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及此篇之述贯高皆是。尚黄老,故数称脱屣富贵、厌世弃俗之人。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谓其不能遗外势利、弃屣天下耳。
司马迁崇尚黄老学说,推荐游侠,班固因此讥讽他,这些都是实情。喜欢游侠风范,所以经常称赞游侠的坚忍卓绝的行为。比如屈原、虞卿、田横、侯嬴、田光以及本篇中所说的贯高都是这样的人。因为崇尚黄老学说,所以他经常称赞那些无视富贵、厌恶俗世的人,例如他将黄帝放在了本纪第一位,将吴太伯放在了世家第一位,将伯夷放在了列传第一位,都是因为这个宗旨。这里所提到的张耳、陈馀与太伯、季札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无法摆脱权势诱惑、摒弃天下。
所谓坚忍,便是忍辱负重的意思,它所指的并不是一味忍让,而是在屈辱、困难、压力之中隐忍,以完成自己至高的抱负。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往往要承受很多压力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忍辱负重一词,出现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国家之所以会委屈各位,让各位听我差遣,必然是因为我有可取的地方,所以还希望各位忍辱负重。这个故事,说的是吴国的陆逊与刘备对抗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刘备十分的激进,没用多少时间就将东吴的五六百里土地侵占了。吴军的将士们见此场景十分气氛,都想与刘备一战,抢回国土。但是陆逊却不允许出兵与刘备对战。当时陆逊手下的部将很多都是孙策的老部将,还有一些位高权重之人,他们很是瞧不起陆逊,陆逊不让他们出战,他们心中更是愤愤不平,以为他胆小怕事,因此不听他的指挥。陆逊便按剑说道:“刘备的名声响动天下,他刚攻打吴国,士气必然十分旺盛,我们与其对战,肯定不会获得胜利的。虽然我只是一个书生,但是主上既然派我过来了,你们就要听我的命令。国家之所以会委屈各位,让各位听我差遣,必然是因为我有可取的地方,所以还希望各位忍辱负重。”因此吴军一直隐忍着,让刘备侵占吴国国土,等到时机成熟之后,陆逊便对将士们说:“现在是动手的时候了。刘备刚来时士气昂扬,现在他们虽然占领了我们五六百里的土地,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士气已经低迷,我们趁此时出击,必然大获全胜。”果真如陆逊所料,这一战吴军大获全胜,而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有时候,一时的隐忍,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为了以后的厚积薄发,如果没有这种坚忍,又怎么能等到胜利的到来?在失败中坚忍,才能得到成功;在孤独中坚忍,才能迎来繁华;在轻视中坚忍,才能赢得仰望。
司马迁十分推崇坚忍之风,这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司马迁因为李陵被李广利陷害一事,向汉武帝进言,为李陵说好话,却被牵连其中,遭受了残酷的宫刑。司马迁的这个故事众所周知,他在极其屈辱困难的环境之下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他在遭受宫刑之后,原本想一死了之,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隐忍了下来,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完成了《史记》,成为我国历史上享誉盛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对于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曾国藩对于坚忍这一品质也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坚忍”者,君子所为,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于事业则会一步一步接近成功,于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其甘味。可见“坚忍”二字,不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坚忍的品质。但坚忍,并不是退让,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磨练,一种隐忍,是一种内在具有厚重力量的表现。磨练和隐忍,都是为了让内在的力量更为强大,更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