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里的所有活动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这是人心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所以,心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整体,而是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所有行动力都有着相同的源头和目标——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所有人心里都有这一目标,而这一目标又指引了人类所有的行为。
人的心灵处于何种状态,又将如何发展,都是由目标决定的。人之所以会思考、认知、做梦,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是因为大家心里有个永存的目标在约束、引导、修正和推动着人心里的各种活动。每个人都想适应外部坏境,对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就像前面说的,人类的身体和心灵天然就有适应环境、追求安全感的需要,这是它们的基本诉求。所以,每个人都会在心里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换句话说,为了让心灵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给自己树立一个能够让生命充满活力的终极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永恒不变的,还是随时在变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心灵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相同的目标,就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如果你认真研究过人类的心灵,就会发现,那里满是追求某个特定目标的力量,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心灵的一切表现方式都有相同的目标。
在了解了世界和人性之后,若再知道一个人的目标,我们就能判断出他种种行为背后的深意,知道他之所以会那样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些人认为既然我们可以推断出石头被扔出去后的坠落路径,在知道了一个人的目标之后,自然也能预测这个人接下来的行动。可是,人类的心灵世界和自然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心灵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多变性,所以我们并不能像与预测石头路径一般,十拿九稳地预测出人心里的所有活动。不过,若是有人矢志不渝,始终抱定一个目标,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得有迹可循。他像被一种看不见的自然法则控制住一般受到某种强制力量的推动,一切心理互动都不由自主地围着这一目标旋转。毫无疑问,世界上确实有一些可以掌握人心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的制造者无一例外都是人。任何没被表象蒙住双眼的人,都要承认,世界上没有完全客观的心灵法则。换言之,认为环境决定了一切的人,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比如,一个画家表示自己要创作一幅画作,按理说,他的所有行为和态度都该指向这一目标,人们也如此预测他的行为,这理所当然。可是,谁能保证这位画家真的会创作一幅画呢?
心灵法则与自由意志密切相关。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意志并不自由,事实确实如此。有了目标的人,意志更要受到约束。宇宙、自然、社会都和人类密切相关,会对人的目标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的心灵像被某些严苛的法则束缚住了,这并不奇怪。不过,这种貌似切实存在的法则却无法约束那些坚决不承认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坚决与社会相抗衡的人,或者说,不肯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这种人会以自己的新目标为基础建立新的法则,以替代上述法则。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对于那些没有生活目标,不愿意和他人建立感情联系的人,同样不具有约束力。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说,目标出现的时间早于心灵活动。
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推断出他的目标。因为很多人都无法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从专业角度看,在深入研究人类方面,通过行为推导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不过这样做的难度其实非常大,因为同样的行为,有时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好在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收集当事人的各种行为,对比后做一个图表。首先,我们要确定当事人的态度,然后找到两种与这种态度有关的行为,再根据时间差异,将这两种行为分别展现为两点,连成曲线。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对某个人的人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由此深入了解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