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们认为,科学家应该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完整、透彻的全部知识,因此大众通常不会期望科学家就他们不擅长的课题做深入研究。这被视作位高则任重。然而为了写这本书,我宁可放下任何尊贵者的荣誉——如果有的话,从而避免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理由如下:

人类向来就对统一、无所不包的普遍性知识不懈求索。我们将求知的最高学府命名为大学,这个名字时刻提醒我们,自古以来,横跨几个世纪,唯一值得相信的就是普适性(universal)本身。过去一百多年里,虽然各种学科知识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却让我们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方面,人们正在开始获得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以便将已有的知识综合汇总贯通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即便对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想要完全掌握它,仅靠一个人的智慧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当中一些人能冒着出丑的风险,在面临二手信息甚至是不完备知识片段的情况下,大胆尝试总结那些实践与理论的综合研究。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方法能让我们摆脱困境(不然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目标),我只能在此致歉了。

语言的障碍不容小觑。母语就像是一件合体的衣服,一旦人们要把母语替换成别的语言,就会感到非常不自在。为此,我要感谢英克斯特博士(都柏林三一学院)、帕德里克·布朗博士(梅努斯圣帕特里克学院)以及S.C.罗伯茨先生。他们在为我“穿上新衣服”时碰上了大麻烦,而且由于我偶尔会执意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创”风格,也会让他们处理起来更为棘手。要是因为这些朋友有所节制而有幸让我的部分独创风格保留了下来,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疏忽。

各部分的标题原本是要在页边空白处作为概要的,所以每一章节的正文内容都是连贯的。

埃尔温·薛定谔,都柏林
1944年9月 lCQNXWvSSxSb1VzfRCQuzvMdtkYWbLC1X+eXisl/4GjRqsz5dDkQ6Sxxh/aQYu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