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心神合一

【原文】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译文】

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的时候,很容易看出一个人是否精神抖擞,但到底是真正的精神抖擞,还是故作抖擞,那就很难识别了。那些故作抖擞的,很难长久;而真正精神充足的,则绵延不绝。道家有“收拾入门”的说法,在事情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主要看他是不是轻慢不拘,对于那些已经完成的事情,主要看他是不是精细周密。对于那些小心谨慎的人,要从事情还未完成的时候看他。这样的人越是想小心缜密,他的行为就越是散漫放任,这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那些大胆的人,要从已经完成的事情上看他,他的行动会显得很周到,做什么事情都会很认真,这就是所谓的精细周密。这两种精神都存在于人的内心,稍向外显露就会成为情态,情态是比较容易观察的。

【解读】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怎样,别人很容易看出来。是精神抖擞,还是萎靡不振,一眼便知。但是有时候萎靡不振的人,也可以勉强振作,看上去一样精力充沛。就好像一个睡眠不足的人,白天上班的时候强打精神,别人很难看出他是否真的有精力。但是真正的精神抖擞,和勉强振作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真正精神抖擞的人,精神充盈,精力充沛,可以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而那些故作振作的人,其内在的精神并不足以支撑他长久振作,时间一长不免回复旧态。还以睡眠为例,睡眠充足的人,白天可以长时间保持精神旺盛,而睡眠不充足的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振作,但是不久又会打瞌睡。所以要看一个人真正的精神状态,要用一段时间来考察。

曾国藩说一个人的精神“断续出难见”,这里的“断续”,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个人的精神到底是自然的流露,还是假意造作。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表现出来的精神,到底是内心本就如此,还是故意表现成这样,就很难分辨了。所以曾国藩这里说到了道家的“收拾入门”。

道家在修炼精神方面,有很独到的方法和见解。“收拾入门”是道家关于精神的一个概念,本意是在门外把东西收拾好,然后进门。用在精神方面,就是把心中的杂念收拾一下,抛除那些杂乱无章的念头,然后进入精神清明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做事情做成前和做成后的表现。

“不了处看其脱略”,对于未完成的事情,要看一个人是否会散漫。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极度渴望成功,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却对自己极度放任,做事情不够仔细认真。就好比建造一栋大楼,虽然蓝图设计得很好,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却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楼还未建成,便足以看出建楼者的心态。

“做了处看其针线”,“针线”是指女红,一般来说,古代的女人大都会做针线活,古代的人看一个女人是不是心灵手巧,都从她做的针线活看。比如说一件衣服的针线活,可以看出一个女人的心思是不是细致。同理,也可以在一个人已经完成的事情上,通过看他做事情的方法和手段,看他是否心思细密,做事认真,来了解这个人。

“小心者”是说那些干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人,这种人心思细密,但是有时心态会不够好。对于这类人,要从他们尚未完成的事情上来观察。这些小心谨慎的人,做事情前喜欢做周密的计划,对于大多数事情而言,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有周密的计划,不代表有周密的行动。一些人虽然计划得很完美,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总是表现得非常散漫,无法认真去做好每个细节,这就会导致整个事情越来越偏离原来的计划。这就是“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此时我们来观察这个人的精神,就会印证前面所说的“断者出处断”的那种情况,他的谨慎周密的精神无法维持在做事情的细节上,因此最后做事情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小心总不为过,这类人最需要做的,是保持那种事前做好计划的精神,然后养成认真做事情的习惯。

对于“胆大者”,一般来说,那些只是胆子很大的人,做起事情来都显得很大气,也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是他们一般会不经过大脑思考就做事,有时候会让自己造成很严重的损失。一个冒进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会忽略了很多细节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失败。而那些胆大心细的人,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为了让自己不出现任何的差错,于是就在做事情的时候时刻注重自己身边事物的变化,在细微处发现可能漏掉的东西。这就是“慎重周密,无有苟且”。因此,如果想了解一个胆大的人,那就看他已经完成的事情是如何做的。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考察小心的人和大胆的人都从他们做事考察,事实上考察的是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神有余还是不足。

楚王灭吴复国之后,范蠡就功成身退了,一直隐居于齐国的陶山,后来经商成为很有钱的人,他也改名叫“陶朱公”。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跟随父亲艰辛的创业,对钱财很珍惜;二儿子继承父业,一直在外行商,是个见财忘义的人;三儿子整天玩乐,浪荡成性。他的这三个儿子都不是什么人才,范蠡也渐渐的年老体迈,对于孩子很缺乏教导。有一段时间,楚国有一个地方闹了三年的旱灾,人们都十分饥饿。二儿子看到了商机,就趁机收买了很多的粮食。范蠡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很严重,就让二儿子开仓放粮。谁知二儿子还没有被劝说过来,就被告知朝廷,楚王知道后很愤怒,就把范蠡的二儿子关了起来。陶朱公就像用金钱买回自己二儿子的性命,他思考了很久派这两个儿子中的哪一个去营救自己的兄弟,他觉得小儿子是一个舍得花钱的人,就决定派小儿子去。大儿子不知道在哪里听了闲言碎语,跑到父亲的面前说:“我是家中的长子,现在二弟有难,应该由我去救助弟弟,而您让小弟去,这样别人就觉得我是个无能不孝顺的人。您如果不让我去,我就死在您的面前。”陶朱公的老婆看到这样的情景哭着对他说:“现在二儿子不知道怎么样了,你派小儿子去,二儿子还没救回来,大儿子就先失去了,这怎么办呢?”陶朱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自己的大儿子去救二儿子,并且写了一封信给大儿子,让他带给自己以前的好友庄生,并对他说:“你到了之后把钱和信给庄生,然后一切事情都听从他的安排,无论他怎么处理此事,你都不要管。”大儿子到达楚国之后,就立马去了庄生的家,他看到庄生家院内有很多杂草,家里很是寒酸,大儿子在这个时候因为急迫的想救自己的弟弟,也没有多想,就把钱给了庄生。庄生拿到钱之后对他说:“你先离开这里吧,你看到你的弟弟出来之后,也不要问原因。”大儿子觉得自己的那么多钱在他手里,如果他不办事,钱不就白花了,因此他就留下来听消息。其实,庄生虽然很贫穷,但非常廉直,楚国人不管大官还是平民百姓都很尊重他。陶朱公的钱他并不想要,只是准备把那孩子救出来之后,还给他。大儿子并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以为庄生是个贪财的人。

庄生拿到钱之后,就对楚王说:“有星宿相犯,这对楚国很是不利,只要广施恩德,就能消灾。”楚王一向对庄生很其中,就听了庄生的话,就决定广施恩德,并实行大赦。陶朱公的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弟弟肯定会出来,那就是说不给庄生钱,他的弟弟也会出来,就决定把钱要回来。于是就找到庄生把钱要了回来,庄生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很气愤就又进宫对楚王说:“我以前说星宿相犯的事,主要因为陶朱公的儿子在楚国杀人,他家的人用钱财收买了你身边的人。”大王听了很是愤怒,就下令立刻把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然后又实行了大赦。最后陶朱公的大儿子只好带着自己弟弟的尸骨回家。

陶朱公看到自己的二儿子的尸骨后说:“我就知道他一定会杀了他的弟弟,他小时候家里不宽裕,花钱很节省,而小儿子从小就在富裕的生活中长大,对待金钱没那么看重。我让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

陶朱公的大儿子是小心者,他没有能力完成救自己弟弟任务,考虑事情的时候考虑的不周到,表面上看是细心,实际上是粗心。因此在生活中要准确把握每个人的性格,然后给予他们合适的事情,这是事情成败的主要条件。 iuXFva0u/DH2WQW/mbDj3XbRSqFw2J7dnat3/JguzvyF/DIBRiANCf51wtPZPi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