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变化之问题

第一节 永恒与变化

爱奥尼亚学派的物理学家注重于万物的实体的性质,毕达哥拉斯派注重于数量的关系、次序、谐和和数目。其次令人注意的问题,就是变动或变化的问题。最初的哲学家都是依着一种朴素的物观方法来论道变化、转移、起灭的程序,完全没有把他认为问题。他们未尝思索变化的观念,他们只在各种说明上用之,然未加思索。他们指出万物怎样从他们假定的原始的根本里面发生出来,及其如何复归于原始的根本。例如气怎样变成云,云怎样变成水,水怎样变成地,以及这些实体怎样复返于原始的实体。在这实体转变说中,含有一种思想,认实体虽有千变万化,然无绝对的创造与消灭:无论其为水、为云、为土,要其源本则是一样。因此有些思想家特别的注重于变化、生长、发生、衰灭的现象,而且以之为思想系统的中心,这也是很自然的。赫拉克利塔斯即是专重这现象的一个人。他深有感于世界上的变化的事实,而推论到宇宙的真生活是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常久不变,常久不变是幻想;万物虽然似乎是固定的,但实际上是在连续不断的变化程序之中,在一个流动不居的状态中。然伊里亚学派所见与此相反,他们否认变化的可能。他们以为实体发生变化,一个东西真要变为别的东西,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他们说变是幻想,是感觉的现象,实体是常在的,永久的。

赫拉克利塔斯(Heraclitus)生于纪元前五百三十五年,死于纪元前四百七十五年,是额勿所士(Ephesus)的一家贵族的儿子。他生平极富于贵族气,极恨平民政体。他的意见与众不同,好对人吹毛求疵,好批评、好武断,性情庄重、骄傲、悲观。他轻视希西阿(Hesiod)、毕达哥拉斯、色诺范尼斯(Xenophanes),甚至于藐视荷马,而矜夸自己的修养。他说“博学多能(polymathy)不能训练心灵,假如能够,必使希西阿、毕达哥拉斯和色诺范尼斯诸人多才多艺”。他的文章暧昧不明,也许是故意如是,所以人称他为暧昧者(The Obscure)。然而他是一个有力的著作家,立言多新颖而玄妙,唯没有证据以支撑之。他的著作只有断篇残句,流传下来。他的《自然论》(On Nature)共分三部分:物理、伦理、政治。他的书札是后人的伪作。

参考书:

Patrick,Heraclitus on Nature ;Bywater,Fragments of Heraclitus ;Diels,Heraklit(Greek and German),2d ed. ;Schäfer,Die Philosophie des Heraklit ;monographs by Bernays,Lasalle,E. Pfleiderer,Spengler,Bodrero.

第二节 相反之结合

上面已经说过,赫拉克利塔斯的学说之基本思想在:宇宙是在永不停止的变迁的状态中。他说:“吾人不能在同一的河流中停站两次,因为刚立河水中,所立处之河水已流走了。”他为表出继续不断的流动之观念起见,而择流动不止的东西,永不停止的东西为他的基本根源,这种东西,即是炎炎的火,有时他称为蒸汽或呼吸,而认之为有机体及灵魂之生机的源本。有些解释家以这火的源本是永不停止的活动或行程中的一种具体物质的表现,不是一种实证,乃是实体的否定,是纯粹的活动。然而赫拉克利塔斯未曾推论到这样精细的一点;他只以为找出一个永久变化的源本,继续不断的变化性质,已经满足了;而“火”便足以满足这种的要求。

火变为水,再变为土,土又变为水与火。“又火与水变而为土,与由土变而为水与火,皆是一样的。”“万物变化为火,而火又变化为万物;好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又换成货物一般。”万物之所以像是始终如一的,因为我们不见其常常的变动,又因为他们才在这一方面失掉的东西,在那一方面又得着了。太阳是日日新的,升时照耀起来,沉时便熄灭了。

原始的么匿一是常动的、常变的、永不静止的。他的创造,就是他的毁灭;他的毁灭,就是他的创造。例如火变为水,火就消灭,而另成一种新的东西的形式;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的变成他的相反的东西。所以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两相反的性质之结合;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存他本来的性质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具有永久的性质。照这样讲来,无论什么东西,都兼有矛盾两面;凡能表示他的相反的,同时也可以表示他的本身。唯有这样的“相反”性,方能造成世界。譬如音乐上的谐和,即是高音与低音的结合,就是相反的结合之结果。

换句话说,世界受制于冲突:“战争是万有之父,为万有之王。”如果无冲突或“相反”的原故,世界便没有了,停滞了,熄灭了。“甚至一点之微,如果不受搅动,也是要分解而成为他的最小分子的。”相反和矛盾连合起来,产生谐和;其实,无矛盾、相反、运动或变化,便无这种秩序。最后,他们结合起来,成为宇宙的源本。世界终要复回到火的原状,变化的程序又要重新开始,这也是合理。这样讲来,善与恶是一样的;“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都是一样,因为后者一变,便成为前者,而前者一变复归于后者”。由神看来,万有都是公平的、善良的和公正的;因为神命令万有必须如是,神使万有在全体中谐和,但是人类则以为有些是不公正的,有些是公正的。

第三节 理性之法则

故宇宙的程序,不是偶然的或呆板的,却是依照定规的;我们可以说是依照法则的。“这个法则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造的,古往今来,永是一种炎炎的火,按着定规而燃,按着定规而熄。”赫拉克利塔斯有时说这法则是命数的使然,或天公的使然,是必然的观念之表示。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之中,唯一始终如一的东西,即是暗藏于一切运动、变化和矛盾中之法则;这种法则是万物里面的理性,是“大道”(Iogos)。故第一源本是合理的源本;他是活的,赋有理性。赫拉克利塔斯说:“了解万有所用以运行于万有中之智慧,为唯一的聪明。”他是不是把这种智慧看作有意识的智慧,我们不能绝对的确定,但假定他是如此,则不失为公平。

第四节 心理学与伦理学

赫拉克利塔斯的心理学和伦理学,都是根据于这种宇宙论。他以人类的心灵就是普遍的火的一部分,而且受火的营养。人类呼吸火,并且由感官得到火。最干燥的最温暖的心灵,便是最好的心灵,最像宇宙的火的心灵。“感官智识”不及理性,耳目都是不可靠的。没有反省过的知觉,便不能指出深奥的真理,这种真理只能靠着理性寻出来。

人类的统御元素就是心灵,这心灵与神圣的理性相近。人必须要把自己附属于普遍的理性之下,附属在运行于万物中的法则之下。“凡有智慧的人,必须谨守万物中的普遍原素,恰如一个都市,要谨守法律,并且还要强些。因为一切人类法律都是由神圣的法律兹生出来的。”所谓道德,就是生活于一种合理的生活中,服从理性的命令,这不仅人类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然而“理性虽然是世人所共同的,但是大多数人民的生活却好像是具有他们自己的特殊见解”。道德的意思,就是守法、律己、节制情欲;换言之,就是拿合理的原理来管理自己。“人民应该为拥护他们的法律而战,如同为拥护堡垒而战。”“品性是一个人的守卫神。”“防止放纵,必须要过于防止火灾。”“情欲是难满足的,满足情欲就要损害心灵。”“我以为如果有一个人是最好的,可以比得上一万人。”

赫拉克利塔斯轻视民众,以他们“是随声附和之徒,利用群众为导师,而不知群众中坏的多,好的少”。“且只知放饭流歠。”“人生不过是一种悲愁的儿戏,是儿戏世界。”“人生在世,有如夜里的光,忽明忽暗。”他又轻视通俗的宗教,他说:“宗教家用血去洗濯他们自己,好像跑在泥中的人,还要用这泥去洗濯。如果有人看见别人这样做,必定要以为别人是癫狂了。他们不知什么是神灵与英雄,却向那些偶像祈祷,恰如人同房子说话一般。”

第五节 伊里亚学派

赫拉克利塔斯注意于变化和运动的现象,伊里亚学派却说变化和运动是不可设想的。万物的原理必定是常住的、不动的、永不变化的。这个学派的名称起于南意大利的伊里亚(Elea)城,这个城是这一派的始祖巴美尼底斯(Pormenides)的本土。我们且把这种哲学分成三方面:(一)色诺范尼斯(可以称为一个发起人),首建这派神学的基本思想;(二)巴美尼底斯,把他发展为一种本体论,而完成其系统;(三)芝诺(Zeno)和美里琐士(Melissus),都是这派学说的拥护者,都长于辨论。芝诺是先指出他们反对派的荒谬,以证明他们伊里亚学派的学说,美里琐士提出积极的证据,以维持其理论。

参考书:

Freudenthal,über die Theologie des Xenophanes ;Diels,Parmenides.

第六节 神学

色诺范尼斯(Xenophanes,生于纪元前五百七十年,死于纪元前四百八十年)从小亚细亚的柯罗丰(Colophon)迁居于意大利南部,是一个漫游各地、唱诗度生的人;专以背诵他的伦理的、宗教的诗歌为事。他的著作留存于今的,只有些许残篇断句。他是一个思辨的神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与毕达哥拉斯一样,受有纪元前第六世纪通俗宗教运动的影响。他攻击流行的“天人同类说”(或译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及“多神论”(Polytheism),主张神的统一性和不变性。“但是世人总以为神的产生与他们相似,而且有像他们一样的知觉,并且有声音和形状。”“是的,若是牛或狮都有了两手,能用他们的手去描画,产生同乎人类所能作的艺术品,那吗,马就要画神象以像马,牛就要画神象以像牛了,各依其形以画其神。”“所以亚非利加之黑人(Ethiopians)把他们的神弄成黑的,并把神的鼻子弄成偏的;色雷斯人(Thracians)也把他们的神弄成红发蓝眼。”其实,神只有一个,其身体与心理都不像人类。他以他心里的思想去驾驭万事万物,并不费什么劳苦。他住在一个地方全不移动。他是无所不见,无所不思,无所不闻,即无所不包。神是一个,无始无终。由神之无所不包言之,神是无限的,但由神不是一个无形式的无穷,而是一个有完全的形体言之,神是有限的。他是一个不动的全体——因为移动便和统一性不相符合——但只他的部分里面却是有运动或变化。

色诺范尼斯是一个泛神论者(a pantheist),把神看做宇宙之永久的原本,宇宙万物同属一体,换句话说,神就是宇宙,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神灵,但是有生灵的自然之全体,这是初期希腊人所常有的自然观(万物有生论)。如果他相信多神论的诸神,他就把他们看作宇宙的各部分,看作自然的现象了。

色诺范尼斯又贡献了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他从石头上之海产的甲壳和痕迹的证据,推出我们人类及万物皆发生于土及水中;地曾与海混合一起,因年代的迁移,渐除掉潮湿之气;地将来仍要变为海、化为泥;人类重新复生。他以太阳和群星为火云,天天燃灭。

色诺范尼斯所提出的宇宙观,后来由这学派的玄学家巴美尼底斯(大约生于纪元前五百一十五年,是伊里亚地方的一个富家的儿子)所发挥而补充之。巴美尼底斯娴习赫拉克利塔斯的学说,也许是毕达哥拉斯派。他的训诲体的诗叫作《自然论》(On Nature),现在还存有残篇断句,共分为两部分:一是论真理,一是论意见。

第七节 本体论

赫拉克利塔斯以为万物都有变化:火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复变成火;万物始而存在,继而消灭。巴美尼底斯便问道:这是怎样可能呢?一件东西怎么能够既是有,又是非有呢?一个人怎样会想出这样的一个矛盾来呢?怎样一件东西能变成他的性质呢?怎样一种性质能变化为别种性质呢?要是说这是可能的事,就无异于说一些东西既是有,又是非有了;就是说无可以生有,有复可以变无了;换言之,如果由变化而生“有”,他必定来自非有或有,如果来自非有,便是来自无,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来自有,就是来自他的本身,这是无异于说他和他的本身是相同的,或始终是有的。

这样看来,可见“有”只能从“有”来,没有一种东西能够随便变成别的东西,凡现在是什么样的东西,其过去与其将来及永久也还是这样。东西所以只能有一个永久的、无始终的、不变的一个“有”。既然“有”是始终如一,“有”之外没有别的,“有”必须是继续不断的了。再者,“有”必须是不动的,因为既“有”不能再“有,”又不能变无,并没有“非有”(空间),让他去移动。更有进者,“有”和“思想”是一个东西,因为凡是不能思想的,便不能有;而不能有的——“非有”,便不能思想。凡是可以思想的,就是“有”,故“思想”和“有”是相同的。实体赋于心灵,就此而言,“有”和“思想”也是一个东西。

“有”或“实在”是一个和谐的继续的无限的质体——巴美尼底斯的美术的想像把他描画为一个浑团——赋有理性,永久不变。一切变化是不可思议的,故感觉界只是一种幻象。设如把官觉所得的东西看作真的,那就把“有”和“非有”看成同样的了。巴美尼底斯确信理性,他觉得凡与思想矛盾的,便不能是真实的。

巴美尼底斯除了真理论之外,还提出一种根据感官知觉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说,便有“有”和“非有”,有运动和变化。宇宙就是两种原本的混合的结果,其中一种是温和与光明的成分,又一种是寒冷与黑暗的成分。有机物发生于黏土。人类的思想靠着他的体内各成分的混合,温和的成分看见宇宙的温和与光明,寒冷的成分看出寒冷与黑暗。

巴美尼底斯在他的真理论中说,论理的思想要我们认宇宙是统一的、不变的、不动的,在他一方面,感官知觉又指出宇宙是多元的、变动的——这是表面的及意为的世界。这样世界怎能存在,或怎样能够看见,他没有告诉我们。

第八节 辨证法

芝诺(Zeno)——大约生于纪元前四百九十年,死于纪元前四百三十年——是伊里亚的一个政治家,巴美尼底斯的弟子。其立论之法,是指出反对派的荒谬,证明他的学说。他的意思:以为如果我们假定“多”和“动”,我们便矛盾了。这类观念是自相矛盾,所以不能承认。如果有许多东西,他们必须是兼有无穷小和无穷大;何以有无穷小,因为我们能把他们分至小到无形而为无限小;何以有无穷大,因为我们能把各部分加至无量的大,而成为无穷大。既兼有无穷小与无穷大,这便是荒谬之词。所以我们必定要排斥之。“运动”和“空间”之不可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说一切“有”是在“空间”中,我们必须假定这个空间是在那个空间中,那个空间在另一空间中,如是前进,未有止境。同样的道埋,我们假定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移动,当其经过某空间之前,必须先经过某空间的一半;当经过这一半之前,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依此类推,可至无穷的一半之半;简单说来,就是这物体永不能实在的达到某一处,而运动成为不可能的。

萨摩斯的美里琐士(Melissus of Samos)是一个有功的将官,他对于伊里亚派的学说想提出一种积极的证据。他说“有”不能有来源的,因为要是有来源,那就是“有”之先有“非有”,其实不能从“非有”来。“有”也只是一个,因为如果有一个以上的“有”,“有”就不是无限的了。世间没有虚空的空间,或“非有”,所以动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多”,又没有“动”,便不能有“分”有“合”,更不能有变化。所以感官指出的“动”与“变”,是欺骗我们的,不可信赖。 ch1pB4hLx8xEpY/uoAGVLpHqwbwEGi1H9HnCG4LSe8l5/hNhzEVcTYyBMOyzeT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