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基本规定

哪些事归《民法典》管?

答: 《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典》管的是“民事”方面的事项,凡是民间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含其他组织)之间、企业与企业(含其他组织)之间的,涉及人身与财产方面的法律问题、纠纷等,都归《民法典》来管。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这六大方面的事项,都归《民法典》管。

什么是民事主体?

答:民事主体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民事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不存在谁领导谁、谁服从谁的关系。每位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比如,我们的财产被他人毁坏,那我们就可以要求该人承担恢复原状或者赔偿等法律责任。

在民事活动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 《民法典》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为: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合法原则、符合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

处理民事纠纷时,如果找不到法律规定,该依据什么?

答: 《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处理民事纠纷时,在依据方面,法律法规是第一位的,比如《民法典》;如果没有某方面的法律法规,则再找“习惯做法”,比如一些行业习惯等,值得注意的是,参考习惯做法要参考“好的”,要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能参考恶俗陋习。

对某件事情,《民法典》和其他现行有效的法律都有规定的,使用哪个?

答: 《民法典》第十一条规定:“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这也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体现。比如就“知识产权”来讲,《民法典》对其也有一些规定,但就知识产权本身来讲,《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规定得更细致,那么遇到知识产权问题时,我们往往使用这三部法,而不使用《民法典》。

中国人在外国进行的民事活动,《民法典》管得了吗?

答: 《民法典》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也就是说,在空间方面,《民法典》只管发生在中国领土内(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底土以及其他依法属于中国领土的范围和空间)的民事活动,如果某个民事活动发生在中国领土之外,即使事件主体是中国人,那也不适用《民法典》。 uFq69+j19HiXQtHwg2+bUILnNAeJqWnMy2LD6nx+MpkGJwEo9eMlDPRt4mUcKF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