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最后通牒效应”,就是人们在面对不需要马上完成的工作或任务时,往往会以准备不足等为由,迟迟不肯行动,一直拖到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会努力去做,而且基本上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为了证实这一效应的存在,曾经有一位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一篇课文,让一些小学生阅读,但是没有规定时间,结果小学生们用了8分钟才把它读完。后来,这位教育家又规定这些小学生必须在5分钟内把那篇课文读完,结果小学生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把课文读完了。由此可见,最后通牒效应确实是存在的,它反映了“最后通牒”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督促作用。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普遍可以见到最后通牒效应的存在。就拿寒暑假作业来说吧,假期开始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必家长催促就从第一天开始做作业,而且很快就能完成;而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则往往要拖到几天后,甚至是开学的前几天,才匆匆忙忙地开始动笔。这样一种经历,相信许多人都亲身体验过!
心理学家指出,拖拉是一种坏习惯,容易引起人们的焦虑和内疚,对人们来说其实是一种心理折磨。除此之外,许多拖拉的人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自以为他们在面对重压时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比如,许多喜欢拖拉的人都说:“我之所以拖到不能再拖时才开始行动,是因为只有在有压力的时候,我的工作效率才能达到最佳,而且会想到很多好的创意……总之,压力不但不会让我受到损失,而且能够为我节省很多时间,让我更加高效,所以我喜欢在压力下工作,也不觉得拖拉有什么不好。”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心理学家发现,在面对压力时,许多人的表现都是更差而不是更好。因为,在面对一项工作或任务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拖拉,那么人们就不得不对它投入更多的准备时间,而且即便人们并没有着手去处理它,心里也会一直惦记着它,以至于情绪受到了影响,既不能真正高兴地放松一下,也不能一心一意地做其他事。长此以往,人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甚至出现思路不清晰、身心俱疲的情况。结果,一件原本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就能解决的事,却用了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还让拖拉者时刻都处于紧张或忧虑的状态,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有一位著名作家就曾经表示,在面对压力时,他往往无法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所以他对自己在压力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感到不满意。
其实,人们做事总是拖拉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将要面对的工作或任务不太了解,不知道会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然而驱除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尽早行动起来,勇敢地面对它、处理好它。只有尽早行动起来,才能有时间解决问题和困难,从而摆脱恐惧。
在采取行动时,不妨把一切都具体化、步骤化,以便将来把它们付诸实施。比如,提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以便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再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在制订和执行相关计划时,要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并规定好完成各阶段的任务的确切时间,按计划向自己发出“最后通牒”,以督促自己按计划行动,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早完成任务,而不至于时刻都忧心忡忡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主动给自己下“最后通牒”,主动避免出现到了最后关头才拼命赶工的情况,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从而避免出现完不成任务或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可以事先把完不成工作或任务的不良后果列出来,时刻警告自己不要拖拉。比如,我们不妨这样对自己说:“如果一直拖拉,以至于超过了期限,那么后果会怎么样呢?我能承担起这个后果吗?我的收入会不会因此而遭到损失?会遭到多大的损失呢?我的健康和人际关系会不会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呢?尽早完成和拖拉到最后才做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未知的恐惧而拖拉,值不值得?既然迟早都要完成它,那我为什么不勇敢地战胜自己的恐惧,尽早地行动起来呢?说不定很快就能完成任务了呢!到那时,我既能获得成就感,又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还能少承受很多精神压力……”这样想也能消除我们内心的焦虑和内疚,并促使我们尽早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