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君子慎独,身心坦荡

原文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

我曾经说过,“独”这个东西,小人与君子都可以感受得到。小人因为自己独自一人,心中就会生出一些邪念,邪念一旦积累,就会出现僭越行为,因此做出一些欺人的事情。君子独自一人时,心中是畏惧的,所以会产生一些真诚的念头,这种念头积累多了,就会在处事时十分小心谨慎,因此时时刻刻都会反省自己。在独处之中,就可以很明显看出小人与君子之间的差异。

自从在《大学》里面学会了格物致知以后,以前的那些言行都可以成为一种积淀,以扩充以后的眼界;用在平常的琐事之上,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这样的人在思考事实的时候,可以明辨公私;而在辨析道理的时候,又可以十分精细地去研究得失。对于善的事情应当去做,而那些不好的事情就应当抛弃,在很早之前,我对此就已经有了十分鲜明的认识。而那些小人们,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去做他们知道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当他们要做一件好事之前,总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是自己的做的,所以总是犹豫不决;当他们面对一件错事的时候,又总是存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没有人会发现,所以并不努力去改正。当他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这种以虚假包裹的弊端,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这就是自欺欺人。而只有君子,才担心正确的东西不彻底坚持,会在晦暗的地方出现堕落的行为;一个毛病,没有彻底去除,那么恶行就会像涓涓流水一样,无穷无尽。在暗室之中,也仿佛面对天神,心存敬畏,内心如金石一般,坚毅难以动摇。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独自做出决定,一定要更加小心。这就是圣人行为处事的一个准则,而后世的贤人,也要对这个问题多加研究。

解析

在修身养性中,曾国藩最为强调的就是“慎独”,这也是修身养性中的最高境界。慎独二字出自《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说:当人独处,无人看见的时候,一定要更加谨慎小心,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更加戒惧,因为在无人看见听见的时候,容易流露出不正当欲望,不好的念头也会在一些细节中体现出来,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要更加小心谨慎。

学会慎独,首先要学会内省,所谓内心就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儒家学说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自出生开始,就具有自然赋予的智慧,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蒙蔽了人心,所以这些智慧就难以显现,所以人应当不断内省,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么心境会越来越澄澈。人的内心是否存有恶念,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只有自己才知道,这也算是一种“独”,能否真正去恶存善,全靠“君子慎独”。审视内心,君子慎独,则心无愧疚,就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慎独则心泰”。

而要内省,就必须学会格物致知,儒家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所以要能体会万物本质,才能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治理他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太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养性又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曾国藩才会说,在“独”的时候,“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小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他们做事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做善事担心没人看见,做坏事心存侥幸。而君子做事是无愧于内心,无愧于天地,并不是做给他人看,所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他们都会谨慎行事,以求心中坦然。因此也可以看出,独处能够很好区分出小人与君子,小人在无人看见的时候,会心生邪念,而君子在无人看见的时候,会心生警惕,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古往今来,“慎独”二字很多人都在提倡,但是少有人做到,在慎独这一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关于东汉杨震的,据记载:杨震升迁为东莱太守的时候,从昌邑县路过,他曾经所举荐过的荆州秀才王密此时担任昌邑令。王密前来拜见杨震,到晚上的时候,王密怀揣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并不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王密说道:“深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因此,王密十分羞愧地带着金子离开了。 6PR5E6Y9VP80wjPr9Ejxp+L9D88qe51mMVGiGcWY00iiN3Bxnn6XBaxh3mUIaH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