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变之说明

第一节 解谜

古代自然哲学家都隐然的假定没有什么东西有生有灭,绝对的创造与毁灭,是不可能的。然而他们意识中并未曾明白认识这种思想,他们不加批评,就去承认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他们的心里,与其说是显然的,不如说是隐然的。惟有伊里亚派的思想家,很注意这种思想;他们推论时,不但默然的假定这个道理,并且审慎周详的确定他为思想的绝对原理,而勇往直前的去应用他。他们以为没有东西能够有生有灭,并且没有一种东西能够变成别种东西,没有一种性质能变为别种性质;因为要是说一种性质能有变化,便是那种性质有消灭,有创造。其实“实在”(reality)是常住的、不变的,而变化只是感官所生之幻象。

万物似是固定,又似有变。万物如何能似乎固定而又似有变呢?这种思想的矛盾又如何能解除呢?哲学不能便这样置之;不能不用方法解决这种固定而又有变之谜,不能不想法解决这种静而又动之宇宙问题。赫拉克利塔斯及巴美尼底斯之弟子,乃想法解决这种难题。

他们说,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所以伊里亚派这样的主张是对的。一个东西不能来自无,不能变为无,不能绝对的变化。但我们可以说万物有相对的生灭、变化。实在之本质或原子,是始终不变的,永久如一的。然而这种本质或原子能聚而成物体,又能散而为原子。实在之原始的原子,不能创造、毁灭或变化其原性,惟能变化其彼此之关系。这是我们所谓之变化。换言之,绝对的变是不可能的,相对的变是可能的。发生是原子之集合,消灭是原子之分散,变化是变化原子之关系。

恩拍多克利斯——原子论者——及安纳萨哥拉斯对于赫拉克利塔斯和巴美尼底斯所提出的问题,予以大体相同的解答。他们承认绝对的变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相对变化。然而他们对于下列各题的解答便有些不同的地方:(一)组成宇宙之实在分子之性质是什么?(二)什么东西使这些原子聚合散离?依恩拍多克利斯和安纳萨哥拉斯说来,这些原素都有一定的性质。依原子论者说,一切原子都没有性质。依恩拍多克利斯说,宇宙有四种原素:土、气、火、水;依安纳萨哥拉斯说,有无量数的原素。依恩拍多克利斯说,只有爱和憎两种神秘的东西,使这些原素聚散离合;依安纳萨哥拉斯说,有一种心灵在诸原子之外,使诸原子发起运动;依原子论者说,运动是诸原子本身所固有的。

恩拍多克利斯(Empedocles)于纪元前四百九十五年,生于西西里的阿格利更塘(Agrigentum),是一家富而好义者的儿子。他在本国曾做过民主政治的领袖多年,据说他推翻了王室。他也许于亡命之中,于纪元前四三五年死于比罗奔尼苏(Peloponnesus)。有一个故事,说他自己跳进伊提拉(Mt. Aetna)火山口中自杀。这是无稽之谈。他不但是一个政治家、演说家,并且是宗教家、医生、诗人、哲学家。有许多故事论道他的奇迹,好像他自也很相信他的魔力。他的著作留传于今的,只有两种残缺的诗:一种是宇宙论的,叫作《天论》(On Nature),一种是宗教的,叫做《清洁论》(Purification)——一千九百零八年由李昂纳(Leonard)翻成诗文。

依恩拍多克利斯说,宇宙间无严格的生灭,只有混合与分离。“无论什么东西,不能发生于无,亦不能消灭;万物常在,永久保存。”宇宙中有四种原素(或万物之根),这四种根是:土、气、火、水,各有其特别的性质。他们无始无终,不变不灭,充塞宇宙之间。物体之成,成于这些原素的结合;物体之毁,毁于他们的分离。一种物体影响别种物体,是一种物体里头的流出物,流入与他相合的别种物体的气孔中。

但什么东西使这些原素集合分散呢?恩拍多克利斯乃假定两种神秘的东西:爱和“争”或“憎”,来解释这个道理。这两种力——我们可以叫做引力和拒力——常常在一块动作,以形成物体,毁灭物体。然而宇宙初起时,一切原素混成一团。爱在他里面做一个主宰。但是恨渐渐的占居上位,诸种原素乃各自分开,各自存在,任何样的物体都没有。后来“爱”走进这乱杂无章的宇宙里,产生一种回旋的运动,使那同类的分子互相结合。其结果气或“以太”首先分开出来,构成弧形的天;其次火又出来,构成低下的众星;“水”因旋转运动,由土逼榨出来而成就海;天火蒸发水而产生最下层的大气。这种结合的历程,继续不断,直到了那些原素再由爱的动作结成一团,又由分散的作用使诸原素分散,如是循环不已。

有机的生命(organic life)都发生于土,最初是植物,其次是动物的各部分:如臂、眼及头,这些部分偶然的结合,以成一些奇形怪兽——如具有双首的动物,牛身人面的动物,人身牛头的孩子。迨后由种种的试验,产生适于生存之形体,一代一代的延长下去。

人是由四种原素组织而成;人之认识各种原素的能力,即靠此各种原素:同类认识同类,身体中的土认识土,水认识水,气认识气……感觉即是物体对于感官作用之结果。例如视感,就是物体中所放出的原素(水与火)与眼孔中所放出之同类原素,因吸引之作用而相遇,影像乃是物体与眼睛之原素在眼睛附近接触之结果。然而也只有水、火、土等原素影响眼睛。听觉是气闯入耳中而生声,味觉嗅觉是一些原素走进鼻孔口中,而知识之中心机关乃是心脏。

恩拍多克利斯依照初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所主张的万物有生论,将万物都认为有精神生活,他说:“万物都有思想力。”他的宗教的著作里面,讲人类的堕落和灵魂的轮回这种学说,与奥弗斯派(Orphie)接近,影响了一切希腊人。

第二节 安纳萨哥拉斯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生于纪元前五百年,死于纪元前四百二十八年;原来生于小亚细亚,后来移居雅典,与大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友善,这位大政治家要想把他的本城弄成希腊政治的和思想的中心。安纳萨哥拉斯被仇人攻击为无神,住了三十年(纪元前四六四—纪元前四三四),乃离雅典而迁居兰沙苦斯(Lampsacus),后来即死于其地。他是一个有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家。他作的《天论》(On Nature)现在还存有残篇断句,是用简单明白的散文写的。

参考书:

Breier,Die Philosophie des Anaxagoras.

Ileinze,über den Vovs des Anaxagoras.

安纳萨哥拉斯研究的问题同恩拍多克利斯的问题一样,是要说明变化的现象。他承认伊里亚派的概念,以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性质能变成那种性质,实在的本质永久不变:“万物是不生不灭。”但只他不否认变化的事实,主张有相对的变化;万物的生灭不过是原素的合离。然而原素之数不止四种,宇宙这样丰富,性质这样复杂,少数原素决不能解释。且而土、气、水、火,并非单独的元素,都是由他种实体混合而成。故安纳萨哥拉斯假定有无量数的具有特别性质的实体,各有其形状、颜色和气味,为肉、发、血、骨、金、银等类的分子。这些无穷小的但并非不可分的分子,都是无因的、不变的,不然,“肉怎能从非肉的东西而来”?他们的数量和性质都是有定的,既不能加,又不能灭。他以为身体是由明暗、冷热、刚柔等等不同之皮骨血肉等所做成的。身体由食物而营养,所以食物必含有构成身体的各种实质的分子。但是食物的成分来自土、水、气和太阳。所以土、水、气、太阳,必供给构成食物的实质。因此,恩拍多克利斯所说的单纯的原素,其实都是极复杂的东西。他们都是各种无穷小的物质分子的贮藏所,他们必含有有机体里面的一切物质,不然我们怎样能解释身体里面的血肉皮骨等等呢?

宇宙未成以前,无穷小的物质分子——安纳萨哥拉斯叫作胚胎或种子,而亚里斯多德叫做和谐的原子——都混在一块,充塞宇宙中,彼此不相分离。太极(the original mass)是无量数的无穷小的种子的一个混合体。现在的世界就是组成这太极的分子之分散集合之结果。然而这些种子怎样从洪荒的境地分散而集合成一个有秩序的宇宙呢?那是由于机械的方法或运动的法则使然。然而什么东西使他们去运动呢?安纳萨哥拉斯不像万物有生论者说他们秉有生命,不像恩拍多克利斯假定有爱憎二力,使其运动。他同现今人一样,主张是由于天体的旋转运动使之而然。浑沌的一团中之一点,遇着迅速而又锐利的旋转运动,种子乃分开;这种运动渐渐推广,把同样的分子并在一起,而又继续推广下去,一直到了这原始的浑沌一团完全分散。最先的旋转,使浓厚离开稀薄,寒冷离开温暖,黑暗离开光明,湿离开干。浓厚、潮湿、寒冷、黑暗,聚而成今之土地。稀薄、温暖、干燥、光明散而至太空之甚远的地方。分散作用继续不断,以至构成天体(这些天体都是固体的,依着旋转力,从大地旋转出来的),并且构成大地上的种种物体。太阳的热渐渐的把潮湿的地晒干,那些充满空中的种子被雨打下来,埋在泥土里,便发生种种有机体;这种种有机体,安纳萨哥拉斯认为有灵魂,以便说明他们的运动。

我们知道现在的复杂的世界是从原始的旋转而来的,长期运动的结果。但是什么东西使他成为这样的呢?安纳萨哥拉斯假定是一种智慧的原理、一种心灵或“罗斯”(Nous)、一种世界秩序的精神。他以这种东西为一种绝对单纯的同质的实质——不与别的成分或种子相混合,绝对的独立——有支配物质的力量。他是一种自动的东西,为世界上一切运动和生命之自由的渊源,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物事;支配一切物事,而为一切物事的原因;主管一切大小有生命的东西。

安纳萨哥拉斯所谓之“罗斯”,或心到底是纯粹的精神,或极精致的物质,或者全不是物质的,或全不是非物质的东西,解释之者,各不一致。虽然他有时模糊的说“罗斯”是万物中最清纯的东西,绝不含有别的东西,但只我们可以说他的出发点是暧昧的二元论,界线不显的二元论。心虽然创造世界历程,但仍存于世界中,存于有机体中,甚至存于矿物中,任何地方都须以心说明一切运动,不然就不能说明了。心在四周围的物中,在已分离的物中,又在要分离的物中。用近世的名词说,他是超然的又是内在的(transcendent and immenent);这种思想中有神论与泛神论无划然的界线。亚里斯多德批评的好:“安纳萨哥拉斯以心为一种构造宇宙的计划,当他穷于解释必然的原因时,就拉入心,解释别的事情时,又用非心的东西。”其实,安纳萨哥拉斯是竭力用机械的原理来说明万事万物,其以心为运动之智慧的原因,不过是一种最后的依归。

第三节 原子论者

恩拍多克利斯和安纳萨哥拉斯开宇宙之自然科学的见解(原子论)之路径,在今日之科学中,还是大有势力之主张。然而他们的学说很多待修正之处,到了原子论者出,才加以修改。然而原子论者承认他们所主张的实在之原始不变的分子,否认他们所说的分子的性质,并且否认分子之运动是由外面的神或心所主持。原子论者主张土、气、火、水不是“万物之根”,并无各种不同性质的无量数的种子。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原素,乃是许多简单的单位构造而成。这些单位是不可见的、不可入的、不可分的、具有空间的实体(原子),惟形状、重量、大小不同,其本身中具有运动。

原子论学派的鼻祖是鲁息帕斯(Leucippus)和德谟克利塔斯(Democritus)。关于鲁息帕斯的事迹,现在几乎一无所知,并有人疑心没有这人。但又有人认他为原子论的真实鼻祖(亚里斯多德亦其中之一人)。后一种见解多半是对的。相传他来自米里塔斯,在伊里亚从学于芝诺,并且在阿布第剌(Abdera)创立一学校,教授弟子,得弟子德谟克利塔斯而彰其名。他的著作很少,相传都已混入他的弟子的著作里面。

德谟克利塔斯大约于纪元前四百六十年生于塞拉斯(Thrace)海岸的阿布第剌商业城,死于纪元前三百七十年。他周游很广,著作很多,物理学、玄学、论理学、历史学无所不有;并博得一个数学家之名,可算博学宏儒。

他的著作传到现在的比较很少,其中亦不能确定那些是他的,那些是他的先生的,但我们可以由现有的材料,得着原子论的概念。

参考书:

Brieger,Die Urbewegung der Atome ;Lortzing,Die ethischen Fragments des Demokrit ;Natorp,Die Ethika des Demokritos ;Dryoff,Demokrit-Studien.

原子论者同意于伊里亚派所主张之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实在的本质是常住的,不毁不变的。同时,万物之继续不断的运动变化,亦不可否认。然而若无空虚的空间,或巴美尼底斯所谓之“非有”,则变化与运动亦不可设想。所以原子论者主张“非有”或空虚的空间是有的,空间虽不是真实有形的东西,但是确有空间;有(物体)并不比非有(空间)真实些。没有身体的东西也能真实。有与非有、实与虚,都能存在。实在不是伊里亚学派所主张之永久不可分的、不能动的东西,乃是许多东西的一个复合体——由空虚的空间分开的无数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分的、不可入的、单纯的原子。原子不是一个数学的点或一个力的中心(如近人所设想),却是有体积的;他不是数学上的不可分,只是物理上的不可分,即是他的里面没有“空的空间”。一切原子在性质上都是相似的;他们既不是土、气、水、火,又不是特殊的种子。他们只是极小而又坚实的物理的么匿,惟其形状、大小、重量、排列和位置各不相同。他们是永久不变不灭的,他们现在是什么样,过去也是什么样,将来依然是什么样;换言之,原子就是巴美尼底斯所谓之不可再分的有。

万物都由此原子与空的空间构成,好像喜剧、悲剧都从文字组成。一切物体都是许多原子与空间的结合;物之生,即原子之结合,物之灭,即原子之分散。物体之不同,由于原子结合法之不同。原子之彼此互相影响,是由于接近时互相压迫,互相擦摩。若是彼此距离太远,便不能互相影响。原子聚合离散,是由于其本身中所固有之运动。万事万物之发生,没有无因者;其发生皆有一种缘由,且是必然的。运动是无因的,与原子本身相似;原子开始即运动,中间绝无停止。原子的形状有多种多样:有的有钩,有的有眼,有的有凸,有的有凹,所以易以钩结一起。

世界的演化,可以说明如下:原子沉重而下坠,其大者下坠得迅速,遂将轻者挤之上升。因此,遂发生旋转运动,逐渐扩大,其结果,大小重量相同的原子积聚一起,比较重的居其中,先构成气,次构成水,更次构成固体的土地;较轻的落在四周,构成天火与以太。许多世界皆由此生,各个世界皆有中心,皆是球形;有的无日月,有的有大而且多的恒星。地球就是这样造成的一个。生命是从湿地或黏泥发生出来的。秉有火性的原子散布于全部有机体之上,为一切有机体的热力之根原。其在人类心灵中,尤为丰富。心灵是由最精致的、最圆满的、最敏捷的秉有火性的原子组织而成。这种原子散布于全体——两个不同的原子之间,常有一个心灵原子——此种原子产生身体的种种运动。各种特别的心理作用,在身体内有一定的器官。脑髓是思想的机关,心脏是忿怒的机关,肝脏为欲望之机关。各种有生物或无生物之抵抗四围的压力,即赖其体中的灵魂。吾人呼吸灵魂原子;生命赖以保存。死即灵魂原子之散逸,换言之,盛灵魂的原子之器具破坏了,灵魂原子跑了,生命就断绝了。这是根据唯物论之生理的心理学之滥觞。

感官知觉为类似于所感觉的物体之放射或影像之作用在灵魂中所起之一种变化。影像由物体流落出来,而现形于空气中;始而改变物体附近之分子之位置,继而改变较远之分子之位置,逐渐进行,以至与感觉器官所流露出来的分子相接触。同类的分子知觉同类的分子,换言之,知觉之成立,成立于物体流露出来的影像与感觉机关所流露出来的影像之相同。这种知觉论,大体上与近世科学之以太波动说相仿。

德谟克利塔斯以这种散布于各处的影像之理论解释梦境、预知与神的信仰。他说神是有的,但与人相仿,有生有死,惟生命较长而已。宇宙间有一种宇宙灵魂,是由比组织人之灵魂还精细的原子组织而成。

一切可感觉的性质——色、声、嗅、味等——吾人认之为各种物体之属性,都不在万物的本身中,只是原子的结合,对我们感官的影响。此种原子除了不可入性及形状、大小之外,没有其他性质。所以感官知觉不能给我们以事物的真知识,只是告诉我们以万物怎样影响我们。(这是近世哲学上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别。)我们虽不能看见原子是什么样,却能想到他们的样子。感官知觉是模糊的知识,思想超越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现相,而达于原子,是唯一的真知识。德谟克利塔斯是一个理性论者,与初期的希腊哲学家相同。然而思想不是独立于感官知觉以外的;思想——有一个比较精细的机关——之起,起于吾人感觉经验无能为力的时候,起于深密的研究,而非感官知识所能达到的时候。再者,德谟克利塔斯认灵魂与理性为同物,这是不可不记着的。

德谟克利塔斯的伦理学的断简残篇里面,可以寻出一种精密的快乐论的大旨。他以人生的真目的是幸福。幸福是随心灵的安静、谐和及无畏而起之内的满足或快乐之状态。幸福不在物质的舒服或身体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短期的、有痛苦的——乃在快乐的适度,生活的调和。欲望愈少,失望愈少。欲达此种目的,最好是运用精神的能力——深思熟虑好的行动。

一切道德之价值在实现最高的善(幸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正义和仁爱。猜忌、嫉妒、毒辣,发生不睦,而且害人。然而吾人之正当行为,不要出于畏罚心,而要出于责任心;要为一个好人,不仅要免于恶行,而且要对于恶行绝不设想。“君子小人之分,不仅以其事绩为根据,且以其欲望为根据。”“心地光明的人,常常倾向于正当的、合法的行为;日夜快乐,身体强壮,不为思虑所困。”我们应该忠心于国家,“因为统治好的国家,是我们的最大保障”。“国家太平,万物繁盛;国家腐败,万物败坏。” YTRorE+Xu4GsHAXGeuo8Hc9jlR3o1s9jertC7xsAw4OjYn9Va6uqrTVIgcXKiO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