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是通过家庭来认识世界的。因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你是否想过你的拖延跟家庭有关系?家庭成员肯定不会直接教你拖延,却可能会从侧面影响你,让你变得拖延。
在你的家里,谁曾经是你的榜样?成功的榜样是谁?而失败的榜样又是谁?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榜样,都可能影响你,让你变得拖延。
一个男孩有一个事业非常成功的父亲。在他心中,父亲就是自己的榜样,他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他知道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完全是靠刻苦读书才走出了困境。在他的眼里,父亲是勤奋而有激情的,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说干就干,工作起来仿佛不知疲倦。父亲从来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学习。这个男孩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向父亲学习,从来不去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生怕自己浪费了时间。可是他只是个孩子,天性本该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一味地模仿父亲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天性受到压抑,他并不快乐。他的妈妈发现,他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刻苦而提高,反而下降了,而且他的性格也变得非常内向。他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说:“我压力很大,什么也做不下去,什么也不想做,也不想玩!”
很多男孩出于对父亲的崇拜,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处事方式。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跟父亲是不一样的,父亲能承受的压力,自己不一定能承受。作为成年人的父亲能做到的事,自己不一定能做到。而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做不到,就会对自己失望透顶,之后变得自暴自弃,什么也不做。
在成功的榜样下,他仿佛只有做得一模一样才算是成功,否则稍有差池,就会让他对自己评价过低。可是实际上,成功与压力成正比,越大的成功,背后的压力也越大,而小孩子的心智还无法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只能看到表面的成功,从而将成功的结果当成自己的榜样。当以成功的结果为目标去行动的时候,却能切实感受到压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将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绝大部分小孩子无法面对这种心理落差,他只会在重压和自信心不足的影响下,变得消极逃避,什么也不愿意去做。所以,面对小孩子不要只单方面强调成功光辉的一面,应该让他知道,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才能得到。
如果情况相反,一个人在家庭中为自己找了一个失败的榜样,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什么学什么,父母的拖延,使他也养成拖延的习惯。另一种情况是,他看不惯父母的拖延,引父母为戒,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拖拉的人。这两种情况,在生活中的例子都很多。一个人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这要看他自己的选择。
李娜和弟弟李峰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由父亲抚养长大。他们的父亲是个做事非常拖拉的人,生活上的事情能拖就拖。李娜告诉父亲,家里的煤没有了,该去买煤了,父亲就说:“今天有点晚了,明天再说吧。”到了第二天,李娜提醒父亲买煤,父亲又说:“今天有点累,明天再说吧。”就这样,买煤的事情一直被父亲拖着,直到家里冷得和冰窖一样了,父亲才不得不去把煤买回来。李娜从小就对父亲这种习惯很反感,只是拿父亲没办法。她告诫自己,绝不能成为父亲这样的人,做事不能拖拉,确实,她也做到了。而弟弟李峰则跟李娜的情况相反。李峰看着父亲整天拖拖拉拉,便有样学样,做什么事都喜欢拖着。有时候父亲责备他,他就顶嘴:“你自己都整天拖拉,还说我!”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父母在言行上给子女的榜样。不过这种榜样有时会产生正面效果,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当你成为父母之后,更要谨记,身教永远比言传更有效果。如果不想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示范。
每个人都带着家庭观念的影子,而拖延也可能由家庭观念引发。当你正准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你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不如不做!”而这些声音会根植于你的内心,很大可能是因为你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
每个人都没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接受什么样的家庭观念,等等。从一出生,人就开始被动地接受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态度、文化等。
在你很小的时候,大人说的话仿佛就是真理,他们会告诉你怎样跟人打交道、什么安全、什么危险、怎样解决矛盾、遇到问题怎么办,等等。他们很快就会对你有一个评价,你在这个家里很快会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你逐渐接受了家庭对你的期待。你几乎无反思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些。
家庭带给人的影响非常深刻,每个人都没法摆脱家庭影响,就算是成年人也带着家庭的烙印,只是我们不会轻易注意到它而已。
那些从家庭中得到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一部分家庭态度会引起我们的拖延。我们的麻烦在于,那些家庭中的规矩控制了我们,特别是那些限制我们的能力向前发展的规矩。
一个过于强调自尊的家庭,认为会让自己丢脸的事情绝不能做,因此孩子在做事情之前,会提醒自己“那样的话,会很丢脸”,这样他宁可不做事,也要做到“不丢脸”。在一个过于保护孩子的家庭中,孩子认为自己不能承担任何责任,让他做事,他就会想,“我不能单独做这件事!”这些拖延行为,都是来自家庭观念和态度。
我们的脑子里被嵌入了家庭的属性,正如神经科学家指出的那样:“人脑对未来的期待,都是以过去的经历为参照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过去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一些家庭对错误比较宽容,这些家庭的孩子,一般在工作中就比较敢干,做事不会畏首畏尾。而另一种家庭,完全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这样的孩子比较胆怯,不敢做事,生怕做错事情被指责或者批评。
琳达是个实习生,她跟瑟琳娜一起在一家公司实习。一天,上司交给她们一项任务,并强调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琳达心里开始嘀咕起来:这么重要的任务,万一我做错了怎么办?做不好的话,会不会失去实习的机会啊?她越是想这些,就越是无法行动,拖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任务。而瑟琳娜则不管那些,利落地把任务做完了,虽然有错误,但是也强过什么都没做。最后经过上司的指点,瑟琳娜圆满完成了任务。
琳达和瑟琳娜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反应截然相反,这是她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带来的结果。瑟琳娜积极做事并更正错误,而琳达只能悲观地想到可能要失去实习机会了。在瑟琳娜看来,只要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做好,可是琳达只想到糟糕的后果。
在成长过程中,你会不断纠正自己的观念。通过积极地思考和观察,你会发现自己之前的一些观念是错误的,虽然在过去的岁月中,你没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现在纠正也不晚。现在你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家庭所传递给你的信息里是哪些造成了你今天的拖延。
有时候,可能你拿着满是高分的成绩单,想跟父亲分享你的喜悦,可他却埋头于自己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地扬了扬眉毛。也许你有一个成绩更为优秀的哥哥,让你在家庭中永远也无法受到称赞。也许,无论你表现得多么糟糕,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他会支持你。
现在就把这些影响你的家庭观念都找出来吧!我们来看典型的三种情况: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也会导致孩子的拖延。家庭关系过于亲密,形成依附关系,孩子就会在疏离家庭关系的事情上拖延;而家庭关系过于疏远,形成疏离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在自己无法独立面对的事情上选择拖延。
在依附关系的典型家庭中,父母不鼓励孩子开创独立的生活,总让孩子依附在自己的身旁。父母总是给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过多的帮助,希望孩子永远依赖自己。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保护、帮助和照顾下才能成长。这些始终在父母的过度关爱笼罩下生活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能独立面对什么事情,因此他们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在生活中,面对挑战,他们缺乏勇气,想各种办法逃避。他们不能去考驾照,不能处理好恋爱关系,从来不发表跟父母不同的见解,更不参加父母不感兴趣的活动。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任何表示独立的行为都会遭到反对,表达独立的见解或者参与跟家庭无关的活动也从不会得到鼓励和支持。
有些孩子会为了长久地依附于家庭,而在独立的道路上拖延。而有些孩子会有相反的行为,如果想要获得独立,需要拉开跟家长之间的距离,拖延就可以帮他的忙。他用某些事情上的拖延,表示他并不依赖于家长。比如,他并不急着给父母帮忙物色的女朋友打电话,每次约会都不积极,好像这么做,就等于宣布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在依附型的家庭关系中,与其说是孩子需要父母,不如说是父母更需要孩子。他们不经意地让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他们的照顾。也许是情感上或者精神上的需要,也许是生活上的需要。总之,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人,会把家长的要求看成第一重要,只要家长开口,他们会选择先满足家长的要求,任何别的事都可以延后。
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是疏远,它同样会造成孩子的拖延。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不可能独立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当他面对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时,就会选择拖延。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不会有亲密的肢体上的接触,感情上的联系也不紧密。大人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是疏离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来不向人公开。大家不沟通感情,也没有人倾诉或者寻求帮助。
一个忙于工作的父亲,好像在暗示孩子:“不要打扰我,我很忙。”这样,家长对孩子面对的问题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他们的陪伴和支持。孩子在学习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在家里却得不到帮助。比如,面对一道数学难题,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来,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内心非常受挫,并对自己感到失望。这几乎就是拖延的前兆,在未来的生活中,孤独和空虚感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试想,家里没有人对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有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会变得不愿意表达自己,“既然没有人感兴趣,干吗还要说呢?”他要做的仅仅是用拖延回避掉自己觉得没法胜任的事情。
有些孩子,为了能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高的成绩、更出色的表现、更有见解、更活泼等。他们根据家长的喜好来塑造自己,逐渐发展成了完美主义者。因为对自己期望过高、过多,而又害怕自己失败,越是想愉悦父母,越是希望自己表现得完美,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拖延。总之,在疏离的亲子关系下,孩子不是通过努力追求完美,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而导致拖延,就是通过拖延让家人跟自己保持距离。
对这两种极端的亲子关系,都需要家长做出调整,防止孩子发展成拖延者。
改变依附型的亲子关系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孩子,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大人不在身边,孩子为了拿到桌子上的美食,会自己搬凳子,踩着凳子爬到桌子上。如果你每次都主动帮他,你就永远也看不到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只要适当地放手,孩子就会变得独立和自信。
同样,要修复过于疏远的亲子关系并不难,只要父母能对孩子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需求进行回应,就能改善。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裂痕很容易出现,但是必须及时修复。只要一句:“我没想到你会这么烦恼,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只要父母能承担起责任,就可以跟孩子建立良好和正常的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上的事情。
年幼时的经历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你开始拖延的时候,内心会感到惶恐不安,一些童年记忆或陈年往事会涌上心头。这些回忆往往跟自尊相关。
自尊心受伤的影响会从童年持续到成年。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在没有安全感的人眼中,即便看起来很平常的任务,都会让自己感到难以完成。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在危险之中,总是感到恐惧,于是他们选择拖延,来应对潜在的或是想象出来的风险。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对孩子自尊心的压制。这也是造成他们日后没有安全感的原因。
一个自尊心膨胀的人,会觉得自己能面对任何事情。一个自尊心受创的人,则可能觉得自己无法做成任何事情。而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也就是既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接受自己的短处,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自我价值认同。在这方面,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常过度称赞孩子,会带来一种全能感,这是脱离现实的。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是一个让人失望的人。一个控制欲望严重的家长,会让孩子缺少独立行动的机会,导致其自我认知缺乏。
在一些拖延者的家庭中,幽默感等比较富于生活情趣的品质往往被忽略或者受到贬斥。交际能力、创造力、毅力和同情心等都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当跟一些拖延者沟通时,会发现他们印象中的童年往往是痛苦的。可能他们的家庭遭受了一些变故,比如多次搬家、移民、疾病、亲人早亡。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或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反复累加的小伤害,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创伤,这些影响都会在日后逐渐显现出来,只是不易被察觉。这些创伤会一直跟随着他们,导致他们缺乏恰当的自尊心,从而对很多事情产生畏惧。这种畏惧会让他们在很多事情上变得十分拖拉。
人最初建立自尊都是通过父母和家庭,父母是喜欢我们,还是讨厌我们?我们得到了他们的保护还是被他们抛弃?当我们向他们求助的时候,是得到了爱的回应,还是被不耐烦地拒绝?这些都是我们建立自尊的通道,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能够接受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关键。如果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或者经历了一次失败,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又该怎么样继续前进呢?
一个善于跟孩子沟通的家长,能帮孩子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一个在童年时期没有获得适当自尊的人,如果在成年后找到一个体己的知心爱人,同样可以找回失去的自尊。
我们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自尊,才能一个人去面对任务、探索未知的领域、追求自己的爱好、抓住机会、学习新内容。换句话说,有了恰当的自尊感,才能不害怕、不拖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比如你正在看书,旁边还开着电视,你的眼睛就会时不时地往电视上瞟;正在吃饭的时候,外面有了喧闹声,于是放下饭碗去外面看热闹。这种注意力分散,自然会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造成拖延:打算半个小时看一章的书,用了一个小时才看完;十分钟就能吃完的饭,结果花了二十分钟。在工作中,这种因注意力分散而产生的拖延更为明显,比如当你打算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足球比赛开始了,于是你的注意力便被球赛分散了。尤其是,当你对手头的工作感到厌烦的时候,就更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是造成工作拖延的很重要的因素。
人们以前一直认为,注意力分散完全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件事情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才会出现注意力分散。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注意力分散并不只是心理原因,某些情况下,生理因素也会成为重要影响。
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发现有些孩子有类似的特点,他们好动、野蛮、乖戾、热情过度,说起话来没完没了,沉溺于幻想,但是始终找不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行为。直到近年来,人们才发现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世界各地这些具有相似特点的孩子,被认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类的疾病。
在对大脑进行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的人,大脑某些部分的发育和正常人不同。他们的额叶部分较正常儿童发育迟缓,一般来说会迟三年左右。额叶是维持注意力、规范行为、计划未来和自我控制的部位,当额叶发育不健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上述的各种症状。
注意缺陷多动症最核心的症状有三个: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和烦躁不安。人没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因此当他们在执行某项任务的时候,执行过程很容易自行打断,任务也会被无限拖延下去。有这种情况的人跟正常人的注意力分散不同,如果不是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很难体会到想记住或者想集中精力而做不到的感受。
皮特是个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孩子。他显得比一般的孩子要淘气得多,不是爬上爬下,就是撕扯东西,要么就大声喊叫,总之,他一刻也闲不下来。他倒是玩得不亦乐乎,可是看护他的人却被折腾坏了。因为他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常常遭到家里人的训斥。后来,皮特上学了,可他还是老样子,他的注意力一刻也不能集中。放学回家,他没办法集中精力写作业,有时甚至会忘记作业的内容。对于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他都做不下去。即使是感兴趣的事情,也只是浅尝辄止,因为他的注意力总是在到处转移。不管是什么事情,他都会做得拖拖拉拉。
这种疾病的患儿在进入青春期后,大约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会有好转,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额叶会渐渐发育,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会渐渐减少。而另外的那些人,直到成年也难以摆脱这种疾病的困扰,他们的梦想很难实现,他们想做的事情也很少能做完,无论有多少个最后期限,都会被错过。
正常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根据统计数据,在本人并没有注意的情况下,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时间里,我们的脑子在开小差。对于正常人来说,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以后,很快就能收回注意力。可对于注意缺陷多动症的人来说,收回注意力实在是太难了,他们没法把精力保持在一件事情上太久。
多数学者把注意缺陷多动症看成是一种生理因素上的疾病,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它与环境影响是有关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每天要面对诸多问题,有时会在同一时间接收多条信息,处理多件事情,人们必须不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那些事情能顺利进行。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的方式相同,都是简单处理一下就转移视线。
不管是生理方面的因素,还是环境影响了这些患者,我们都不该把他们看成是另类。他们只不过是大脑与常人不一样,比常人更容易拖延。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即使是正常人,如果存在拖延问题的话,也会在某些时刻需要帮助。他们只是需要得更多而已。
对于拖延已经成为常态的某些人来说,集中注意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外界总是有诱惑在干扰他们。有时候虽然能集中注意力,但是难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让很多人苦恼的地方。而对于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的人来说,这方面的困扰更为严重,因为在注意力这方面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总有一些他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集中注意力做事,他们总是在跟自己的大脑做斗争。这让他们常常感到疲劳和懊恼。其实,与其做无谓的努力,不如使用一些技巧。
注意缺陷多动症的人和那些注意力较容易分散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这时候如果能将大目标分解成较小的目标,并保持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小目标、任务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有效地抵制因注意力紊乱而导致的拖延。
集中精力做事一分钟。一分钟对正常人来说是非常短暂,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可是对于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乱症的人来说,能在一分钟内保持注意力集中就非常可贵了。不要小看一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洗干净一只茶杯、写一张贺卡、把桌子上的几本书摆放整齐,等等。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完全可以用来处理一些生活的问题。让注意力缺失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集中精力一分钟,不但是非常好的训练,还能在一天内完成不少琐碎的事情呢。
另一个对抗注意力分散而导致拖延的办法,是在出现问题之后,立刻就做出反应。我们都知道饭店的服务生,他们只要看到顾客进门,就会立刻迎上去;只要顾客招呼,就立刻响应;只要顾客一走,立刻就会收拾餐桌。这一连串的行动几乎是机械的,像膝跳反射一样快。这个方法也可以借鉴过来。只要看到地面脏了,就把脏的地方擦干净;只要听到“饭熟了”,就立刻去摆放餐桌。只要吃完饭,就立刻去洗碗。这种机械的反应,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总有一些问题是自己难以解决的,这时就要求助于他人。如果问题严重,雇个人来解决麻烦也可以。
施耐德的事业很成功,尽管如此仍免不了有拖延的毛病,比如,他总是延迟报税。那是因为他总是找不到自己的收据、发票和税务票据。为了找到所有的票据,他常常翻遍家里和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自己的衣服口袋也不能放过。尽管这些琐碎的事情将他折磨得非常痛苦,他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把它们处理好。因此在自己的税务问题上,他总是感到困难重重。最后,他想既然自己处理不好,不如干脆雇佣一个人专门帮他处理,于是他聘请了一名记账员,帮他处理票据问题。记账员建议他在家里和单位各放一个盒子,把所有的票据都扔进盒子里,自己每个月上门收走两个盒子里的票据,并帮他分类整理。从此,施耐德不必再分心在税务问题上,而他的公司也没再延迟报税。
施耐德虽然为雇用记账员花了些钱,但是他的问题解决了,人也轻松了。我们希望克服拖延,但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也可以巧妙地使用方法。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找个人来帮忙,问题很可能会变得很好解决。
每个人都应该快乐地生活,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蛮力去对抗,我们需要避重就轻地使用技巧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跟自己的大脑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