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多是一种喧嚣,话少是一种态度,而话到深处,才是一种智慧。沟通高手,从来不靠“铺天盖地”,而在于“一针见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沟通中深度比广度更显分寸,以及如何做到一语中的,让每句话都直击人心。
在职场或社交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绕远路”的回答。一件简单的事,非要兜兜转转绕好几圈,最后还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朋友问:“你觉得我写的文章怎么样?”你可能滔滔不绝:“语言挺流畅的,结构也不错,但中间这段有点长,逻辑稍微有点乱……”最后,朋友脸色越来越差,因为他本想知道的是“这文章过不过关?”
真正高效的回应是:“文章不错,重点逻辑稍微调整一下会更清晰。”这不仅是对方想听的答案,还能让他觉得你在认真倾听和分析。
体面离不开分寸感,它意味着你能抓住对方真正关心的问题,而不是自顾自地讲一堆“无关的话题”。
比如,客户问:“你们的产品和竞品比有什么优势?”
你要是从材质、工艺、生产流程一直讲到企业愿景,客户只会心生不耐。
真正有深度的回答是:“我们的产品在耐用性上更强,数据上比竞品高出20%,这点您可以直接感受到。”
很多时候,表达的目的不是“讲尽一切”,而是“引起兴趣”。你说得太多,对方反而会失去继续探讨的欲望;说得少一点,留出悬念,反而能让对方更主动。
比如,在一个自我介绍的场合,有人滔滔不绝地讲了5分钟,把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履历一股脑地全抛出来。相比之下,高情商的人可能只是简单的一句:“我是一名产品经理,最近刚带团队完成一项创新项目,如果大家感兴趣,之后可以深入聊聊。”短短一句话,既抛出亮点,又让人意犹未尽。
下一次,当你面对需要表达的场合时,不妨问自己:“我最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用最少的语言,把这个核心说清楚。别让广度稀释了深度,用深度来提升沟通效率,增加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