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决策压力带来的拖延

犹豫不决造成的拖延

犹豫不决引起的拖延被专家们称为决策型拖延。人类是高级生物,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拿主意,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大到选择什么工作,恋爱结婚对象的选择,等等。面对一些问题拿不出自己的主意时,决策型拖延者就会把事情搁置一旁。

王勇是一名高三生,正值填写报高考志愿之际,他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个是跟好友报同一所学校,因为他想跟朋友在一起;第二个是父母建议他报考的学校;第三个是他自己喜欢的一所学校,他一直梦想能到那个城市生活。他的问题来了,这三个志愿到底该以怎样的顺序出现在报考志愿上呢?他认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困难的,一方面怕选择错误,造成的后果难以承受;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他真希望报考志愿能三个并列填写,可是他必须按照顺序填写。他非常苦恼,迟迟拿不定主意,希望有人能替他决定。

王勇的这种拖延就是决策型拖延。当我们有能力做出选择,而下不了决心时,就是决策型拖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拖延。这个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他却认为自己无法做出决定。有这种拖延行为的人期待不用自己拿主意,而是有人替他们决定。简而言之,决策型拖延就是推迟决定。

对于决策型拖延,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缺乏个人竞争力,或者时间上的紧迫感。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有一个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针对决策型拖延和时间的紧迫感以及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美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观察实验。

这个实验,集合了一百个被研究对象。他们被分成两组,果断的人和犹豫不决的人。接着,研究人员给这些人安排了分发纸牌的任务,在发纸牌的过程中,他们还要做一件事,就是按灯——当灯亮了的时候,需要他们按下按钮。也就是说,当灯亮了的时候,他们需要做出选择,是按按钮还是继续分纸牌。该实验表明,这两组人完成任务的时间十分接近,并且分发的准确度也十分相似。

这样看来,犹豫不决的人在工作效率上或者竞争力方面并没有问题,他们也不会为了提高准确度而牺牲效率。也就是说,犹豫不决的人并非没有能力迅速地做出决定,而是他们选择了拖延。

犹豫不决的人是故意放慢做出决定的速度。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犹豫不决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精神涣散,很难集中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且喜欢沉浸于幻想,而非关心实际情况和做出有效的决定。在心理学家的另一个实验中,人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研究者让一个果断的人和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各自去选购一辆汽车。开始时,每个人只有两辆车可供选择,也就是说二选一,他们只要了解这两辆车的信息然后比较一下,很快就能做出选择。之后,可供选择的车越来越多,逐渐扩大到六辆。犹豫不决的人则越来越体现出决策困难。有这么多的信息要去对比,可是他没有耐心去了解那么多信息。而果断的人不同,他能说服自己去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其中选最适合自己的。虽然犹豫不决的人能够得到那些信息,可他们却不愿意继续了解。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做决定时,他们不会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甚至会逃避信息。

要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信息量越大,考虑就会越周全,而决策型拖延的原因是因为精神散漫,不能集中精力获得足够支持决定的信息。

决策型拖延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往往是日积月累而成。要克服它,办法很简单,只要拿出承担后果的勇气,就能果断做出决定。

如果你去买一个台灯,可到了商店你就发现自己没法选择,因为你不知道哪个更合适。售货员将台灯本身的信息向你介绍得很清楚了,你拿不定主意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家的情况,比如自己家的插座够不够大,摆放的位置大小、高度是不是跟台灯匹配。如果此时你必须要买一个,就拿出一点勇气,先挑一个带回家。如果台灯不太合适,也可知道挑选台灯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再拿去换就是了。

逃避不是办法。生活中和工作中都免不了要做选择,要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决定,那可真是一个不小的烦恼和痛苦。虽然面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就算是再果断的人,做出决定也是一个需要仔细衡量的痛苦过程。但是我们依然要做决定,因为逃避只是掩耳盗铃,问题不会消失。这就像毛驴和干草的故事。一头毛驴,找到了两堆干草,而它拿不定主意先吃哪堆更好,于是在两堆草之间徘徊,最后竟然饿死了。

看来,犹豫不决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必须克服它。虽然,我们不知道选择哪个才是最好的,但只要选了,就胜过什么都不做。如果故事中的毛驴能知道这一点,即使自己选的那堆草不是最好的,也不至于饿死。我们只要拿出承担后果的勇气,就不会空手而归。若是你拿不出勇气,没法做出选择,那么就意味着你什么也得不到。

你根本不必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只要你拿出勇气选了,这就是一种成功。把决定的权利交给别人,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实际上,别人选择的结果,总的来说也无外乎正确和错误两种,如果选择错了,你是否真的愿意承受?最后很可能还是埋怨别人,埋怨自己。而自己做决定,不也是这两种结果吗,且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与人无关,所以干嘛不自己做选择呢?

在一生中,没有哪个人的选择总是正确的。人人都喜欢正确和成功,每个人都害怕错误和失败。要是只听信消极的人对你说“选择错误就是死路一条”,或者在你选择错误的时候来攻击你,那么就理直气壮地告诉他生命之中冒险和博弈是个永恒的主题。

犹豫不决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究竟是先天的原因还是后天的因素,造成了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呢?目前,我们还没发现能够影响一个人是果断还是犹豫的基因。但有研究证明,犹豫不决的人都有一些相似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家里要么有个决策型拖延的母亲,要么有个刻板严肃、说一不二的父亲。

美国雪城大学的研究者针对果断的人和犹豫不决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个冷峻而专断的父亲,往往就会对应没有主见、决策困难的孩子。因为父亲太过强势,孩子们只能遵照父亲的决定去做,即便提出不同意见,也会被冰冷地否决。在强势的父亲的威压下,母亲也总是无能为力,所以孩子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帮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对任何事都不发表意见,也不做决定的习惯。等到他独立时,逃避做决定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但是他必须得做决定,于是便一再推迟。

不过,庆幸的是,拖延并非由基因决定。在同一个家庭中,亲兄弟也可以截然不同,可能有一个孩子是犹豫不决的,而另一个孩子则不是。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发现推迟决定或者干脆不做决定时,并不会带来坏处,就会逐渐把延迟决定当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固定下来。而另一个孩子可能在生活中发现了直面挑战的意义,他就会不断前进,遇到任何需要决定的事情都不退缩。

研究者也说:“犹豫不决是后天的,是可以克服的。”正如上面例子。犹犹豫豫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后天努力克服自己的决策型拖延症,而那个果断的兄弟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犹豫不决的性格养成之后,即使人离开原有的家庭环境也不会主动做决定。想要摆脱这种性格,就要纠正下面这些错误的认识。

首先,他们不拿主意,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他们在生活中,将不做决定就不必担责当成了一条经验,并反复使用。

这样的想法,在成年人中非常常见。

萨莉是个犹豫不决的人。她从不愿意自己拿主意,因为她不想承担责任。她跟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时候同时上映的电影大约有八部。她的朋友问她想看哪部,她毫不犹豫地说:“你说了算吧!我无所谓。”她的朋友选定了一部电影,并问她想法的时候,她依然没有表态,而是说:“听你的好了。”

在这个短小的事例中,萨莉必然经过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她不做选择就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她们两个对所选的电影都满意,那么就不存在问题,是谁选的都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萨莉选的电影,而朋友认为不好看,那当朋友埋怨她的时候,她会感到很自责,并且也很委屈。而如果朋友选的电影不好,她可以什么也不说,或者埋怨一通,反正电影不是她选的。

简单点儿说,“不决定”成了决策拖延者的保护伞。萨莉在整个过程中,不但没有做选择,而且没有说任何一句明确的建议。她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可是,她没有注意到,如果朋友选择的电影不好看,实际上她是不能抱怨的,因为是她让朋友做决定的。

犹豫不决的人一直在不用承担责任的保护伞下生活,他们反复地利用这把伞,已经成了习惯。这是他们用来逃避周围人埋怨的手段。

可是不做决定并不等于不需要承担后果。如果你自己不决定读什么专业,而由父母来决定,那么即使选出的专业你不喜欢也不擅长,后果也还是你自己承担。因此,不如让自己成为拿主意的人,自己为自己拿主意,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其次,研究决策能力的学者发现决策型拖延者不愿意了解自身。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不了解,对于他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更不愿意多做思考。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摆正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呢?怎么能够做出明确的选择呢?就像上例中的萨莉一样,她很可能连自己喜欢看什么电影也说不清,又怎么能决定看哪部电影更好呢?

研究者发现那些做事果断的人,对自己非常了解,他们对自身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有什么缺点,喜欢什么,等等。因此让他们做决定的时候,这些已经在脑子里的信息会迅速综合,并得出结论。而犹豫不决的人对自身的某些方面始终回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往往有一种听之任之的感觉,仿佛连生命都不是自己的。

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你怎么能享受到兴趣带来的欢乐呢?找出你认为拖延了的决定,即使那不是多么要紧的事情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了解拖延时你是怎么想的。把这些心理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你就能更了解自己,并找到和这些心理因素斗争的方法。

如果你也是犹豫不决的性格,不必过于迁怒于你的家庭环境。抱怨过去是没有意义的,你还有机会改变,你该做的是抛弃那些不做决定的借口,并将分散的精神集中起来,多了解了解自己,这样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就不用那么慌乱和犹豫了。

不要在潜意识中想着失败

决策拖延者(或者说犹豫不决的人)内心更关注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他们会在结果未出现时,就假设事情失败了。这种假定的失败,支配了他们的行动,他们只会为了不失败,迟迟不做决定,却不会为了做出成功的选择费尽心思。

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不能做决定的时候,多半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保护。他们先是不选,把选择权交给其他人,这样他们就逃避为糟糕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果非选不可,那么他们也不愿意多搜集信息,因为如果决定并不明智的话,他可以说:“是我不了解情况造成的。”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中,都能看出他们的内心存在一种假设——假设选择错误。

在这样的假设下,做出明智选择的机率会大大降低。对成功不抱希望,这种心态下的行为很少能走向成功。选择让他人做决定的,能否成功完全靠运气,别人不能代替你,并不知道你的需求是什么。被迫做选择的人,没有足够的有效信息,隔绝了事实,又怎么能找出关键问题呢?就算是偶尔成功一次,基本靠的是运气,而非对事实的理性判断。决定不但要自己做,还要积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它们,以便于做出理性的决定。

决策型拖延者只要改变关注的焦点,把注意力从失败转向成功,就能逐渐克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问题。

事实上,决策型拖延者并不缺乏做出决定的能力,根本用不着依靠他人做出选择;他们并非不能获取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只要逐个信息去了解就可以了。不是每个决定都会成功,但是你用心做出的决定很有可能为你带来成功。如果你是决策型拖延者,现在就该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每次做决定前,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成功上。

在以往的生活中,你如果没有经常做决定,现在突然要改变一定十分困难。做决定也是一种能力,它就像我们自身的一个功能,不经常使用就会退化。如果我们把决策能力当成一块肌肉的话,那么它需要锻炼。在生活中,带着关注成功的心态,从小事情开始锻炼决策力十分必要。这样的锻炼可以从生活中开始。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做决定,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大事,样样都需要选择与决定。比如,吃饭时你可以决定到哪里去吃、吃什么。假如你跟同事共进午餐,不如由你来拿主意,选择吃什么。你要相信自己必然能做出大家都满意的选择,带着这种心情,综合考虑每个人在口味上的喜好,附近餐厅的情况,等等。如果你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就算同事们没有称赞你,至少也不会埋怨或者嘲笑你。

锻炼决策力是有方法的,以下几条决策方式,可以帮助你克服对潜在失败的恐惧。

1.选项分类。

如果备选项过多的话,为了利于做出选择,可以将不同的选项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我们之所以不容易做出选择,是因为面前太多选项。有决断力的人会对备选项做综合分析分类,确定最合适的一个。而犹豫不决的人,看到有这么多选项就茫然了,还生怕自己选错了,于是迟迟不肯做决定。比如,一个人打算找工作,他可以将工作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之后他可以问问自己是喜欢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去工作呢,还是喜欢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呢?如果他选择了全职,那么还可以再分类,将全职工作分为外向业务型和内向劳动型,接着问自己更喜欢哪个。以此类推,直到完全分析出自己的喜好为止。

2.利弊清单。

列出各个选项的利弊清单。假设你为选择居住地的问题而犹豫不决。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住在自己工作的市区,另一个是住在郊外和父母在一起。那么就画个表格把它们的利弊都写下来,进行比较。清单要全面,而比较的过程也要审慎,不能漏掉关键的项。当你的对比清单都写完,你就该知道住在哪里好处更多了。

3.记录想法。

当你犹豫、不能下定决心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了解阻碍你的那些念头后,告诉自己,你的选择未必会以失败告终。只要你每个步骤都能认真对待,你完全有可能成功。同时不妨憧憬一下成功后的情景,增加成功的欲望。

4.不要急于决定。

一个决定并不是做出得越快越好,而是越稳越好。必须收集和考虑了足够的有效信息之后再做决定。你也不用担心收集的信息不够全面,因为信息也处于不断变化中,今天和明天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这有点像买房子,你要是太担心房子涨价就希望尽早买,要是相信房子降价,就想一拖再拖。

5.坚持决定。

对已经决定的事情,要坚持。做出了决定,如果不坚持,一样也是拖延,而且不坚持到最后,永远不会成功。既然做出了决定,就要向前看,而不是瞻前顾后。往往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那些反对意见也会接二连三地冒出来,让人感觉真的要失败了。因此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坚持和相信成功。

关注成功的决策方法需要反复地练习,频繁地做决定会让之前很少做决定的人非常疲劳,但也会让人的决策力渐渐变强,信心也越来越足。这就像是一个技术活,熟能生巧,总有一天你会驾轻就熟,不畏惧任何需要决定的事情。

怎样加强决断力

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总是迟迟不肯果断地做出决定,仿佛那些需要决定的事情充满危险。在他的头脑里,不是夸大了事情的不确定性,给自己编织一个恐怖的故事,让自己不知所措,就是想到选择失败的严重性,想等到能避开风险的时候,再做决策。

他们在经受折磨,忍受着犹豫不决所带来的烦恼,到底该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心理问题,让自己果断地做出理性决策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找出决策型拖延者和理性做出决策的差异,了解果断的人是如何成功决策的,进一步确定决策拖延者该怎么做。

一个决策型拖延者,面对需要做决定的事情时,对问题的描述是模糊的,无法明确完整地描述出问题。他们依赖情绪做判断,并且想要逃避决策,时间越长,越是犹豫,最后把问题推给别人。

一个理性而果断的人,面对问题时,能够清晰具体地描述出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具有可知性和可行性。他们考虑价值并懂得做理性分析,理性地判断,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推进解决问题的进度,顺其自然地做出理性的决定。

看来,果断的人在决策时,最开始就对问题掌握得清楚明白,对于分析问题的过程,不依赖情绪,而是依靠分析,最后得出理性的决策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由此,我们可以帮助犹豫不决的人做个理性决策的流程,用来帮助他们克服决策拖延。

第一步,清楚准确地描述出需要决策的问题。一个清楚的问题,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有问题清楚,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的决策隐藏在明确的问题中。

第二步,在第一个问题的引导之下,继续针对解决问题的方向发问和回答。问题越多,你的决策就越不容易出错。你可以问自己,何事、何地、何时、什么方式和为什么,等等。当你的问题都有准确的答案时,你的决策就会更加有把握。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推导,可以使你越来越明确,从而走上做出理性决策的正轨,而不至于由于情绪的影响,感情用事。

第三步,在决策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生了拖延心理,就要尽力遏止它们。每个拖延者刚开始跟犹豫不决作斗争的时候,都免不了想要回到拖延决策的老路上去,你只有先遏止这种心理,才能战胜它们。

第四步,大胆假设。任何问题都不止一个解决方案,你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只有根据假设进行推理,问问自己,如果这样选择会怎样?换一种选择呢?如果你不善于做出假设的推论,你也可以找到跟你有不同选择的人,问问他们的看法。这样你就可以综合考虑,进行对比。最终会把你的选择推到正轨上来,让你做出理性的决定。

一开始使用这个流程的决策拖延者,不免要经历几次失败的决定,或者做出的决定不够完美,这也是正常的。只要沿着这个决策过程继续下去,就能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通过锻炼,你会渐渐掌握做出理性决策的方式,再也不用为决策而在脑子里进行斗争了。 EuO+PtgMzffdyC5k21NSE/h1coAL07aHt1MvWNfh8Y2tzljBE2iaEiIFuhvVkZ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