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及兴趣,就能够判断这个人品格的优劣。低贱之人安于流行的庸俗风气,因此会一天天堕落下去;而高贵之人却在跟随着以前圣贤们的步伐,所以会一天天变得更加高明。这样就能够将贤明昏聩之人区分出来了。
君子立志,应当有将万物当作同胞,并能为民奉献财物的胸襟气度,还应当有内圣外王的雄心壮志。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之恩,不愧为天地间真正有德之人。所以,君子所担忧的是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担忧自己不专修德行、不专攻学业。所以,他们就会担忧顽民的顽固不化;担忧外敌侵扰国家;担忧坏人当道,良才埋没;担忧自己不能给百姓福泽。所谓悲悯天意不可违以及人力之有限,正是君子们所担忧的事情。至于个人的成败,一家的温饱,常人所以为的荣辱得失、赞誉诋毁,一个君子是没有时间去担忧这些的。
《周易》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自然万物刚强运转,君子要像它们一样自强不息,力求进步,不断发奋。大地气势厚重,君子应该像它一样,包容承载万物。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判断一个人品格的高下,不是看他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是要看他有着什么样的志向抱负,是否自强不息,力求进步。一个人要是目光短浅,没有什么远见抱负,即使他出生富贵,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庸之人,只想守着父辈基业过完一生,这样的人不会成为杰出之人,只能庸碌一辈子。而一个人即使眼下生活困顿清贫,但只要拥有广大的志向,并且愿意勤恳踏实的去实现自己的抱负,那么他未来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其未登上皇位之前,不过是没落的皇族,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当时得见了阴丽华的美貌,对其念念不忘,但当时阴丽华是新野豪门千金,以刘秀当时的情况,断然无法娶她为妻。后来刘秀去长安学习,在街上遇到了执金吾,执金吾出街的场面十分盛大壮观,让刘秀震撼不已,发出了千古名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句话,成为了多少乱世英雄的壮志之言,刘秀最后也成就了一番事业,被王夫之称赞为“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曾国藩自己也是怀有雄心壮志之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似乎从未停止过立志,立志出人头地,立志以德服人,立志平定叛乱。曾国藩当年生活十分窘迫,以无银钱上进赴考,他跟亲戚借了三十三吊钱,才能上京参加考试。这次考试之后,年仅二十八的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前途一片光明。一般人到了翰林这个位置,就不会再埋首苦读,多数是上下打通关系,只等着封官了。但是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的志向并不是一个官职或是一份俸禄,他的志向是帮助国家帮助人民,成为保护国家的一份力量,所以他一生都未曾懈怠过,为了自己的抱负,不断提升自己。中国向来有“三不朽”的说法,也就是说人身后可以留下三种不朽的东西,一是立功,即有一番事业功绩;二是立德,即成为世人的精神榜样;三是立言,即留下有用的学说。真正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可谓寥寥无几,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成为中华修生齐家治国的千古第一完人。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有着远大的志向,这些志向让他持之以恒,严于律己。
砺志与立志有所不同,立志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而砺志则包含了更多磨难。砺志最好的例子就是越王勾践,勾践再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被吴王带至吴国。吴王生病时,勾践采用了范蠡的计谋,在吴王生病时为吴王尝粪以诊断病情,吴王为此大喜,所以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警示自己片刻不能松懈,励精图治以灭吴国。试想越王勾践若不是有着复兴国家的大志,又怎能忍下为吴王尝粪这样的事?他若不是心怀大志,又怎会有卧薪尝胆这一说?皇天不负有心人,越王心怀大志,历尽磨难,最终得以灭吴。蒲松龄据此写出砺志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