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习重在学以致用

原文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译文

澄明道德,仁爱百姓,追求至善行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若是只会读书,却不知学以致用,觉得以上所说的三项事情都跟自己没关系,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呢?虽然自己能够行文写诗,并且以博学高雅自诩,但这最多只算得上一个识字的放猪娃罢了!断然不能称为明事理的有用之人。国家利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正是以为这些人既然可以写出具有圣贤思想的文章,肯定可以阐明圣贤的道理,可以作出圣贤之事,可以成为官员管理百姓,成为众民表率,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要是不将明德、新民看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算可以行文写诗,但却一点也不知道自身修养以及治理天下的道理,那么国家任用这样的人当官员,与用放猪娃当官员有什么区别?

解析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大学的纲领,也是整个儒学的三纲。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学的目的,在于以身作则,弘扬自身光明的道德,在于影响他人,使人人都可以去除污秽得到自新,在于让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提升自己,弘扬道德,再提升他人,达到完善,这是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古代读书人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是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知道,但不去实践,那么这个道理的意义何在呢?

荀子说:“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大意是:只听别人说,却没有真正看见,那么就算听得很多也肯定会有错误的地方;自己看见了,但是不去真正弄懂,那么即使知道这些东西,但肯定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知道很多的大道理,但是却不去实践,虽然学识十分渊博,但肯定难以再度进步。读书之人,对于各种道理知识,自然都是烂熟于心,但是却不去使用它,只为自己学富五车而沾沾自喜,那么这些知识道理除了能满足一点可悲的虚荣心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用途?很多读书人都是这样,说起大道理口若悬河,一副意得志满的样子,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宋代黄帝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穗;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赵恒说这一番话的意思,是鼓励当时的读书人,通过考取功名得到财富美女和荣耀。这句话被读书人当做了至理名言,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难道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金钱个美女?赵恒这段话最后一句是“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但这一句经常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这句话十分重要,它的意思是,男儿可以通过读书来实现生平的抱负。男儿的抱负,远比金钱美女重要,也远比金钱美女更为远大。因此,读书也是为了自己的志向。当然,一个男人的志向可以是生活富足安稳,他通过求取功名就可以得到这些东西,但是对于百姓对于国家来说,不过是多了一个贪图享受的官员而已,于百姓于国家全无好处。但一个有志气的男人,一个君子,一个圣贤,他必然是心怀天下,他的志向是为国为民。他希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强盛国家,为了这些志向,他必须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一个心怀大志的男人,必然是自强不息的,必然是要求进步的,这样的话就一定要学以致用。曾国藩就是这样志存高远的一个人,他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而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富国强民,所以他才会说出“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这样的话。 xBgB/uXuECK9p5efBP1V5/gEwovfD4LdFtq9SG/oDtABvJihzyhznoZZ+knLK4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