对自己有利的事。随着成长,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会变成枷锁,束缚他的发展。这种束缚在他成年后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此时的他需要面对严酷的生活,但他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在这种束缚之下早已丧失,所以根本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那些困难与挫折。
当他因此而屡屡受挫时,我们要做的不是责怪,而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一个孩子从未了解过地理学知识,又怎么能指望他在这方面取得成就呢?同理,一个孩子从未学过合作,就不能指望他灵活使用这种能力。不过,必须清楚的是,与他人合作是解决人类各项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无论想要完成哪种工作,都必须和他人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必须先明白这一点,才能应对生活中的那些问题。
心理学家、老师和孩子的父母都应了解,孩子在形成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会犯哪些错误,并相信,只要孩子们不再犯这些错误,即便是对社会缺乏兴趣的孩子,最终也能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积极地把握住生活中的机遇。他们能够勇敢而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在遇到挫折时逃避责任、抱怨连连,或者妄自菲薄、卑微乞怜。他们会坚信:“我就是生活的主人,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开创新的人生。我相信,能够实现这一点的,也只有我。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与他人通力合作,那么人类社会必然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