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修身治国的要义,只要能够做到四句话,就可以终身受益:“勤于政务、节俭持家、说话诚实可信、做事忠诚可靠。”这样的道理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多么的艰深。
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之人,他们的胸襟都是极为宽广的,而能够达到“德”这种境界的,大概有这四个方面:一是如二程所说的,注重自身修养,笃行谦恭,自然生出聪明睿智;二是如子思所教导的一样,用极度的诚恳来感应上天,自然会获得知识;三是如孔子、颜回、曾子、孟子的生活要义一般,安贫乐道,自然身心舒适,面无忧色;四是像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态度一般,吟诗作对,欣赏万物,令精神愉悦恬淡。我悔恨自己少年的时候不够努力,到了年老时常后悔,对于古代圣贤的心境,难以体会一二。只能反复思考,嗟叹连连。
曾国藩能够成为一代名臣,是因为他知道修身治国的几个要点“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抓住这几点,内能修身养性,外内平家治国。
首先“勤于邦”,指的是在政务上要勤勉,这是对于治理国家来说的,实际上对于所人人来说“勤”这个字都是十分重要的。勤能补拙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实际上在勤能补拙这一方面,曾国藩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之人,梁启超评价他说:“文正(曾国藩)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愚钝。”而左宗棠也经常批评他“才短”,“欠才略”等等。曾国藩自己也常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另外他读书做事的反应都非常慢,他自己说:“余性愚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不聪颖的人,却成为了“圣相”,名留青史,后人称赞他“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勤奋,比别人更能鞭策自己。
“言忠信,行笃敬”这指的是言行上的忠诚可信。一个人的信誉影响着自己的声望,如果经常食言而肥,自然没有人敢再相信他,满嘴谎言之人,最后也只能落得身败名裂。官场上为了争名夺利,同僚之间尔虞我诈,自然四处都是谎言。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光鲜正直,暗地里却做了很多为人不齿的事情,道貌岸然的现象比比皆是。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在宦海沉浮,对于那些官场现象他自然是十分熟悉,但是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对于这样的现象,曾国藩认为,想要得到名利,又故作淡泊,这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是不忠贞诚实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习惯了这些官场习气,但他却生性痛恨这些官场逢迎,腐败行为,不愿与其为伍,想要改变这种习气。诚实可信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也是成为君子圣贤的必备条件。诚信也是让他人信服的一个重要品质,诚信对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
曾国藩还曾说过:“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也就是说除了上述的“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之外,还要谦虚谨慎,心胸豁达。
谦虚也是圣贤之人修身养性遵从的一个要义,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谦虚是君子应当具备的一个品质,谦虚方好学,好学方自谦。唐朝名臣魏征说过:“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可见,谦虚不仅能提高自身,还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名声。
谦虚之人,自然也会心胸宽广,对于心胸宽广,曾国藩提到了四种,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至诚恭敬,三是安平乐道,四是淡泊悠然。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张英的大学士,有天他收到了一封家书,说是家里人为了跟邻居争三尺宽的宅基地,双方发生了纠纷,要张英利用自己的职权,帮助家里打赢这场官司。张英写了信回去,并且在信上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在看到这封信之后,主动让出了三尺地,而邻居知道了这件事,也被张英的豁达折服,因此也让出了三尺地,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巷。由此可见心胸宽广之人,断不会在名利上争夺不休,一心忧国忧民,内心坦然豁达,他们的大气让人折服,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