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之所以出名,据说是因为他证明了这么一点:在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个体要想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有一则与布里丹有关的经典故事为证。这则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下。
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因此他每天都向附近的农民买草料,来喂这头小毛驴。
这一天,卖草料的农民出于对身为哲学家的布里丹的景仰,另外赠送了一堆草料给布里丹。那头小毛驴见了那两堆数量、色泽、新鲜度等一模一样的干草,无法分辨出其中哪一堆更好,一时之间竟没了主张,只好左看看右瞅瞅,始终都犹豫不决,无法决定应该选择哪一堆来吃才好,最后竟然在无所适从之中活活地饿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称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古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所说的情况无疑与布里丹毛驴效应所要说明的情况类似。除了这句古语之外,在古代的一些故事里也能见到布里丹毛驴效应的影子。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小说集《聊斋志异》里,就记载着一则体现了布里丹毛驴效应的故事,下面是故事的详细内容。
有两个牧童一起上山,在深山里发现一个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这两个牧童商量了一下就各自抱了一只小狼,分别爬到两棵相距只有几十步远的大树上。
不一会儿,大狼外出归来,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见大狼归来,在树上掐起小狼的耳朵来,还把小狼的蹄子扭来扭去,使得小狼疼得“嗷嗷”大叫。大狼听见小狼的声音,急忙抬起头来,看到这一情形,不禁气急败坏地狂奔到树下,在树下乱抓乱叫。
这时,第二个牧童也拧起自己怀里抱着的那只小狼的腿,痛得那只小狼也嚎叫起来。大狼闻声,连忙又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乱抓乱叫。第一个牧童见状,又弄得小狼嚎叫起来。大狼连忙又转过身来,扑向第一棵树,不停地嚎叫、撕抓、奔跑。
就这样,大狼在两棵树之间奔波了几十个来回之后,大狼越跑越慢,叫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竟然奄奄一息地躺在了地上,久久都没有动弹。随后,两个牧童才从树上下来,发现大狼早已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大狼之所以会累死,就是因为它护崽心切,不想放弃任何一只小狼,想把它们都救下来,因此中了牧童的圈套。如果大狼守住其中一棵树,那么它不但不会累死,还有可能救回小狼,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被动地位的就是牧童了。
可以说,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的大忌。布里丹的毛驴之所以会饿死、大狼之所以会累死,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决策,左右都不想放弃,犯下了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的大忌,以致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
人生在世,难免要面临各种选择,如何做出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此大家都希望获得最佳的结果,于是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斟酌,甚至犹豫不决。这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虽然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实际上却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不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反复思考。在《吴子·治兵》中,就有一句类似的话:“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这句话的大意是:“用兵最大的危害,就是拿不定主意;给三军带来灾难的,是多疑和犹豫不决。”《孙子兵法·九地》中也说:“兵之情主速。”也强调了行动要迅速,而不宜犹豫、迟疑,否则就会触犯用兵的大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身边的环境就像战场一样,也是瞬息万变的,在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尤其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可能转眼即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决定,如果我们总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而不能当机立断,就会错过最佳的选择时机,以致最后输得干干净净,只能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