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利益,一些人会自愿延缓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为了证实这一心理现象的存在,心理学家萨勒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即迟延满足实验。
萨勒找到一群4岁的儿童,给了他们每人一块糖,对他们说:“如果你马上把糖吃掉,就只能吃到一块糖。可是,如果忍耐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之后再吃,你就可以多得一块糖。要是有谁不愿意等这么久,就只能得到一块糖,马上兑现!”
对4岁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一道很难解答的选择题。每个孩子都想得到两块糖,而且想马上就把糖吃掉,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是如果想得到两块糖,就只能再等20分钟;如果马上把糖吃掉,就只能得到一块糖。这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到非常为难。
随后,萨勒走出房间,悄悄地在外面观察他们。在他离开之后,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急不可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另外三分之二的孩子为了得到两块糖,选择了耐着性子等待。当然了,这三分之二的孩子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可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受到糖的诱惑,进而获得丰厚的奖励,其中还是有许多孩子都闭上了眼睛,或是双臂抱头假装睡觉,抑或自言自语、唱歌跳舞,只希望20分钟赶紧过去。
在这之后,萨勒对这群受试者进行了多年的追踪调查。在他们长到16岁时,萨勒发现其中那些曾经以忍受诱惑而获得两块糖的孩子,大都坚强、充满自信、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乐于接受挑战,善于处理问题;而那些选择了立刻把糖吃掉的孩子则不同,他们大多任性、多疑善妒、优柔寡断、好惹事、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最终,结果也证明了那些为了得到两块糖而耐心等待的孩子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通过适当的自我调控,在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达成目标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能力,叫自我控制能力。受心理特征、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越强的人,往往越容易取得成功。像这样一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延迟满足效应”,又叫“糖果效应”。
从延迟满足效应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只有善于抵制眼前的小诱惑,将来才能收获更多。”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要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么意志不够坚定,没有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要么抱着一种“及时行乐”的心理,贪图享受,所以往往不加约束地放纵自己。可是,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满足之后,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最终一事无成。
当然,也有许多例外,其中有些人甚至不惜走上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比如,有些研究人员为了解开自己内心的某个疑惑,克制了自己的许多欲望,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具备异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也要甘于清贫、忍受寂寞,还要抵制各种诱惑、扫除各种障碍。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这么艰辛的道路?难道他们不想过舒适的生活吗?当然不是了!他们之所以会放弃眼前的舒适,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因为他们渴望实现更大的目标,从而获得更大的满足。
陈平和张子杰是同班同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俩被同一家单位聘用。刚入职时,他们俩都觉得这个工作机会来之不易,心里非常激动,决定大干一番,希望将来可以过上好日子。
陈平性格活泼,善于交际,所以刚到单位没多久就跟同事们打成一片,还经常跟朋友们出去聚会。时间一长,陈平虽然也想静下心来做些研究工作,但总是抵不过朋友们的邀约,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吃吃喝喝上。张子杰就不同了,他喜欢安静,为人踏实稳重,工作时专注于工作,下班之后就坐到书桌前看看书写写字,强化自己的能力。
三年之后,单位评职称,张子杰拿出了自己近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数篇论文,获得了中级职称,并升了职。陈平整天忙于应付各种人情琐事,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明自己能力的材料,因此只能继续担任助理级职务。
又过了十来年,张子杰的一项研究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使他的生活有了稳固的保障。而陈平却依旧为评职称的事而奔波。
在上述故事中,陈平和张子杰的目标都是过好日子。可是,在确立目标之后,陈平却只顾满足眼前的利益,而没有为了目标磨炼自己,最终一事无成;张子杰则放弃了一时的吃喝玩乐,一直坚守自己的目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由此可见,延迟满足欲望的过程虽然艰辛,可结果却是甜美的,值得我们为了它而长期坚持下去。如果你觉得难以忍受这种艰辛,不妨以那些成功人士为榜样。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那些成功人士为了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会不断地自我肯定,比如在实现阶段性目标时给自己一个物质或精神奖励。还有一些人为了抵制诱惑和减压,选择了用文字来启发自己,比如列出一些可能出现的诱惑及其危害,让自己对它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再写出应对策略,提前做好抵制它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