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经年累月忙于奔波四处应酬,还能够坚持学习,自然是可以每天精进的。人生中,坚持不懈可以称作第一美德。早些年,我在习字这一件事上,苦苦求索,但是却没有得到什么成就。最近每天都坚持临摹,从未间断,随着时间的推移,竟觉得所写的字一直由变化,大有进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事情的难易,只要坚持下去,就好像种树和养殖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它们在一点点长大。努力用功,坚持下去,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就会得到进步。说话稳健,举止持重,这就是自我修养进步了。书写文章,有了器宇不凡,雄壮畅快之气,这就是学业进步了。
一个人想要有一番成就,必须有志气有抱负,而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如何获得渊博的知识?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学习非常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句俗话说:“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师傅知道;三天不练功,众人知道。”这话中所指的虽是手艺人练功,但是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就是说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慢慢实现自己的抱负。
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作画这一方面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他坚持天天作画,除非身体不适,不然绝对不会间断。在他85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一天连作了四幅画,并且又专门再画了一幅,当做为昨天补的画,并且他在画上题字:“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不教一日闲过也,不虚耗任何一天,国画大家的技艺,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奥妙,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浪费任何一天。纵观所有出类拔萃之人,几乎都具有坚持的品质。《墨池记》中记载了有关书圣王羲之的故事,说王羲之日复一日练字,以至于洗笔的池水都变成了黑色。《墨池记》的作者为曾巩,他通过墨池的事情,得出结论“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大意是:王羲之大器晚成,并不是天生异禀,而是后天勤奋坚持才得以由此成就。可是后来的人却无法超越他,这或许是因为后人下的功夫没有他深。在这之后,曾巩还说了一句:“况欲深造道德者乎?”意思是:练习书法都需要狠下功夫了,那就跟不用说修炼高深的品质道德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所谓百炼成钢,所有精巧高深的技艺都是从千锤百炼中得来的。
正如曾巩所说,练习技艺需要下苦功夫,想要拥有高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经常都会说,读一本书,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东西,当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又会有新的体会发现,再读第三遍第四遍,会有更多的收获。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学习,才会不断收获。孔子在读书时也是遵循着坚持不懈,不断钻研的原则,他在读《易》的时候,非常认真的将全书读了一遍,知道了书的基本内容,很快他又将书精读一遍,将书中的要点掌握住了。随后,他又读了第三遍,掌握了书的精神和本质。其后,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本书,给弟子讲解这本书,他又多次阅读。他这样不断的翻阅,以至于串联竹简的牛皮带都被磨断了几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并且,孔子还十分谦逊地说道:“如果我还能多活些时间,就能多读几遍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易》的精髓。”
不管做什么事情,想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这种韦编三绝的精神。熟能生巧,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