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神之动静

【原文】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

要想区别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那就先看他在行动和安静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神态。在安静的时候,两眼目光就像两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在行动的时候,眼神就好像水流涌动。在静态的时候,目光好像旁若无人。在行动的时候,双眼好像射击的人瞄准了靶心。以上两种神情是纯正清澈的精神状态。两眼在静态的时候,目光好像萤火虫的光一样闪烁不定;在动态的时候,目光好像流水一样清澈,但是游移不定。这两种神态一个善于伪装,一个心藏奸诈。两眼处在静态的时候,眼光处于半睡半醒之间;在行动的时候,眼神像鹿一样惊恐不定。这两种目光,一种是有歪门邪道的才能,另一种是害怕被人识破心机的神情。有前两种情况的是品性不正的人,有后两种情况的是隐藏不露的人。这些都混在神清的状态中,一定要仔细辨明。

【解读】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是说通过一个人的动静状态来看一个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和静是很重要的一组概念。动和静在哲学中是相互对立的状态,动静结合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显著特点。如果一个人只从“动”或“静”单方面的看待事物,最终会走向孤立,动静结合才能提高评断的正确性。

“动”是指眼睛观察事物的状态;“静”是指目光停止没有观察事物的状态。有静就有动,有动就有静,它们的关系密切。“动”和“静”是事物变化的状态,有一些事情只有在运动的时候才表现出来它的真实面貌,人心也是在关键的时候才可以看出来的。这就是“动”。但是有时候“动”的太快,这个时候想把事情的本质看明白是不容易的,那就要在“静”中观察。“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观察能让人看的更透彻一些。结合“动”和“静”两种状态,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曾国藩在这里提到两组动和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

在没有观察事物的时候,眼睛就像一颗珍珠一样,散发着光芒,看上去很美丽,也好像一池秋水,有着自己的动向,含而不露。做到这些的人,一般心里是没有私欲的。这就是所谓的“静若含珠”。

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好像春风荡漾着水波,看上去很有精神,满是秀气,散发着美丽的光彩。这样的神情一般来说会端正。这就是“动若水发”。

眼睛在没有观察事物的时候,自然安详,安静得好像处子,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唐代韦应物有一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四周寂静无声,但是有着高尚的志向和乐趣。这就是“静若无人”的状态。

眼睛观察事物的时候,就好像劲箭脱了弦,直中靶心,又能收敛自己的锋芒,没有霸气,暗藏杀机,但不显露出来,有自己的声威,这样的人隐藏着王者的气概。这是“动若赴的”。

第一组的动静状态比较平缓,和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相对应;第二组动静状态变化反应比较大,反应较为激烈,是应对重大情况的表现。不管是天生就是这样的,还是经历过岁月的磨砺之后心中没有杂念,都是表里如一的表现,所以说“澄清到底”。这样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以纯正无邪的状态面对生活,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显于天下。

上面是神清到底的一种状态。

邪也在清之中,所以难以分辨出来。曾国藩描写邪的时候说:静若萤光,动若流水;静若半睡,动若鹿骇。

眼睛没有观察事物时,闪烁着萤火虫一样的光。萤火虫的光不稳定,忽明忽暗,萤火虫生长的环境又是阴气之地,这就让人感觉有邪气。如果一个人的眼睛是这样的,那么这个人一般会别有心思。这是说的“静若萤光”。

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虽然清明,但是又给人一种游移不定的感觉,就像漂流不定的水一样。这种人很聪明,但是没有稳定的方向。这是“动若流水”。正与邪的区别是一个“动如水发”,一个“动如流水”。一般有正气的人,目光清明又深厚,心有邪念的人目光虽然清明,但是游移不定。

“静若半睡”是说安静的时候,两只眼睛半开半闭着,这样一般既可以看到周围的事物,也能起到休息作用。这样的人一般很有私心,好东西都想得到,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不能一心一意的做事情,本质上是奸诈之人。

“动若鹿骇”是说眼睛在动的时候,就像鹿一样感到不安。与半睡半醒联系起来,一想就明白了:本来在养神。但是又想图巧,又害怕被人看破心思,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看个究竟,就像因为害怕猛兽,而不停的抬头张望的鹿。

向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心口不一,害怕被人识破,所以不敢直视别人,不停地看别的地方,好让自己目光不出卖自己的心思,眼光也就像流水一样忽明忽暗,方向不定。这说明那些品行不好的人,始终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所以看他的眼睛的时候,他的眼睛就闪烁不定,好像萤光,视线很难集中起来。

有的人在思考的状态中被打断时,就会显得慌乱,好像受到了惊吓。这样的人很有才能,只是没有走上正道,因此是“别才而深思”者。这些人既有才能智慧也很高,只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偏离了轨道,不能专一的对待事情。这样的人属于心计很深的人。因为自己的城府深,所以不想以自己的真面目见人,所以交流的时候,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着的,有时也会露出狡猾、自大、轻视别人等神情。

王莽是魏郡元城人,新朝的建立者。成帝时,王莽的姑姑是皇后,王氏家族也非常的显赫。由于王莽的父亲死的早,没有来得及封侯,王莽一家人就受到了族人的排挤,这给王莽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也为他以后叛逆的性格打下了基础。王莽长大懂事之后,就发奋读书,对长辈很是孝顺,还认识了一些社会名士,这给族人留下了勤俭节约、孝顺父母的印象,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王莽的叔叔大司马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在旁边伺候着,几个月后王凤的病好了,但是王莽已经憔悴的不成样子了。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只管自己享乐,不管他的死活。王凤看到王莽在自己床前日夜照顾着,就感叹道:有子不如王莽。王凤临死的时候,就托自己的姐姐和皇上提拔王莽,很多人也称赞王莽的品行,王莽因此被封为新都侯。

封侯之后王莽依然保持着以前勤俭、孝顺的作风,有人在面前的时候没有一点的得意的样子,但是在背地里很得意,他曾经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不巧的是刚好被自己的堂弟看到了,他就对堂弟说是给将军朱子元的。于是就把奴婢送到朱子元那里。

有一个大臣淳于长,与许皇后勾结,获得皇上宠信。当时王莽的族叔王根辅佐朝政很多年,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想退休。王莽就对王根说:“淳于长很早就想取代您,正在跟自己的手下商量办法呢。”王根听了十分生气,就叫王莽举报淳于长的阴谋。由于皇太后早就对皇后不满,听到皇后和淳于长勾结,就趁机把淳于长免职,惩罚了皇后。

之后,王莽因为这次揭发而成了大司马,继承了自己族叔的位置。此时他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和形象了。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很多大臣来探视,看到门口有一穿着普通的妇女来迎接,众人以为是府上的仆人,结果那个妇人自称是王莽的妻子。虽然很多人都听说王莽很节俭,但是此时还是惊得瞪大了眼睛。

当时多数大臣都很看好王莽,不过有一个人例外。新任司空彭宣看到王莽之后就说:“王莽的眼睛看上去半开半闭,神有淫邪之气,权力大了就会做坏事,我不肯依附他,这个官我不当也罢。”于是彭宣就辞职回家了。之后王莽的官职越来越高,到了获得朝政大权的地步,他就开始策划篡位,这时他的奸诈也就暴漏出来了。彭宣从王莽的神看出了王莽的本质品性,可见以神识人是相当精准的。

奸巧而喜淫的人,为“败器”;别才而深思的人,为“隐流”。这两种人从外表上看去都是清明的,但其本质却不纯正,所以说“托迹于清”。对于这两种人,曾国藩提醒人们要注意分辨,其方法就是要从神中仔细观察。 Gk2iVSRbvdMT5sqMLZGtdXge8wq66ZsBWjnTFs6wbROibRsvlgbIAaV0OKydMw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