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必须远离5种人,免得连累你自己

不孝:连父母都不爱,又怎会爱朋友?

“人际伤害拒止小组”是我和钱伯斯近年来共同组织的活动,参与者众多。不久前,我们联合国内的一些大学和机构,开始邀请18~30周岁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从交友的过程中受益。这个活动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调查、分析并且提醒我们防止受到经过伪装的“坏关系”的伤害。

顾名思义,“坏关系”就是那些我们应该警惕并远离的人,却阴错阳差地成了我们生命中的朋友,与我们产生了很深的联系,并最终传递给我们负能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伤害。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愤愤不平地说:“我看错了那个家伙!”他为认识某个人而后悔,那就是典型的“坏关系”。

广州的代先生大学毕业4年了,现在在当地一家科技公司上班,职位是开发部门的经理。他收入很高,有车有房,因此是朋友圈中的红人,许多人介绍新朋友给他。在社交方面,他是成功人士。但他交到了一个“对父母不孝”的朋友,这个人营造的假象成功蒙骗了他的双眼和头脑,给他的朋友观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代先生说:“他的家庭情况我是不太了解的,因为只认识了半年。我没见过他的父母,也很少听他讲自己的家庭故事。我们聊得很好,成了好朋友。不久前,他找我帮他开工作证明,理由是买房子要申请贷款。没有工作证明,银行很难贷款给他。我心想,这个人平时还是很不错的,就请公司的管理人员盖章,开了一张证明给他。后来我才发现,他拿这个证明申请贷款不是买房子,而是做生意。”

这次事件虽然没有给代先生的公司带来损失,却让他非常失望。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我的回答是:“先想一想,有哪些人是不能当作朋友的!”总有一些人,我们必须把他关闭在朋友圈的大门之外,不要让他走进自己的生命。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那些“不孝之人”。有些人固然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事业上赚了很多钱,但他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对父母却不理、不问、不看,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你和他交了朋友,不仅影响自己的名声,而且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利用你、欺骗你。

可以这么说:一个不孝的人,本质上就是“一只禽兽”。他可以抛弃父母,就一定会抛弃朋友!没有孝心的人,他的内心是黑暗的,也是无情的。只要环境合适,他就能做出一切无底线的事情。

一个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尊敬的家伙,他会对一个朋友好吗?孝敬父母、善待亲人是最基本的人伦,也是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前提。假如你发现一个人存在这方面的污点,就不用再做考虑,对他关闭你敞开的大门,要毫不留情地把他踢出你的朋友名单。

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否孝敬父母?

1.联络频率

我非常在意一个人跟父母联系的频率。在对客户或其他关系做必要的背景调查及信息了解时,我会想办法挖掘到这方面的信息:这个人多久给他的父亲和母亲打一次电话?一个在外地工作却长达30天从不跟父母通话的人,我会把他拉进“信任指数较低”的名单。那些心中有父母的人,如果不是和父母一起同住,他们应该至少7天就主动打一次电话。

2.回家

钱伯斯说:“我观察到,一个长期不回家探望父母的人,如非从事特殊职业,他在朋友圈中的名声是比较一般的。我不会让这种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因为他连父母的感受都不在乎,关键时刻又怎会在乎你?”

所以别傻了!不要被一个人“工作狂”的形象蒙骗了双眼。能够放下手头紧张工作,定期回家看看父母的人,总能给我留下好的印象。比如,异地的情况下,每个月至少回家一次;和父母同城,则每星期必去探望。那种一年365天不回家一次的人,我基本不会考虑让他进入我比较亲密的圈子。

3.与父母的合影

虽然这不是一条硬标准,但我仍然建议你将之作为考察的标准。比如,去客户的办公室探访时,看看他的办公桌上有没有和父母的合影;去朋友的家中拜访时,也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假如一个人从来不会将父母的照片拿出来放到显眼的地方,或者向朋友、同事公开自己的家庭照片,说明这个人不是有难言之隐,就是缺乏细节方面的关怀能力——他肯定不是一个心思细腻和重感情的人。

4.和兄弟姐妹的关系

他和兄弟姐妹(其他亲人)的关系也是我们要衡量的标准。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的亲人关系很差——注意,是几乎所有的亲人都对他颇有微词,那么你就要好好想想,这个人是否真的像现在表现得这样问心无愧。一般而言,他的身上总会有一些你尚未发觉的缺陷。我建议你不要匆忙地和他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

无义:借钱不还,专坑自己人

在小组成员的一次讨论中,我们提到了“义”这个话题。好朋友要讲义气,不讲义气的人当然要远离,但人和人之间怎样做才算是仁义?是没有原则地帮忙到底,还是无论对方如何对你,你都应该保持大度?

我说:“朋友之间的义到底是什么?人们传统的理解是有事互相帮忙,必须两肋插刀,义无反顾。我认为这么理解是不对的,朋友间的义首先就是有原则,其次才是重感情。那么原则又是什么?就是有了难要帮,但借了钱要还,遵守人和人之间的最起码的道义。如果一个人连这一条都做不到,他就不是朋友,而是骗子。”

案例1

小周是小王的“铁杆兄弟”,他们是六年的朋友了,大学时代住在同一个宿舍,大学毕业又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几乎每天都见面,一起喝酒看球,一起打牌唱歌。但是不久前,小周向小王借了5万元钱,事由是父母生病需要手术费用,约定半年归还。半年时间到了后,小王要钱却多次空手而归,到后来小周连他的电话也不接听。小王心想不妙,赶紧到他租住的公寓去看,发现小周已经搬走了。

案例2

郑女士委屈地说:“我和闺密成为敌人,都是借钱惹的祸。”她借钱给了闺密,却害得自己差点离婚。2007年的时候,她的闺密失业了,对她说想开一家理发厅,向她借一笔启动资金,数额是10万元。郑女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有难岂能不帮?借钱时,双方约定一年后归还,也没写借条。但是左等右等,郑女士没有等到闺密的理发厅开业的消息,数次电话询问,对方都说正在准备。

一年后,当郑女士希望闺密还钱时,她得到的回答却是:理发厅没开成,钱花到了别的地方。郑女士十分焦急地盼望闺密赶紧兑现承诺,但还钱事情一拖再拖,最后没有了一点音讯。丈夫听说这件事以后很生气,经常和她吵架,因为这件事情差点离婚。现在将近十年过去了,这笔钱还没有要回来。

郑女士苦笑着反问:“这是朋友吗?”

案例3

提到朋友间的义,仍在读大四的学生小吴感触也很多,他首先说到的也是一个“钱”字。他借钱给朋友,最后两个人却形同陌路,真是对友情的莫大讽刺。小吴的一个朋友缺回家的路费,十分羞愧地向他开口,小吴当时自己身上的钱也不多,但他为了朋友,又去向别人借才凑齐了这笔路费,很不容易。可朋友回来之后,就像事情从没发生过一样,绝口不提还钱的事,甚至见了面连一个招呼都不打。

小吴愤怒地说:“我看清了这样的人,以后交朋友一定小心点!”

总的来说,借钱不还属于言而无信的范畴。当这种事情发生在朋友间时,还要加上一条:利用和欺骗朋友的同情心。他们用花言巧语骗取朋友的信任,获得金钱的援助,但钱到手以后,就忘了自己应该尽到的责任。

在调查中我发现,凡是借钱不还的朋友,他们借钱时所说的话十有八九都是假的,甚至借钱的理由根本不存在,做出的承诺也不会兑现。钱伯斯总结说:“这些人说谎就如同家常便饭,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也不会脸红。重要的是,这种人在失信以后从来都不会主动找你道歉,而是怀着侥幸心理拖一天是一天。”

我们在社交中最害怕遇到的就是这种人,最应该警惕和远离的也是这种人。他们的品性有问题,与你做朋友,只会骗你,绝不会给你提供半分帮助。

无德:心中只有利益、随时翻脸的势利小人

无德之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势利,为了一点小便宜或很少的利益,就可能出卖朋友。在他眼中,友情值不值钱的关键在于朋友的身份、财富和地位。所以他们不管干什么都是目光短浅,为了蝇头小利就跟身边的人翻脸。

这类人交朋友的第一原则,就是看你能不能给他现实的好处——不是温情的鼓励,不是心灵的关心,必须是立竿见影的物质上的“实惠”。如果不能,你在他心中便毫无地位可言。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利益,没有友情。他嘴上可能把你当朋友,但实际上却是漠不关心的。在你遇到困难时,他才不会管你的死活。

实际交往中你会发现,他们总是表现得热衷于交友,认识你之初热情无比,主动交谈,嘘寒问暖,先取得你的信任,然后提出要求,让你不断地帮他的忙,占够你的便宜。等到你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便甩手走人,把你踢出他的朋友圈。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校友孙先生就交到过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同事比他晚进公司两年,实习期时每天都跟他耗在一块,虚心向他请教,拜他为师。没几天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孙先生也热心地引导他快速融入公司,在上司面前帮他说好话,替他摆平了很多麻烦。期间,孙先生还替他垫付了不少生活费,比如交房租、还信用卡等。

“但是实习期一过,小伙子成功地通过考核,调往其他部门做正式的职员,我们的关系立刻疏远了。这么说吧,三个月没给我来一个电话,也没在微信或其他社交工具上主动找过我。有一次我委婉地提醒他那些垫付的费用,他竟然隔了一个星期才回复我。可见,他是利用朋友实现他的利益,事后觉得不需要了,就马上翻脸。”

只要你不加防备,无德之人能干出任何事。他们虽然披着朋友的外衣,却是附在善良人身上的“吸血鬼”。对他们而言,朋友就是拿来利用的,一旦失去了交易价值,便和一个垃圾桶没什么两样。

朋友是成功的跳板?

生活中,你会把朋友当作自己随时可用的提款机吗?

工作中,你会把朋友视为自己成功的跳板吗?

恐怕99%的人都会坚定地回答:“我不会!”但无德之人在心中的答案却是肯定的。在利益面前,友情这个充满温情的、闪光的字眼黯然失色。他们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仅高于友情,甚至高于亲情。他们和你做朋友,不过是想看看你这儿有没有他需要的东西——金钱、人脉、背景、资源等,把你当作他迈向成功的跳板。和你交朋友,是为了让他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曾经在华尔街投行工作8年的罗杰·斯坦恩说:“我感同身受!华尔街那些衣冠楚楚的利益之奴为了钱,连自己的性命都顾不上,更不要说朋友的安危。我奇怪的是他们怎么会有朋友。”

这些年来,斯坦恩在华尔街对朋友、同事与合伙人间的反目已见怪不怪。一旦朋友成为他们获取利益的障碍,或者卖掉朋友能够换来自己在市场上更多的份额和收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出卖清单上写下朋友的名字——即使那是他交往多年的密友。

“请原谅,这是生意。”显然,这是一个绝佳的借口。如果你不幸结识了这种不义及无德之徒,很有可能在春风得意之时就已经被他卖了。亲近这样的人,最后的结局总是吃亏上当,友情没了,利益也没了。

远离那些“为了利益投其所好”的人

斯坦恩警告说:“越是有迫切的社交需求,就越要懂得分辨哪些人是可交的,哪些人纯粹是为利而来。为什么热心肠的人容易受骗?因为他们听不得三句好话就轻信于人。所以一定要小心满嘴甜言蜜语的家伙,他们的袖子里面藏有匕首,是随时准备放你血的‘朋友’。”

1.无德之人擅长投你所好,凡是动不动就赞美你的人,一定要警惕。

有句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些人肚子里没什么才华,口才却相当出色。平时与你称兄道弟,好得就像一个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逢迎拍马,趁你心情好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一到了紧要的关头,或者目的达到,他们就会原形毕露。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任何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因此,遇到那种喜欢围着你转、嘴甜如蜜的人,你就要小心了。

2.无德之人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因此你可以用试探的方法测出他的本质。

这种势利心极强的人心中打的算盘都是“我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多少好处”,从来不会思考“我能对别人提供多少帮助”的问题。在你富贵时,他对你不离不弃;当你落难时,他是不可能与你共同面对的。也就是说,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会来雪中送炭,而是第一时间就跑得无影无踪。如果有利可图,他甚至还会对你落井下石。比如你在公司落难了,他为了取得老板的欢心,有可能悄悄打小报告揭发你“更多的工作问题”,换取老板的重用。

为了在受到伤害之前就识破这类人的真面目,我建议你主动出击——寻找或者制造机会测试一个朋友的品德,然后再去判断他是不是你的朋友。方法很简单,假装自己遇到了非常大的危机,毫无预兆地给他打电话,或者找到他倾诉,请求他给予支持。这时,根据他随后的反应,你就能看清他的本质。

在华盛顿一家国际金融公司上班的华人宋先生就用这个办法进行了一次试探。他的目标是自己刚认识一年的两位新朋友,这两个人都属于在商业聚会上主动过来交流,然后成为朋友的。一天傍晚,宋先生分别给他们两人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马上就要离职了,因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公司的老板十分生气,让他滚回中国去,所以他现在迫切需要朋友相助。

宋先生在电话中并没有提及借钱等具体的求援方式,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寻求帮助的意图。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第一个人立刻用一种冷漠的腔调回答:“不好意思,我有点忙,明天再说好吗?”说完便挂断了电话。次日清晨,宋先生再给他打电话时,已经打不通了。第二个人的反应则更为温情一些,他耐心地倾听宋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然后问:“你需要我做什么?”宋先生这时说:“不需要,我只是向朋友倾诉一下,我想自己有办法解决。”两个小时后,这个人又主动打来电话,再次询问宋先生是否需要帮助,并且明确地说,“你如果回国,并且有资金需求,可以告诉我。”

从此以后,宋先生的通讯录上删掉了一个无德之人,多了一个足以成为知己的真诚的好朋友。人们可能都觉得朋友越多越好,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你总能发现有些人是伪装在你身边的友情骗子,他们接近你不过是为了利益。真正的品德高尚、动机单纯的朋友是极其难得的,一定要学会分辨,并且把藏在中间的那些势利小人找出来,离他们远一点。

损人利己: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石家庄的霍先生在邮件中说,他刚到一家公司上班,就看到了社交最阴暗的一面。他是所在的部门中资历最浅的一名新人,年龄也小,因此处处都要向同事和前辈学习。霍先生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大家打交道,他无怨无悔地承担起部门中许多本不属于他的琐事,希望赢得同事的认可,像朋友一样相处。

结果,部门的工作出了问题,仍然有人通过造谣、打小报告等方式把责任推到霍先生的身上。当霍先生被领导责骂时,他们就在外面窃笑不已。霍先生既愤慨又很无奈:“我真心待人,却得到这种回报,我该如何应对?”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习惯于损人利己,为人处世时很不厚道,经常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的是我们的朋友,有的则是我们的同事或者客户。与他们相处,稍不谨慎就会吃大亏。因此,学会分辨这种损人利己的小人便非常重要。

别让自己成为“替死鬼”

损人利己的人,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别人当自己的替死鬼。明明是他的言行有过错,他却死不承认,昧着良心编造理由,推脱责任。这时,谁离他最近,谁就倒霉了,他会找一个冤大头替自己背黑锅。“替死鬼”这个词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就是因为它发生的频率太高了,我们要提防那些喜欢找人背黑锅的家伙。

一般来说,这种人的口才都很好,又敢于发誓,信誓旦旦,表现得很有说服力,对人们的误导力很强。所以,当他们传播一些谣言、打小报告时,就容易使众人以讹传讹,时间久了便众口铄金,积非成是。没有经验的霍先生就中了招,他本以为可以用一颗交朋友的心与所有的同事友好相处,结果却被其中的损人利己之徒暗算了。

学会判断,保持谨慎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要多一个心眼。有句话说得好:“既不要消耗别人,也要远离消耗你的人。”有的人经常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时间一长大家就都知道了。你可以被这种人欺骗一次两次,但第三次还上当就说明你自己有问题:对于社交太天真,对于朋友缺乏分辨力。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损人利己之徒?

1.了解一下这个人平时的口碑。多方收集信息,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评价他的。尤其要到他的熟人圈、社交平台中听一听、看一看人们怎么说,你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负面评价,看看他是因为什么“得罪”了自己的朋友、邻居甚至网友。这两年,我们在招聘中也引入了这种做法,会特意到求职者的社交平台中阅读一下他的博文和网友评价,将这方面的信息纳入到分析系统中,对综合评价这个人的本性有很大的帮助。

2.平时注意观察,小细节往往反映大问题。一个人的本性能隐匿一时,却隐藏不了一世。喜欢损人利己的人,遇到利益问题时总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在言行上就会有所表现,例如当别人落难时他会做出“落井下石”等令人不耻的事情。他如何对待同事,就会如何对待朋友。

白眼狼:“过河拆桥”,从不感恩

有的人喜欢消耗朋友,向朋友求援。他遇到一点小问题,就让你过去帮忙,其实都是他自己可以解决的麻烦,但他不想动手,而是让朋友来分担一部分。更有甚者,他缺钱了就找你要——你并不欠他的钱,他却要得理直气壮,因为你是他的朋友。

于是,你成了他的“保姆”,也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铺路石。你的精力大部分都被他牵制着,就好像你是为了他而活,为他的幸福添砖加瓦。他对你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有任何摆不平的麻烦,都会打通你的电话。

但是,当他成功以后,你别指望他报答你,甚至也别奢望他感恩。因为就在他成功的那一刻,他会在通讯录中删掉你的号码,在社交平台把你“屏蔽”了。从这时起,你不再是他的朋友。

塞勒尔前不久讲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一个与他相交四年的好朋友突然间“一夜蒸发”,电话打不通,住址更换了,好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塞勒尔非常担心,他联系几个朋友四处寻找,大家都不知道那家伙去哪儿了,人们一头雾水。最后,就在塞勒尔准备报警时,那个人的堂弟透露了一些蛛丝马迹:

“据说他在股市发了大财,赚了至少五百万,怕有人借钱,所以连夜搬家了。”

塞勒尔顿时目瞪口呆,他说:“你不知道吗?他炒股的本钱都是找我借的。我不会找他借钱,也不会让他报恩。也许他从此不想再与我们这种级别的朋友打交道,但他起码应该把本钱还给我再走吧?”

这个人让塞勒尔非常失望,也从此改变了他对“朋友”这个词的理解。自己发迹以后,就迅速忘掉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这就是过河拆桥。如果有人给了你这种感觉,那你就要小心了,不要再跟他来往,至少要和他保持足够的距离,别对他提供任何的帮助,因为他不会记住你的“恩情”,也不会给你任何回报。相反,当他飞黄腾达以后,你再也别想成为他的朋友。

小心那些“踩着别人鲜血前进”的人

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他们都是冷漠无情的,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踏着别人的肩头向上爬高。有句话说:“你种树,他乘凉。”他会利用你做的工作替自己开路,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当他成功时,他不会报答你,而且有可能翻脸无情,把你踢出他的朋友圈。因为这时候,他需要的是更强的朋友。

小心那些“见风使舵”的人

简而言之,这种人谁得势就去依附谁,谁失势就会抛弃谁。只要能过河,他们愿意趋炎附势,会不择手段地利用所有的人。他们依靠强者,利用强者,鄙视弱者。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时,他们就会马上转向,甚至会对你幸灾乐祸。对于这样的人,不但要保持警惕,而且要主动隔离,他们是典型的白眼狼。 HBnbZzaUuJtoiQxGfkCZ/n92uu5WZMBCGludIN/6jsBfCIJcApbDB4vrU1NqqR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