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担当大事,全在掌握在明强这两个字上。《中庸》里所说到的五个方面“学、问、思、辨、行”,说到底就是为了使愚昧变为聪明,使柔弱变得强韧。所有的事情,没有志气就无法开展行动,没有刚强志气都无法取得成功。就算是修身养家,也要以明强二字为根本。“难禁风浪”这四个字比喻的十分恰当,深得我心。从古至今,这四个字都被豪杰看作大忌。我们祖父教导我们,也是将“懦弱无刚”这四个字当做耻辱。所以男儿要在这个世界上自立,一定要有不屈不挠的倔强之气。最容易暗中消磨锐气的,就是数万人被困在牢固的城池之下。弟能让数万人保持刚强之气,长时间不消逝,这就是你的过人之处,在这一点上你应该再多下功夫。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除了要精明、高明之外,还需要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唐代李诗人李颀说:“男儿立身需自强。”这与曾国藩的“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很多文人武将都会将坚强不屈当作一个必备的品质,将“难禁风浪”看作极大的忌讳。
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任何人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要是没有顽强不屈的精神,遇上一点点挫折就颓靡不振,这样的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简直是天方夜谭。想要成就事业,就一定要有坚毅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才能最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但凡做大事业的人,都明白这一点,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次性成功,必定要经过千万磨难才会攀上高峰,这中间的过程靠的的就是个人的坚毅。所以,有识之士非常忌讳“难禁风浪”四字,这四个字就表明了一个人难以坚强面对磨难,那他自然也不会取得成功。
在坚毅不屈这一方面,孔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但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却一直在四处游荡,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他周游列国十四年,空有一腔抱负,却从未受到重用。虽然怀才不遇,但是孔子却从未放弃,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带着自己的一群弟子四处流浪。他们被困于陈、蔡之间,有人形容孔子就像是丧家之犬。他们遭遇轻视、饥饿、战乱、死亡等等困难,但是孔子却从未退缩,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肯轻易放弃。在他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生活之后,便开始整理书籍,归纳资料,他要将自己心中的“道”传扬给世界。他四处宣扬自己的“道”,日夜不曾停息,以至喉咙沙哑。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因为疲劳过度英年早逝,离世时不到而立之年。孔子这一生的经历,可谓挫折不断,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宣扬儒学,将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道”发扬光大。正是因为他以及他的弟子们的坚强不屈,儒学才会影响了整个中国,也正是因为儒学的发扬光大,才孕育出了那么多豪杰英雄,比如诸葛亮、贾谊、王阳明、王充、曾国藩等等。而孔子自己亦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儒学思想,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将他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或许对于孔子来说,在他的学说影响之下,出现了这么多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他的坚持也算是有了回报。
如果说孔子是一个“难禁风雨”之人,那么可能在他第一次不被重用的时候,他就会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结果只有两种,一是放弃自己,庸庸碌碌的过一生,二是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坚持,跟随当时的潮流思想。这样的话,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学就不会出现了,也不会有这样一位万世之表的人了。
所以要成大事,必须坚持不懈,没有一股坚毅之气支撑,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将很难支撑下去,也将很难达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