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口咽部

口腔是动物的进食器官,也是消化系统的“入口”部分。动物通过口腔来摄取、撕咬、咀嚼、品尝和吞入食物。动物的口腔主要结构组成包括牙齿、牙龈、舌头、软腭和硬腭,其他与摄食相关的结构还包括唾液腺、舌上的味蕾、咀嚼肌和口面神经等。

牙齿和牙龈

与人一样,犬和猫的牙齿也分为乳齿和恒齿。乳齿也就是乳牙,是人和许多动物的第一套牙齿,乳齿脱落后再生的牙齿称为恒齿。鼠类和兔类则只有恒齿,蛇和鲨鱼的牙齿会终身不断脱落并再生。犬、猫通常在出生后的第20~30天开始长乳齿,人则要到6个月大时才长乳齿。乳齿的生长时间与犬、猫开始尝试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接近,可以从这个时间开始逐渐给幼年动物断奶。犬、猫在3月龄时开始更换恒齿,均由更换切齿开始,到6~7月龄时全部换为恒齿。乳齿的数量一般要比恒齿少(比如犬的乳齿有28个,恒齿有42个),两者的差异主要还有乳齿不含臼齿(表1-1)。

表1-1 犬、猫及人的乳齿和恒齿数量(个)

除以上差异外,乳齿和恒齿的基础结构是一样的。而且,无论形态或功能如何,每一个牙齿的基础结构也都是相同的。牙齿的基础结构包括牙冠、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牙根及牙周韧带(图1-1)。

图1-1 牙齿的基础结构

● 牙冠: 口腔内可直接看到的牙齿部分。

● 牙釉质: 身体内最坚硬的表面,主要成分是矿物质。犬和猫的牙齿通常要比人的更白。牙釉质不可再生,犬、猫啃咬坚硬物品造成牙釉质损伤后则无法修复。

● 牙骨质: 覆盖牙根的一层矿化结缔组织。

● 牙本质: 牙齿的主要组成结构,颜色偏黄色,结构多孔,主要成分也是矿物质,损伤后可再生。人的健康牙齿牙本质的矿物质密度是1.72~1.95 g/cm 3 ,猫的为1.34~1.45 g/cm 3 ,说明猫的牙齿不如人的坚硬,更容易因外力发生齿折等问题 [2]

● 牙髓: 包括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成牙细胞等,能为牙齿提供营养、触觉和防御修复功能。牙髓受损往往会导致牙齿坏死和脱落,当牙齿损伤触及牙髓腔时也会让动物感到剧烈的疼痛。

● 牙根: 主要由牙本质及覆盖表面的牙骨质构成,通过牙周韧带将牙根固定在牙槽骨上。

● 牙周韧带: 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也含血管、神经及弹性纤维。与牙髓神经不同,牙周韧带的神经能感受压力和冷热变化。

犬、猫和人的牙齿种类都为4种,包括切齿(门牙)、犬齿(尖牙)、前臼齿和后臼齿(图1-2)。不同种类的牙齿在动物进食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从恒齿数量来看,犬>人>猫,差异主要是犬、猫的切齿和前臼齿数量要比人的多,后臼齿数量要比人的少;犬的前臼齿和臼齿数量要比猫的多。切齿的功能是切割、衔取和理毛,犬齿用来撕裂、刺穿和抓持,前臼齿和臼齿用来将食物咬碎。从牙齿的形态来看,犬、猫的牙齿“尖”而人的牙齿“平”(图1-3)。这些特征对应了动物的饮食特点,犬和猫的饮食以肉食为主,犬更偏杂食些,而人的饮食中还包含了大量谷物和蔬菜,需要更多较平的牙齿来“研磨”食物。

图1-2 犬和猫的恒齿类型与分布

图1-3 犬和人的前臼齿形态差异

家养犬经过数千年的繁育进程,已形成450个品种,从2千克的吉娃娃犬到80千克的圣伯纳犬,不同体型犬的身体尺寸差异巨大,如吉娃娃犬的犬齿平均长度仅4~5 mm,而圣伯纳犬的则达到15~16 mm。因此,在为不同体型的动物选择食物时,应考虑动物叼取、切割食物的能力差异,避免给小型犬饲喂过大颗粒(造成进食困难),给大型犬饲喂过小颗粒(造成进食过快)。

此外,犬、猫的头型会影响齿列的空间排布,进而影响动物叼取食物的能力。犬、猫的头型分为3种,包括中头型(如拉布拉多猎犬、德国牧羊犬、家猫)、短头型(如巴哥犬、异国短毛猫、英国斗牛犬)和长头型(如暹罗猫、灵缇犬)(图1-4)。其中,短头型的动物可能因齿列排布问题(更易出现“地包天”或齿列拥挤)而易出现进食困难和无法叼取到食物颗粒的情况。针对这类动物,应饲喂立体设计的食物颗粒(如橄榄球形、枕形、圆柱形),避免扁平颗粒(如圆片、三角片、方形片等)。

图1-4 中头型、短头型和长头型动物示例

牙龈是围绕着牙齿的软组织,覆盖着支撑牙齿的牙槽骨。多数情况下,犬、猫的牙龈呈粉色,少部分牙龈会因有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牙齿上方积聚过多由糖蛋白和细菌组成的牙菌斑后,易引发牙龈发炎,严重的会导致牙龈萎缩,从而影响对牙齿的支撑,导致牙齿松动(图1-5)。因此,应注意犬和猫的牙齿日常清洁护理,防止因牙齿、牙龈的健康问题而影响到动物进食。

图1-5 牙菌斑、牙结石和牙龈炎

舌头

犬、猫的舌头功能包括品尝食物、舔水、将食物加工为食团和辅助吞咽。

犬的舌头偏长并且较为光滑,当环境温度高时,犬会伸出舌头进行喘息,帮助散热降低体温。猫的舌头表面有坚硬且直立的舌乳头,显得相对粗糙(图1-6)。大部分犬、猫的舌头呈粉色,但松狮犬等品种犬的舌头呈近乎黑色。舌的背侧面有舌乳头,分化为不同的味蕾。味蕾能感知味道,犬的味蕾数量有1600个,猫的为473个,人则有5000~10000个。过去认为舌的不同部位负责感知不同的味道,比如舌尖尝甜、舌根尝苦、舌前部尝咸、舌后部尝酸等。事实上,舌的整个表面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觉,只是不同部位因对应味蕾数量不同而感受到的味道强度不同。

图1-6 猫的舌乳头

味蕾是在舌表面呈球形或卵圆形聚集分布的舌乳头(图1-7)。味蕾上有5种类型的味觉受体,分别感知甜味、酸味、咸味、苦味和鲜味。猫缺乏感知甜味的味觉受体,因此猫对甜味不敏感。口腔内的三叉神经则能用来感受食物的“口感”,如灼烧感、冷感和痛感等。成年犬的舌头上有5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和圆锥乳头。还有第6种舌乳头,被称为边缘乳头,只有新生动物才有这种舌乳头。其位于舌的边缘,在动物吸奶时帮助嘴部形成密闭空间,断奶后这种舌乳头就消失了 [3] 。人的舌头则只有4种舌乳头,缺乏圆锥乳头。在这5种舌乳头中,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带味蕾,丝状乳头和圆锥乳头不带味蕾,主要起机械、触觉作用。丝状乳头数量众多,主要位于舌的前三分之二处,呈圆锥形,有助于动物理毛,一般不含味蕾。猫的丝状乳头尤其硬和长,朝向尾部方向,俗称猫的舌上“倒刺”。这些倒刺有助于猫在进食时“刮下”附着在骨上的肉,也有助于理毛和自洁,但倒刺朝向导致猫极易吞下梳理下来的毛发,在胃肠道内形成毛球。大约10%的短毛猫和20%的长毛猫会周期性地出现毛球问题 [4]

图1-7 味蕾的形态

舌头内特化的神经和肌肉让犬、猫可以用舔水的方式饮水。猫的舌头可以卷曲成“碗状”来盛水饮用,犬的舌头能够卷曲并把水带入口中。在舌部肌肉的帮助下,食物团块能够被推入口腔后段并吞下。除舌部肌肉外,头部的其他肌肉能帮助动物进行咀嚼、进食和啃咬动作。这些肌肉看起来并不像四肢肌肉那么纤细,而是较为厚实,有助于动物更好地撕碎食物。这些肌肉也为犬、猫提供了极强的咬合力,比如人的咬合力为1724~2068 kPa,而犬的正常咬合力是2068~5516 kPa,瞬间咬合力能达到207~552 MPa [3]

唾液

动物在看到食物和进食时,口腔内的4对唾液腺会分泌唾液。这4对唾液腺分别是位于耳前方的腮腺、位于每侧下颌底侧的颌下腺、位于舌底的舌下腺和位于眼睛下方的眶腺。唾液的作用是与食物混合,润滑食物,帮助食物形成易通过食道的食团。人的唾液内含有淀粉酶,在进行咀嚼时可对食物内的淀粉成分进行预消化,犬和猫的唾液内则没有淀粉酶,这也是与犬、猫几乎不咀嚼的进食习惯相适配的。食物在犬、猫口腔内的停留时间过短,无法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消化。犬的唾液腺非常发达,能分泌大量唾液,分泌速度能达到人的10倍。犬的唾液pH为7.3~7.8,猫的为7.5,人的为6.6~7.1,也就是说犬、猫的唾液偏碱性,人的唾液偏酸性 [5] 。动物的唾液内都含有碳酸钙和磷酸钙,这些钙盐在碱性环境下更易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结晶,促进牙菌斑矿化。因此,犬、猫要比人更易形成牙结石。

咽部

与人一样,犬猫的食管和气管的开口都在咽部(会厌部),并通过会厌软骨来控制食管和气管开口不会同时开放,避免在进食时食物进入气管。动物在快速进食时可能会伴有用嘴吸气的动作,这会导致在咽部仍有食物时气管开口开放,小的食物颗粒可能就此进入气管,引发气管堵塞或窒息。因此,要注意控制动物,特别是幼年动物的进食速度。 l9LEXkj4qCYMCSzsE5Gr2k/BT7gXMiRcphoUaN1Jy1iOg5kjcQVMBrol6bM6Kp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