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君子好强,强之有道

原文

凡国之强,必须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译文

凡是强盛的国家,必定有很多贤能之臣在辅助;凡是强盛的家庭,肯定需要很多贤能的子弟来维护。这与天命有关,不能全由人来安排。那么关于一个人的刚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这三种情形。孟子的集思广益,进而让自己慷慨坦然,就跟曾子自我反省,能伸能屈一样。只有曾子、孟子和孔子教导仲由的那种“强”,才可以稍微长久的存在。除此之外,斗智斗勇的强,有的会因为强大而兴旺,而有的也会因为强大而衰败。就像古时候的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他们的智力都是十分超群的,但是他们失败与灾祸也是超乎寻常的。近代的比如陆、何、肃、陈,也都是雄健过人之人,但最后却不得善终。所以,我们在自己修养这一方面,是可以要强的,但是在胜人之处,更加要强求胜就不好了。福气和利益都是身外之物,要是专门在自己比他人强的地方逞强,到底能不能强到最后,都还是未知之数。就算他能强横到最后,安稳度过一生,这样的方式也是君子不屑一顾的。

解析

所谓“强”就是自强,强大的意思。在曾国藩看来,精明、顽强、自强这都是君子立于世间的必备品质。想要成就事业,除了明智,坚毅之外,还需要强大。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曾国藩所谓的强,并不是强横逞强,他提出的概念是“明强”,明强意味着明智、坚强、强大。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另外一层意思,明强,即在要强时也需要明智,即君子要强,强之有道,何时该强,何时不该。这一点一定要拿捏得当,如果在不该强的时候强,那么就是蛮横傲慢,在该强的时候不强,那就是软弱无能。所以,在“强”这个字上,最应当掌握好的就是什么时候应该要强,什么时候应该谦让。

在这里,曾国藩提到了李斯、董卓,还有孟子、曾子等人,他以为前二者的“强”是失当的,而后二者的“强”是得当的。得当的强,带来了名垂青史,失当的强,带来了千古骂名。

李斯的“强”,是比他人强,事事想要超过他人,在权势地位上都想比他人强。李斯算是一代名臣,他是秦朝的开国功臣,并且辅佐秦王赢政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衡量工具等等,这一些列的举措,为中国自秦朝开始将近两千年的封建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秦始皇死后,他伪造遗嘱,迫使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公子自杀,然后拥戴胡亥为新王。李斯原本就是开国功臣,可谓功高震主,这次再如此拥立新王。他这种处处争强的行为,在他人看来,自然是司马昭之心。这自然引来了赵高的猜疑,所以赵高将李斯腰斩于市,并诛其三族。这样的下场,不可谓不惨。

而孟子的强,是集思广益,采纳各种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孟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助众人的智慧,将有益的思想集中在一起,这样就能很好的提升自己。他的强,就是让自己内在变得强大,在传扬儒学,修身养性上面,不断进步,不肯低头,十分要强。而孟子所取得的成就,后世也是有目共睹的。孟子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十分值得借鉴,放眼望去,古代凡是明君,其麾下必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始终是有限的,想要让自己变强大,必须要依靠众人的力量,所以集思广益,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自我强大的不二法则。

而曾子的强,是自我反省,能屈能伸。事实上,自我反省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他的强,也是以内强为主。只有内心强大,才能真正克服所有困难,而内心强大的人,他外部所处环境也会逐渐强大起来。内心强大,方能以德服人,以德服人,方能得众人相助,这样才能做到内外兼强。

由此可见,争夺名利,与他人比较不应当要强;而提升自我,实现抱负却不能不强。正如曾国藩所说:“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将“强”用在了一己私利之上,往往都难以得到好的下场。外强中干之人,或许能横行一时,但很难横行一世,即使能横行一世,也无法博得身前身后名。这样的人,得不到任何一个君子的赞赏。 6dO0GitGgXCrrHPmbZwwhIzpnm42Adl22mt/U6b3WNcfCb3I5l/ICSRxcOSq+N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