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因为“适应”,所以“安全”

人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人心是衡量问题、选择路径的主导因素,所以人心绝不能,也不会是自由和盲目的。心灵只有参照了社会生活规律,才能判断、解决问题。所以,社会生活对个人影响极大,但个人却很难影响社会生活,就算有所影响,范围也将非常有限。社会生活状态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复杂性和多变性。当前的状态永远不会是它的最终状态。因为每个人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生活产生非常复杂的联系,如此一来,人心便也复杂和隐秘起来,没有人可以真正看穿另一个人心底的秘密。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社会生活规律视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绝对真理,坚信只要把由社会生活——主要是个人能力和制度限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逐一解决,就能越来越靠近绝对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社会物质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我们提出的“人类社会生活规律”和“绝对真理”的观点和他们的经济基础决定“唯心的、符合逻辑的上层建筑”的观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历史经验和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经济上的压力会让个人因为目光短浅而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反应。这个人在尝试摆脱经济压力的时候,大概率会因为之前的错误而不断犯错,将自己最终推向一个无法挽回的境地。在努力靠近社会生活规律的过程中,此类错误将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每个人确立的目标,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影响。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所以我们自小就在社会的种种束缚中,寻找着一条既能保证自身安全又能与外部坏境相适应的路。也许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在现实中做到哪一步,才算获得了真正的安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安全,不是脱离险境的安全,而是一种舒畅优越的生存环境,一种普遍意义上安全系数,就像机器在某个安全系数内才能以优良状态运转那样。对我们来说,平安长大这种层面的安全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心里还有掌控别人、超越别人的欲望。不要以为只有大人才有这种欲望,孩子也有。凌驾于所有竞争者之上,这是人从小到大,一贯的欲望。在孩童时期,优越感可以帮我们实现一早便制定的两个目标:获得安全感,证明自己有强大的适能力。所以孩子会想方设法获得优越感。目标越明确,心底不安就越重。而在人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这种情绪还会越来越强。

遇到必须马上做出反应的紧急情况,因为怕应对失当,受到责难,于是,找出种种借口逃避责任,这种行为其实反倒暴露出了人心里对优越感的渴望。以逃避的态度面对紧急情况的人,若是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可能选择迎难而上。人心里的目标虽然一致,行动却可能截然相反,因为人心的反应不是恒定不变的,这点尤其需要注意。换句话说,心灵的反应未必是最终答案,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暂时性。孩童是这样,成人也一样如此。所以,我们在对自己的心灵做出评价时,目光一定要放的长远一些。同样的事,悲观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像懦夫一样把懦弱、内向、多疑变成自己的主要性格特征,而他树立的目标,也多半虚无缥缈,换句话说,就是和现实生活毫无联系。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只能算是一种低等生物,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这两种因素的刺激下,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想创造出绝对安全或危险系数最低的环境,本能地消灭一切威胁自己生命的元素。我们需要提升适应力和安全感,心灵便是由此而生。

提升适应能力的方法有多,比如长出坚硬的角,锋利的爪子和牙齿等,可是如此一来,人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人类将无法摆脱半人半兽的原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心灵,才能弥补身体不够强壮的缺陷。因为如影随形的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人磨练出了一颗具有思考和认知能力、可以支配一切行动的心,让人学会了如何预测和抵御各种危险。欲望或意愿的倾向,便是由此而来。因为缺乏安全感,人总是想做些什么以提升适应感。对意愿的感觉和向往,让人有了行动的力量。所以,一切主动行为都以安全感匮乏为动力,为的就是获得满足和安宁。

社会对于人类的适应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心在一开始就应考虑到当前的社会状况。可以说,心灵的所有能力,都是在适应社会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然社会生活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一切规律的基本特点,那想要预测人心的发展趋势,自然该探明社会生活规律的来龙去脉。这一点毋庸置疑。

以语言的产生为例。在社会生活中,清晰准确的语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奇迹,因为有了语言,人类便和动物有了既然不同的区别。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语言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有其存在的必要。社会成员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以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那些离群索居的人,要语言有什么用呢?

语言对于人类心灵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逻辑思维基础的语言,正是形成概念和区分价值观的首要工具。概念的产生关系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概念只有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上有广泛的适用性,才能得到人们普遍的理解和接受。人们看到美丽的东西便会心生喜悦,可美、丑是如何界定的?说到底是人们通过交流在情感上对美的认识、理解、感受达成的共识,形成的一项基本审美原则。由此可知,思维和概念,与理智、智慧、逻辑、伦理、美学一样,以人类社会生活为基础,将所有渴望巩固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社会成员凝聚在了一起。 31L9+1eRkgL+yMcP8qFjeXjTYw5QabHfntIZNKVkHa9DkJZ0EjR9/nzxggMV5j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