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这本书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教授Frank Thilly 所著A History of Phi losophy翻译而成。

原书初版出现于一千九百一十四年;民国八年,胡適之先生在北京大学教西洋哲学史时指定为必须参考书,并约定十二个学生分任翻译,预备编入商务印书馆出版之《世界丛书》内。译者是当时从事翻译的十二个人中之一人。后来只有六个人翻译了各人所担任的一部分,因而未能出版。民国十三年,译者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时,拟于馆务之余,重行翻译;历时未久,因辞职回到湖北,从事教育界,无暇翻译,于是搁置。直至民国十七年,译者到内政部工作,因“等因奉此”的文稿草拟之后颇有优裕时间,又捡起原书,继续翻译。民国十八年译毕,乃送交商务印书馆印行。到了民国二十年十月排版完竣,经友人李伯嘉先生检示三校清样一册,嘱作最后之校正。当年十二月间校对完毕,作成刊误表,连同清样寄还。不料一·二八之役发生,所有清样、纸版、译稿俱成劫灰!

我的译文原有底稿,到了民国二十年夏,南京大水,我的寓所在信府河,适在秦淮河的右岸,房内进水,译文底稿的一部分为水所淹。因知译稿已由商务印书馆排印,遂即弃去而不顾惜。迨后闻知译稿未能出版,已遭国难,始觉懊悔。但因原书是一种名著,前此翻译时,曾费一番心血,颇欲重译损失译稿的一部分(约占全书三分之二),以便贡献于吾国学术界。商务印书馆亦赞成此计划,乃抽暇译之。

这本哲学史的长处是原著者不把哲学局限于认识论一方面或宇宙论一方面。他在叙述历代哲学家的思想时,不仅着重于他们对于宇宙万有根本问题的思想,并注意于他们的重要的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与教育的思想。所以这本《西洋哲学史》不仅宜于研究哲学的人阅读,并宜于非专门研究哲学的人阅读。其所以称为名著的,多半就因此。但译者也不能不把他的缺点指出。原著者是一个唯心论者,对于唯心论者的思想叙述的较详,而为宗教张目的思想,尤不惮烦劳的叙述。这种地方虽为嗜好宗教者所崇尚,但处于相反地位者必不甚满意。对于近代学术大有影响的达尔文,在这本哲学史中,只有他的名字发现两三次,并无一章或一节的文字叙述他的思想,这不能不是一个大缺点。但这种成见在胸的短处,为各哲学史家所难免,原著者在其序论中业已说过,已是直认不讳了。至于原著者抹杀了现时吾国一部分学者所注目之辨证法的唯物论,则是欧美正统派的哲学家所共有之态度,算不了本书之缺点。

译者的译文,原是想用汉文代替原著者表现意思。译完了,也曾再三校改。倘有译的不对之处,经阅者指正,自当感谢。

译者陈正谟草于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tFd8e2T0FNNd7CJCmC66Ub+7UP2ItCh0EdLKbmTGfhBjMjdYrkSSN7fo5jXj4L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