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明暗》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
“太太,您不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
“有,那又何妨?”
“不,老实说,您想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
“有,也无所谓。”
“您必须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您还是无所谓吗?”
“是的,无所谓。”
生活就像是举着相机拍照,你不能有点儿风吹草动就狂摁快门,而是要把镜头瞄准真正在乎的人和事,用心地捕捉美好和精彩,如果没拍好,那就再拍一次。
不要在乎与你无关的东西,不要操心你根本就左右不了的事情,不要纠结答案根本就不重要的问题,不要烦恼那些根本就不能把你怎么样的人。
做人要有正确的“三关”:关我什么事,关你什么事,关他什么事。
怕就怕,别人的一个表情不对劲,你就开始抓狂:“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惹对方生气了?”
别人的一句评价,你就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是不是真的不行?坚持是不是真的没意义?”
别人的一个否定,你就想跳到别人面前去据理力争:“你看这个,你看那个,你说的就是错的。”
别人的一次成功,你就情不自禁地否定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失败?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更有甚者,别人在网上提问,你就觉得自己必须绞尽脑汁地回答;别人在线上求助,你就觉得必须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别人在群里闲聊,你就觉得必须接他的话茬儿;别人在你旁边,你就觉得必须聊点儿什么,以防冷场。
而没完没了的证明、解释、打圆场会大量消耗一个人的能量。
我想提醒你的是,这个世界太吵了。外界的声音就像潮水甚至是洪水,如果你不设置安全距离,而是一头扎进去,那么你注定会被无力感和疲惫感淹没。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理会别人的说三道四,不要偷窥别人的生活,不要揣测别人的想法,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
当你意识到对方并不重要,你就不会轻易被其激怒;当你明白那点儿事不值一提,你就不会自降身价地掰扯个没完;当你知道那些信息跟自己没关系,你就不会浪费时间去一探究竟。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忽略什么,什么就消失不见;你介意什么,什么就层出不穷。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过多地关注了不重要的事情。
比如朋友圈那张合影上谁PS得更美,恋人手机里那个好看的头像到底是谁,好朋友心目中最好的朋友是不是自己,脸上的痘痘能不能在第二天消去,偶像的那条绯闻到底是不是真的,同事去的那个景点到底值不值得……
比如有人说了一个新锐导演的名字,你马上全网去搜,从他的长相到作品,又从作品链接到演员,再从演员链接到八卦新闻,一个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
比如有人谈论一部热播剧,你本来不怎么感兴趣,但貌似朋友圈里也刷到过,于是你一集一集地追,甚至熬到下半夜也要跟上大家的步伐。
当你花太多的时间谈论别人的身体、八卦别人的关系、批评别人的言行,就意味着你对自己的生活不够专注。
而东张西望的后果是,容易慌,容易摔跤,容易睡不着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你容易被不重要的人和事分心?
因为你的脑袋里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想法,有时是一段伤心往事,有时是一段电影情节,有时是几句牢骚的话,有时是迫切想知道自己刚发的朋友圈有哪些人点赞,有时是突然发现了某人可能喜欢自己的新证据……
因为你的人缘不错,所以总是被人需要。同事让你顶个班,朋友叫你聚个餐,闺密找你吐个槽,兄弟拉你聊个天,以及没完没了的微信、电话和邮件。
因为社交网络太过发达,以致你的注意力被各类信息炸得四分五裂。软件会提醒你,网红跳舞会吸引你,热门的词条会迷惑你。一会儿是“小主你去哪儿了”,一会儿是“又出大事了”,它们总能弄出点儿动静夺走你的注意力。
因为你的眼睛总是长在别人身上。A换工作了,B去旅游了,C换车了,D的成绩超过你了,E说了你不爱听的话,F好像谈恋爱了,G有点儿针对你……
久而久之,你活得就像一个已经吃饱了的人,还在不停往嘴里塞食物。
你在坐车、吃饭、等人、蹲马桶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被信息夺走了大把的时间。
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语音,通过网络“冲”进你的眼睛、耳朵和大脑里,然后,你对从未见过的人恨之入骨,对从未做成的事引以为傲,对吹捧出来的神跪地就拜。
你的眼睛盯着热热闹闹但空空洞洞的新闻热搜,耳朵听着跟自己毫不相干但相当刺耳的言论与评价,嘴巴练习着一会儿要讨好某人的话,手指在不停地刷着不知道拿出来做什么的手机,那脑子自然就会提醒你“内存不足”。
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一颗脑子,所以每天吃什么、关注什么尤为重要。吃什么决定了身体健不健康,关注什么决定了内心安不安宁。
所以我的建议是,关掉烦人的软件提醒,停止操心与你无关的事,少关注那些总上热门但你实际上并不感兴趣的话题、书籍、影视剧、综艺、游戏……对于众说纷纭的事要保持“无动于衷”,对于铺天盖地的消息要严格把关,而不是被无用的信息和无聊的事牵着鼻子走。否则你的注意力就会失控,你的精力会明显不够用。
后果是,你去过一个地方,但你记不住那里有什么;你吃了一顿大餐,但你不知道味道如何;你忙碌了一整天,但你没有任何收获;你想做更多的事情,但你有心无力。
什么事都想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暴力,是自己对自己的暴力。
要想脑子不受累,一定要记住这4条原则:不为还没有兑现的承诺提前开心,不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提前担心,不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过度闹心,不为主线任务以外的事情过分热心。
在被媒体轮番攻击之后,曼联球星拉什福德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了解其中的规则,媒体并不是真的在报道我,他们不过是在书写一个名叫‘拉什福德’的角色。因此,他们不能只写一个晚上出去消遣的26岁的小伙子,或者是一个收到了违规停车罚单的年轻人。他们必须写我的车多少钱,要猜测我的周薪、我的首饰,甚至是评价我的文身。他们必须写我的肢体语言,质疑我的道德,编派我的家庭,以及我未来的足球生涯。”
作家莫言也讲过一个趣事。有一次请人吃饭,众人吃饱喝足之后,他发现还剩了好多,觉得浪费了可惜,于是他就使劲儿吃。结果有人说:“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儿钱吃回去不可。”
后来又有一次吃席,他故意吃得很慢,以为这样就没人说他了,结果又有人说:“看看莫言那个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人活着就难免会遇到不公、误解,会被批评、指责,以及无端揣测。遇到了,别回应,别解释,别自责,别纠缠,要学会无视,要直接拉黑,要趁早远离,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好眼前的事、过好眼前的生活、哄自己开心和努力搞钱上。
借亦舒的话说就是:“应付任何事的最佳办法,便是装作听不见。对不起,我时运高,不听鬼叫。”
遇到有人不理解、不认同、不尊重自己,那就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是我的事,还是他的事?既然是我的事,那与他何干?我偏要这样做,后果承担得起吗?既然承担得起,那怕什么?
是我的感受重要,还是他的喜好重要?既然是我的感受重要,那违逆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跟他争辩,我能得到什么?既然什么都得不到,那费那个力气做什么?
是的,只要你的内心没有接受,那么所有的恶意都将原路返回。
不要因为被人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用”,就丧失继续做某件事的勇气;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你怎么变胖了”,就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也不要因为别人说了一句“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就又生气又着急地跟人解释个没完。
你要明白,被不熟的人否定、打击、嘲笑、误会,是犯不着劳神费力地自证的,也用不着给出让他们信服的解释,反正他们会按照他们的想象“帮”你把所谓的真相补齐。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抱着“为了你好”的目的,但你要明白“我想要什么”“我觉得什么是对的”“我认为什么才是好的”。
你的态度越坚定,答案越清晰,你受到的影响就越小,你感受到的恶意和不爽也会越少。
比如说,你不喜欢就不喜欢呗,不要跟我讲你那些觉得正确但对我是打击的废话,我不关心你怎么看;关于你的一切,我不喜欢,我不愿意,我不接受;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那我只能跟你“拜了个拜”。
如此一来,你的生活会变得静谧,你的精神会变得卫生,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顺心。
成熟的标志就是不争辩,不解释,不追问,你说“你会飞”,我就说“注意安全”。
希望每个人都能跟自己做5个约定:
只要不是指名道姓地说我,那就不是说我;
没有通知我的事,一律装作不知道;
没有邀请我的局,一律不打听;
只要没直说,就当听不懂;
就算直说了,但我不爱听,就当没听到。
别人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动作,你就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应对。结果是,你越来越像一只猫,而周围的风吹草动就像是逗猫棒。
注意力的失控,会让你的命运被随便发落,却无须征求你的同意。就像游戏里,敌人的小兵路过你的城墙,你马上就全民皆兵。就像球场上,别人的垃圾话和小动作不断,你瞬间就状态全无。
那么,怎么拯救自己的注意力呢?你可以从这6个方面着手练习:
1.不要养成跟人讲道理的坏习惯。
有一句老话误导了很多人,就是“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理走不了天下,连你家大门都走不出去。所以,多做事,少讲理,勤拉黑。
2.放弃无意义的口舌之争。
年轻时爱憎分明,凡事都喜欢争个输赢,比如我喜欢的明星比你喜欢的明星要优质,我喜欢的手机品牌比你喜欢的手机品牌调性要高,我喜欢的大学和专业比你喜欢的大学和专业更有前途,我老家的小吃比你老家的小吃正宗……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争论上,不如把时间攒一攒,用来玩,用来学,用来赚钱,用来开心。
3.不要过度地搅动生活。
如果你觉得水浑,而且暂时没办法脱身,那你就劝自己先静下来。比如提醒自己: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维护关系是次要的,张三李四王麻子的碎碎念是完全不必在意的。
然后,你的灵魂会慢慢澄清,一些渣滓会慢慢沉淀,一些痛苦会慢慢自愈,一些不爽会慢慢消失。
4.养成不评价的好习惯。
不仅仅是嘴上不评价,甚至在心里也不评价。就是“我没有任何要评价你的意愿,你想怎样,你继续,你随便”。
5.定期清理关注列表。
你的关注列表就是你在网上的圈子。你选择上进,还是选择“躺平”,是打开见识,还是沉迷八卦,多多少少都会跟你的关注列表有关。前天骂富人,昨天骂异性,今天骂社会,明天骂人性,后天骂命运……
如果你的关注列表里都是这类人,那么你摄取的精神食粮自然也是垃圾食品。
6.反复提醒自己“我没有什么要证明的”。
你没有义务成全别人对你的期望,别人也没有义务成全你对别人的期待。所以不必求同,存异就够了。
不要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去自证什么,他的结论只是在如实地说明“他是个什么东西”,说明不了“你不是个东西”。
费尽心思地向一个笨蛋证明自己的时候,你实际上证明了世界上至少有两个笨蛋。
你觉得他说得不对,那就让他错;他觉得你做得不对,那就让他说。下雨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让它下吧。
《不在乎的精妙之处》一书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老人去超市买东西,发现攒了好久的优惠券不能用了,于是大闹了一场,把柜台的员工骂得狗血淋头。
为什么一张只能省几块钱的优惠券,却能让这个老人发这么大的脾气呢?因为在他单调的老年生活中,几乎没有比收集优惠券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了。
类似的事情还频繁地发生在情侣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就能吵得天翻地覆或者大发雷霆。
为什么呢?因为你把所有的关注、期盼、依赖全都放在对方身上了。所以,即便只是优惠券不能用了、酱油买错了、作业忘带了之类的小事情、小矛盾、小摩擦,都会被无限放大:“不得了,这件事不能这么下去了,我得有所反应。”而对方只会觉得:“你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
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拥有一个凌驾于鸡毛蒜皮之上的课题。
这样的你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去哪里,该做什么,该忍受或忽略什么。
这样的你就不用被一时的情绪牵绊,就不会被糟糕的人和事损耗,就不用在不同的意见之间颠沛流离,就不用因为人生的某段路“路况不好”就慌张地调整走向,就不用经年累月地受着“别人都那样,为什么你不那样”的审判和胁迫。
这样的你就可以在无关紧要的事情和关系中将自己调整为“省电模式”,就能分清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因为这样的你很清楚,灵魂的每一格电量,都格外宝贵。
大象前行,怎可被蚂蚁拦路?怕就怕,你是一只小毛毛虫。
将军有剑,岂会对苍蝇动手?怕就怕,你天天拿着苍蝇拍。
一个人再优秀,如果长期浸泡在一个聒噪的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得暗淡无光、神经兮兮、歇斯底里。而活得相对轻松的人,一定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喜欢的环境里,与更多积极正面的情绪为伍,完全不给那些消极的情绪或者糟糕的人机会,这才叫不拧巴。
不要总是盯着裤腿或者鞋面上的泥巴,不要整天纠结于沿路的坑坑洼洼,要沉下心去赶你的路。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马上给出答案,不是所有的障碍都要立刻除掉。很多麻烦或者纠结,你只需无视,然后绕过去,这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
熟练地掌握敷衍的技巧,是可以让一些不喜欢的人和事“快进”的,比如:
礼貌、热情,一问三不知;
感恩、谢谢,但是对不起;
明白、理解,可是没办法;
好的、知道,我下次一定;
嗯嗯、哦哦,您说得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