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平白无故地老去

女孩对闺密说:“我想读博!”

闺密说:“去啊去啊,我支持你!”

可女孩又说:“我今年都三十五岁了,读完博士都要四十了……”

闺密说:“不读博,再过五年你也四十了;读博,你不仅四十,还是个四十岁的博士!”

就算我们什么都不做,年龄也照样增长,时间不为任何人而停留,岁月总是不可逆地前进,那还不如做些什么,不要什么都还没做就平白无故地老去。

曾经想要读博的我也有过顾虑:读完博三十岁出头,没男朋友没结婚也没孩子,会不会成为女人中的异类?后来,是导师的一段话让我下定决心。我的导师是在结婚生子之后才重新走进校园继续读博的,获得博士学位时已经年过四十岁,同时平衡家庭、学业与事业更加艰难。她说,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头衔都由他人赋予,无论是校长、院长,还是总裁、经理,职位再高也总有卸任的一天。别人有赋予你头衔的权力,也有收回它的权力。而博士不同,这是我们赋予自己的头衔,跟随你一生,他人无法撤销。当然,前提是没有任何学术不端。

我们不是公主,大概率也遇不到王子,与其等待他人赐予我皇冠,不如为自己加冕。

要相信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浪费,都在给未来提供范本,为自我塑造镜子。其实在当初决定读博的时候我并不真正理解它意味着什么,当时主要有两个动因推动着我。一是我认为自己没有其他特别出众的技能,也就是读书还不错,而且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我既然在最好的学校读到了硕士,那能不能再冲一冲,拿个最高学位呢?这特别像来到珠峰大本营想要冲顶的感觉。第二个就是上文提到的“自我加冕”,我一直很向往博士学位的光环,而且很现实地说,有了这个光环就意味着我是更加稀缺的人才,这对我今后找工作肯定有帮助。现在回看,整个读博过程中一头一尾两段经历对我塑造自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像河流对河床的改变。

首先是考博。那个时候我不仅在写硕士毕业论文,还有一份校外兼职,参加完《中国成语大会》之后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偶尔还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导师很怕我静不下心来复习。但自从写完毕业论文初稿并决定考博之后,我第一次明确地感知到自己强大的目标感、执行力和定力。首先讲讲我给自己制定的复习策略——难、筛、炼、记、考。

“难”就是从最难的科目开始复习——英语。北大考博英语基本是GRE(留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百分制四十五分就可以过线,可每年却有很多考生折在英语上。我每天背考博英语词典、作文范文,还报了个补习班。

“筛”就是在海量的复习资料中筛选重点。必考的传播学经典书目、导师出版的所有著作与他近五年发表的文章、通过咨询前几届学长搜集到的考试原题、系里其他导师近三年发表的文章,这就是我全部的复习资料。

“炼”就是在读这些复习资料的时候不能只用眼睛看,还要提炼总结,手抄知识框架、核心观点、代表人物等。我当时准备了相当于一本书那么厚的笔记本,还跟自己说:“抄完这一整本,肯定能考上。”

但光抄还不行,下一步就是把笔记本上的东西都记到脑子里,每天走哪儿都带着那个本,争取把提炼的精华全部背下来。曾经有学生问我如何学文科,我给他一条捷径:把课本都背下来。他以为我在开玩笑,觉得我不是认真在帮他,但其实这就是捷径。上考场比的根本不是谁的应变能力强,而是谁脑子里记住的东西多。记住了就能答出来,记不住全靠瞎编绝对不成。

“考”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模拟出题人给自己出题,比如这个知识点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出什么题,以方法的角度、人物的角度、对比的角度、当下现实与热点的角度都分别可以怎么命题,然后自己再答。到真正考试的时候有四道大题都跟我给自己出的“模拟题”类似。

有了目标和策略之后,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执行,定力是一切的保障。最后我能够集中复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仿佛高考百天冲刺一般,推掉所有的社会活动,每天坚持早七晚十二的作息。中间有一次朋友们约我出去聚餐,我也觉得自己应该出去放松一下,可就在出发前一小时又生生地把自己按回去了。我怕这一晚的放松会成为一个线头,以后随手一拽,就功亏一篑。一点口子都不能撕开。

出成绩的那一天,导师连说几个没想到:没想到你还真能静心复习,没想到你还真考上了,没想到你还考了个专业第一名。

众所周知,读博最艰难的就是完成博士毕业论文,而且是按时完成。我的经验是不要给自己设置太极致的目标,比如有位师兄用三个月就写完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我自知做不到,于是给自己五个月的时间,否则压力太大容易心态崩溃。并且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执行力,能做八十分就给自己安排做六七十分的活,循序渐进,否则完不成任务容易导致积压,心态又崩了。一般的文章我平日写个一两千字不成问题,但博士论文需要查资料、思考,又要严密论述,于是我给自己定下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八百字的写作目标,若完成了周末可以休息,完不成周末再加班补齐,保证每周的写作量达标,只能多写不能少写。考博时练就的执行力和定力再次发挥强大的作用,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才得以顺利完成。

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为我今后的写作奠定了结构和范式,让我更加明晰知识生产的流程以及如何将内容输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从考博到毕业,这些扎实的行动不断地在我的大脑里生产自我确认感:我可以,能做到。这种靠自己的行动积累而成的确认感和自信将伴随我们一生,并无限复制到我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上。

北大哲学系某位教授曾在课堂上说:“人要活得有结构,不能活成一堆肉。”我们只有通过行动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范式,找到自己的结构和节奏,最大限度地避免荒废时间,完成目标。在纪录片《我只活一次》中,女拳击手张桂玲说,在拳击运动里挨打的人更累,因为打的人在自己的节奏里,而被打的人一直在对方的节奏里。“没有自己的节奏就会很累。”

社会期许试图将每个人拉入它所创设的节奏,读书、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人生被切分成几个需要按时完成的重要目标,并以年龄标记,家庭与社会还试图惩罚不遵循社会节奏的人。可人生不是程序,不能按照提前写好的代码行事。人生真正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色彩,千篇一律是对人类进化的亵渎,对多样性的追求和包容才是更高级的进化。

不要被年龄限制,不要被婚恋限制,不要被生育限制,不要被任何事限制。真正的热爱就是你的天赋所在,勇敢地建立目标、制定策略、坚定执行,不要蹉跎岁月。 MqVFjaxvgNa/Lx8ARZJG74rkrlCqm3VEoOd6IL6N30hhSs96emPx273SnsDbzz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