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在三大品行“智、仁、勇”之中,“智”居首位。智,就是对时事通达英明的意思。古时候的豪杰,通常被称为英雄,而“英”也是通达英明的意思。所谓明,有两种解释:一是高明,即别人看的肤浅,我看的深刻;二是精明别人看的粗略,我看的细致。高明的人,比如在屋内,所见有限,那么登上了高楼,所见就会变得远了,要是登上高山,那么就能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而精明的人,比如用显微镜来观察一个非常细小的东西,可以放大一倍、十倍乃至百倍;又好像是处理糙米,舂两次可以去除麦麸,而舂三四次,就可以得到细白的精米。高明是由自身的天分来决定的,而精明则是由学识来决定的。我们兄弟几人,被称为大方之家,实在是惭愧,我们的天分都不高,只能依靠不懈地学习以达精明。好问,就像是买显微镜;好学,就像是舂熟米。一定要心中十分清楚了,嘴上才可以做出判断。如果只是对自己的事情妄下判断,这样的危害还是很大;但是如果对他人的事情妄加判断,必然会招来极大的怨恨。只有谦虚退让,不轻易妄言,才能够保住福分。
这里的“明”与聪明并不一样,聪明指的是与生俱来的智力,而这里的“明”是精明、高明的意思,这指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这里所说的精明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精明,对于人的生活、学习、交际、事业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曾国藩在说到“精明”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其实就是做事之前多思考一番,一件事情三遍五遍地去思考,得出的解决方法,肯定会比粗略思考一下得到的方法完善的多。多思考一下,不需要什么天分,只要认真勤奋就够了。
在唐顺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表现地十分聪明强干,经常会说一些以天下苍生为责任的豪言壮语。能干并且心系子民,这样的太子,自然是非常得民心的。因此唐顺宗更加有干劲了,在政务民生方面表现地十分积极,有一次,他对自己的幕僚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一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但是王叔文却阻止了他的这种做法。革除弊政,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何王叔文会阻止呢?如果唐顺宗能够再多想想,他就会明白,他这样进言确实是不应该。太子得民心是好事,但如果太过强干,甚至超过了皇上,这难免就会因此皇上的疑心,太子如此激进,自然有笼络人心的嫌疑,那么皇上就会担心太子篡位,由此而废黜太子。所以王叔文对顺宗说:“殿下身为太子,应当要以孝字当头,多关心皇上,向皇上请安,嘘寒问暖,而朝堂上的事情不要过多插手,并且现在改革的事情十分铭感,要是殿下过分关心,势必惹起非议,陛下若因此怀疑殿下,殿下就如何解释?”顺宗一听恍然大悟,是以收敛自己,不过分激进。
这原本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往往没有进行更深的考虑,这就是聪明但却不精明。若顺宗身边没有王叔文这样一个精明的谋臣,那么他可能就难以顺利登基,那么唐朝后期有名的顺宗改革也不会出现。
洪武大帝朱元璋手下有一名将领名为汤和,在朱元璋尚未平定天下的时候,他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军功。待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之后,汤和被封为信国公,年俸三千石,参议军国大事。位高权重,富贵荣华,这是何等的荣耀,但是他却在这时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去过清贫的日子。后世之人自然知道他的意图,但在当时,恐怕很多人难以理解他为何会放弃富贵荣耀,回家乡过清贫日子。在汤和离去不久,朱元璋就展开了大规模诛杀开国功臣的行动。而汤和因为明智的选择了隐退,因此逃过了这一劫,成为明初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几个善终者。汤和之所以选择隐退,是因为他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意图,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只要认真多想想,都会心有戒备。
明朝的开国功臣,哪一个不是智勇双全的?但大多都无法逃脱被诛杀的命运,这也说明,精明与聪明不一样,聪明的人多数是与生俱来,这可能会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而精明却可以靠后天的勤奋努力习得,这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知道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