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哲学的特征是:反省的醒觉,批评的锐进,反对权威及沿习,抵抗专制主义(Absolutism)与集权主义(Collectivism),要求思想行动与感情之自由。这种精神起于宗教改革及文艺复兴的过渡时代,其后历数世犹继续活动。政治纠纷之解决利于国家方面,使国家代教会而成为文化之机关;而教会的权威因以凌夷。在国家本身逐渐趋向于立宪政治(Constitutionalism)、民主政治(Democratic institution)——这种精神,到现在依然存在——到处都要求权利的平等,社会的正义。反对当时教权所起的独立精神,转而攻击国家之宗主权,而政治不干涉主义成为个人主义者之理想。在经济一方面,也发生同样的精神,奴隶(slavery)、农仆(serfdom)和旧式行会制度(the old guild system)次第消灭,个人脱离他的羁绊,要求解放以从事于他的经济的出路。
在知识一方面,也是一样,反对拘束,要求自由。科学哲学皆以理性为凭借。如前所说,真理不是权威传下来的或教皇的敕令指定的,乃是由自由不党的精神研究出来的。于是一些人的注意,都由超自然的沉思,转到自然——上自天下至地——的研究。科学哲学遂代替了神学之至尊。精神界、物质界、社会、人类制度以及宗教本身,通通皆以自然原因为之说明。所以当时的特征实在是:确信人类理性的力量,研究自然事物的竭力,希望文化与进步的热心。然而其重视知识,渴求知识,并不仅是因为知识的目的而求知识,并因为知识的实价而求知识,故有知识即权力之谓。自培根(Francis Bacon)以后,近世思想界所有的大思想家,都致力于科学研究之实际应用,并且抱着一种乐观,以将来之工业、医术、政治、机械的艺术,社会的改造,有伟大的成功。
在个人方面,也是一样,在宗教上,道德上,都脱离教会的羁绊;属于知识方面的理性之申诉与属于信仰与行为方面的信心及良心之申诉相并而行:人神之间不承认有何媒介。路德固有异于文艺复兴诸领袖者,但宗教改革总助长了宗教的、道德的、学问的独立精神,并从外界的权威中解放了人类的束缚。
近世哲学发端时,吸取了现代的精神,我们已经说过。其考求真理,全取独立的态度,和古代希腊哲学家相似。其求知识以人类理性为最大的凭借,由此而言,则是理性派论的(Rationalistic)。其研究内外的本性,离开超自然的假定,由此而言,则是自然主义的(Naturalistic)。所以近世哲学是科学的,与新科学相辅而行,尤其倚附于自然科学。
虽然,近世哲学固然反对旧的经院哲学,却是未曾,并且还不能完全脱离旧有的范围,这是必须要记着的。经院哲学的痕迹,过了好久一直到今,还存一点在哲学的血统之中。近世初期的哲学家,虽然常常批评经院哲学的方法,然而多半还是采取旧有的观念,影响了他们的问题与其解决。神学的偏见未尝完全除去:培根、笛卡尔(Descartes)、洛克(Locke)、柏克勒(Berkeley)、莱布尼兹(Leibniz),无一不承认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们的主张是否坚强我们暂且不论,即使他们的态度并不固执,也就可以证明是受了神学的影响。
参考书 除卷首绪论之末及第二编第六篇第一章第一节所指者以外,还有下列诸书:
Royce,The Spirit of Modern Philosophy ;Falckenberg,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transl. by Armstrong ;Hoffding,Brief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transl. by Sanders,and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2 vols. ;transl. by Meyer ;Calkins,Persistent Problems of Philosophy ;Adamson,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osophy ;Fischer,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10 vols. ;parts transl. by Cordy,Mahaffy and Hough ;Windelband,Geschichte derneuern Philosophie,2 vols. ;Zeller,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Philosophie seit Leibniz ;Reinninger,Philosophie des Erkennens ;Merz,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3 vols.
Special works: Kronenberg,Geschichte des ldealismus,3 vols. ;Lasswitz,Geschichte der Atomistik,2 vols. ;Mabilleau,Histoire d’atomisme ;Baumann,Die lLehren von Raum,Zeit und Mathematik,2 vols. ;Schaller,Geschichte der Naturphilosophie ;Konig,Entwicklung des Erkenntnisproblem in der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 in der neuern Zeit,5 vols. ;Grimm,Geschichte des Erkenntnisproblems ;Vorlander,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schen Moral,Rechts und Staatslehre ;Jodl,Geschichte der Ethik,2 vols. ;Dunning,Political Theories from Luther to Montesquieu ;Troeltsch,Soziallehren der christlichen Kirchen ;Pfleiderer,Philosophy of Religion,transl. by Stewart and Menzies,4vols. ;Punjer,History of Chritian Philosophy of Religion,2 vols. ;transl. by Hastie ;Lecky,History of the Rise and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of Rationalism in Europe ;Histories of Civilization by Buckle,Draper,Dean,Crozier. See also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the Britannica,and other encyclopedias. Selections from works of philosophers by Rand.
近世哲学有理性论(Rationalism)与经验论(Empiricism)之别;理性论以理性(ratio)为知识的根源和法则;经验论以经验(experience)为知识的根源和法则。为免除误会起见,下列三点必须注意:(一)所谓理性论,是以理性为知识之标准,而不以启示或教义为标准。由此意义言之,近世哲学俱可说是理性论的;实则我们能区分近世哲学的,就是依据此种特征。本来,不于理智中求真理之原,而于感情、信仰或直觉中求之者,亦属有之,然此感情或信仰之哲学,亦勉力构成学说,以证实其求真理之方法,与其信仰之对象合于理性。(二)理性论以真知识由普遍必然的判断构成,思想之目标是许多真理之系统,在此系统中各种言论彼此有逻辑的关系。这是知识之数学的概念,几乎为一切新思想家所共同承认的理想;不论他们相信这种理想能否实现,但他们认定只有这种真正的知识与数学的准绳相适合。(三)这里发生知识之起源问题,近世哲学中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各不相同了。(甲)以真知识不能来自感官知觉(sense-perception)与经验,必须来自思想与理性。真理原为理性所固有,所谓与生俱有或先天的真理者是也。凡来自本心的真理,即是确实的真理。这种见解,虽有人称之为直觉论(Intrutionalism)或先天论(Apriorism);但也有人称为理性论。(乙)以真理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知识来自感官知觉或经验,所以一切所谓必然的知识,不是绝对的确实的,乃是或然的。这种见解叫作经验论(Expericism)或感觉论(Sensationalism)。
经验论者可以承认第一种及第二种意义的理性论;他们可以承认唯有那种真正的知识给人以绝对的确实,但同时否认除了在数学中以外,有得到真知识之可能。如果经验论之意义是在:我们的经验世界是哲学之对象,哲学须解释经验世界,则近世一切哲学都是经验论的。如果经验论之意义是在:我们离了经验不能有知识,纯粹的思想或离感官知觉而绝对独立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则近世哲学,也有一大部分是经验论的。
我们要记着,经验论与理性论的分别,全在他们解答知识起源之问题。他们的答案常常又索到知识之确实性的问题。在近世的初期,这两派都不以感觉的知识为绝对的确实。理性论派只认定理性的先天的真理——判然明了的真理——为绝对的确实的;经验论派通常不承认有先天的真理,并且以判然明了的真理也不一定是确实的。理性论派有笛卡尔(Descartes)、斯宾罗撒(Spinoza)、麦尔伯兰基(Malebranche)、莱布尼兹(Leibniz)、武尔夫(Wolff);经验论派有培根(Francis Bacon)、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柏克勒(Berkeley)、休谟(Hume)。经验论派是虚名论(或译作名目论)的遗传;理性论派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经院哲学的余绪。然而必须记着:这些哲学家的学说并不是常常一致的;这种粗糟的分类,是依据他们对于知识起源问题之大概的态度,并不是精细的分类。
除了上述的各种思潮之外,尚有附带而生的怀疑论与神秘论(Skepti cism and Mysticism)。这两派,本来早已发见于中古哲学中;这都是由理性论或经验论之范围中发展出来的。休谟的怀疑论可以认为洛克的经验论之结果,贝尔(Piere Bayle)的怀疑论,可以认为笛卡尔的理性论的理想之应用。神秘论是由这两派中滋生出来的;中古的虚名论中许多是神秘论派,近世的神秘论多建设于理性论的基础之上。这些思潮之外,还有绍述旧经院哲学的正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