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会情感,比天性更接近人性

绝大多数人都有和他人建立联系的欲望。人们希望和别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完成工作来增加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社会情感。人们对于社会感的说法虽然各有不同,不过,有一个比较新的观点,认为社会情感这种现象和人类的定义密不可分。

如果说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天性,那么对社会感的追求相比于天性,一定更接近人性。追求社会感和追求优越感均以人性为基础,具有相同的核心。人在表现原始欲望的过程中,会同时体现出这两点。换言之,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人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归结起来,只是因为人们在判断人性时采取不同的角度。如果站在追求优越感的层面上,你可以说,个体可以超越集体而存在,但若站在追求社会情感的层面上去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体的存在需要集体了。

通过比较这两种判断人性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相比于追求个体优越感,人更倾向追求社会情感。因为追求社会情感,比追逐个体优越感,更富有理性和逻辑性。追求个体优越感这种心理现象虽然也十分常见,但其参照体却终究只是个人,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世界观,容易浮于表面。

所以说,从人类史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情感,更符合真理,也更具有逻辑性。回溯历史,人类由始至终都过的都是群居生活,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个体脆弱的动物只能以群体生活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对比一下人类的生活和那些独居生物(比如老虎)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简直不堪一击。很多体型与人相当的动物,因为有自然赋予的强悍身体,能够独自完成防御或攻击任务。达尔文发现那些未曾被大自然赋予众多防护能力的动物,基本都选择了群居生活。比如,同样是猿类,大猩猩因为体型健硕、攻击力强,一般会选择独居,而体型较小的猴子则以家族为单位群居而生。达尔文说,动物们之所以会选择群居生活,是因为大自然没有赋予他们足够的防御能力,他们要靠群体的力量来弥补自身不足,事实正是如此。

群居生活不仅可以弥补个人在身体方面的不足,还能创造新的生活的方式和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比如猴群休息时会派几只猴子去外围站岗,行动时会派几只猴子去前方探路。动物学家发现,群居生活的动物通常会建立一些类似于法律的规定,比如外出执行侦察任务动物,必须按照既定方式行动,若有违反,必定受罚。

在这方面,人类的历史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比如历史学家颇为重视的、在古老法典中专门针对守望者做出的规定。由此推断,所谓集体,其实是无法以个体力量保护自己的动物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动物的社会情感与个体力量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就是动物的个体力量越差,社会情感就越充足。所以,幼儿阶段最适合培养人的社会情感,因为在那个时候,个体的力量最弱。

在自然世界中,再没有哪种动物会像人这样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发育完全。孩童的生理特点,要求父母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照顾他们,以保证人类种族的延续,而这也正是培养孩子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在我们风俗民情中,有很多观点其实是因为无法为社会发展带来助益,才被贴上错误的标签。任何人的成功和成就都无法在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发生,只有顺应社会情感的推动,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才能达成。

以语言为例,一个人的世界是不需要语言的。人类就是为了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才创造了语言,这毫无疑问。语言是连接个人与集体的桥梁,是群居生活的必然结果。如果环境里只有一个人存在,他根本不会对语言产生兴趣。所以,一切以语言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都要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绝不会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换句话说,你若想发展的语言能力,就要频繁地和人接触、讲话。

有些人把沟通能力视为一种天赋才能,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人表达能力很差,他在社会情感上大抵也十分匮乏。人爱不爱说话,是否善于表达,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些父母十分溺爱孩子,殊不知太过体贴周到,也会让孩子失去表达诉求的机会。因为在他开口之前,父母就应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了。天长日久,孩子一直不需要多说什么,自然而然地也就失去了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些父母很少向孩子发问,或者从不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有些人会则在孩子表达意见时嘲笑他们,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因为那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你有了孩子,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挑毛病,即使他说错了话,也不要笑话他。否则,挫败感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说话。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表明人的能力和社会情感之间的关系。有个孩子声带和耳朵都没有问题,受伤的时候,却从不会哭出声,只会对着父母默默流泪,因为他的父母是聋哑人。在他看来,流泪已经可以告诉父母自己的痛苦,没必要嚎啕大哭。

社会情感是人类各种能力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脱离了社会情感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像失去了水源的植物。一个人如果从未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其思维能力,就算有,恐怕也比普通动物强不了多少。但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要通过要通过语言、逻辑思维和常识与人交往沟通,因为他无法抵御自身发展社会情感的需要,也渴望拥有这种情感。从逻辑上说,这也是人的最终目标。

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些人行事不合常理,但对他们来说,却是符合其自身目标的合理做法。自以为是的人尤其如此。这种情况告诉我们,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情感因素和对常识认知的影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越复杂,需要解决的难题越多,需要掌握的社会常识也就越多。为什么文明社会的人在思想上远没有原始社会的人简单?因为他们遇到的社会情况更复杂,所面临生存压力也更大。

所有人都要承认,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人类的重要性。我们发现社会情感对这两种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是每个人都想摆脱当下的社会规则,用自己的语言与人沟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难想象,社会将变得非常混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情感所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中,它无处不在,早已成了我们生活的支柱。相比于社会安全感,逻辑思维和真理带给人的安全感也许更加强烈、更加可信。可是若没有社会安全感,人们就不会如此信任逻辑思维和真理了。人们对数学计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非常高,总觉得用数字表现出来的东西更加准确和可信,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能在脑袋里进行数字演算,它给人的印象也更加直观。与之相比,人们在传播或接受真理时就没那么自信了。因为阐释和分享真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柏拉图也觉得这是一个难题,他总想用数字来阐述哲学思想,希望哲学能回到原始的科学状态,和其他的同类科学生活在一起。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对他的哲学思想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还有社会情感,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解也会容易很多。柏拉图认为,只有从社会情感中获得了安全感的人,才是真正学会了生活的人,不然,即使是哲学家,也只是徒有其名。

没有从社会情感中获得安全感的孩童(所有人小的时候都是如此),在与人合作时,会表现的非常笨拙。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比如伦理道德。可是离群索居的人,不需要伦理观,因为这些观念只有在需要顾及他人或某个集体的利益和感受时,才能发挥其价值。我们很难在需要美和艺术创作的领域证明这一观点。不过,考虑到大部分人都在时代的裹挟下前行,对健康、力量这一类的概念都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对艺术的感受自然也不会相差太多。事实上,我们很难给艺术下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甚至还有一些非常个人的、需要发挥想象的东西。但无论如何,即使是艺术和美学,也要从社会情感中汲取养分才能发展。

想要确定一个人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行动。比如他有没有只顾追求个人优越感而不顾他人感受,如果是,那么相比于那些尽可能保持低调的人,他在社会情感的发展上便确实有些不足。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就是当今社会,所有人都有超越他人的渴望,也就是说,社会情感不足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为此,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道德家和批评家都对人性持消极态度,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所谓先人后己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通常来说,道德宣扬的那些东西也带有这样的意味。

总之,一切保障人类生存的规则,比如法律、图腾与禁忌、信仰、教育,都在社会规则之下,且要适应于社会规则。即使是放在宗教体系中,一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和社会生活相适应。这一点不管是在个人的角度上看,还是在集体的角度上看,都是如此。说到底,我们所谓的公正、正直,以及人们眼中人的最有价值的性格,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的种种需求塑造了人类的心灵,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它的引导下发生的。责任感、忠诚、坦诚、崇尚真理等各种美德,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延续至今,是因为它们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由此可知,我们只能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来评价一种性格是好还是不好。和科学、政治和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一样,人的性格也要在证明了它的普遍价值后,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个人价值的标准其实是某个理想化形象的社会价值。这个形象可以用对整个社会有益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将社会感提高到了一种非常高的水平。福特·缪勒说这是一种可以用社会规则来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在之后的阐述中,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磨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技巧,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标准的人,拥有所谓健全的人格。 HtO/eX2cSUBv23EP3j6K5FjLow7DTGPovB9Yh/2yrWgXJxzjR/njYnknpzyfcb6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