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幅名为《金枝》的画,已是众所周知了吧?特纳
超凡脱俗的心被想象力的金光所笼罩,使得他画里最优美的自然风光多了一丝神秘的色彩。画中晶莹剔透、如梦似幻的内米湖
被古人称之为“狄安娜之镜”。在阿尔巴诺丘陵苍翠的丛林间,那汪幽静的湖水,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让人永生铭记。画面中虽然有两座意大利风格的村庄和一座宫殿沉眠于湖边——宫殿里巍峨的阶梯式花园一直延伸到此,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还是那样静谧。静谧得甚至有些荒凉。啊,在那宁静的湖边和萧瑟的丛林里,难道狄安娜的身影还是徘徊不去吗?
这片丛林的景色十分美丽,可是在古代这里却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在湖水北边的悬崖峭壁(现代的内米村就在这座山上)下,曾经有一片丛林和一座狄安娜·娜莫伦西斯——丛林之神狄安娜——的宫殿。有时,人们会称这片湖泊为阿利奇亚湖,称这片丛林为阿利奇亚森林。距离这里大概三英里远有一个叫做阿利奇亚的小镇(现在的拉·利奇亚镇)。那片湖泊躺在阿尔巴山脚下一片小火山口般的洼地里,在它和那个小镇之间,是一片险峻的山坡。在内米的丛林中,有个恐怖的人影不分白天黑夜地围着一棵大树徘徊,不曾有片刻离去。他是祭司,也是屠夫。他拿着一把出鞘的宝剑警醒地四下张望着,就像戒备着随时偷袭的敌人一般。总有一天,他寻找的那个人会杀死他成为新的祭司。按照当地的规矩:候补祭司只有杀死现任祭司才能成为新任祭司,然后又会有另一个更加强大或者更加狡猾的人杀掉这位新祭司。
祭司的位子虽然极不安稳,却有王者的名号。可是,有哪个王会像他那样总是忐忑不安、噩梦缠身呢?每一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晴天还是雨天,他都必须一个人不停地警惕着、巡视着,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放松和休息,不能让体力和功夫有一丝一毫退步和滑坡,否则,他就会陷入险境,甚至丢掉性命。有时候,早生华发就等同于死亡判决书上的印章!来圣殿祈祷的那些儒雅而虔诚的信徒不喜欢看到一个老迈的形象,因为它就像遮住蓝天和骄阳的乌云一般,会损伤美丽的景色。衰老这种不吉利的形象,和意大利湛蓝的天空、苍翠的丛林、波光潋滟的湖水出现在一起,是多么地不协调啊!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清冷的秋夜,一个迟来的旅人看到树叶潇潇落下,西风呼啸而过,像是为行将就木的老人演奏的一曲悲歌。画面的基调是阴暗悲伤的。远景是预示着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厚重乌云,乌云下方笼罩着漆黑的、齿轮状的丛林,寒风在树枝间呜咽,落叶在脚下悲鸣,冰冷的湖水拍打着湖岸;近景是朦胧的月亮透过云层和稠密的树枝窥视一个鬼魂般的人影,那人肩上扛着一把寒光闪闪的铁器,正在明暗不定的树林中逡巡。
我们无法在古代的希腊罗马找到答案,来解释这种诡异的祭司传承方式,因为那里没有相似的制度。于是,我们只好另外找一条路。这种一直流传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风俗,带有明显的未开化时期的特点,和当今文明的意大利社会显然相去甚远,突兀得就像是一座远古的高峰矗立在一片修剪整齐的草坪上。近来对人类早期历史的研究表明,从古到今,人类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人类最初的朴素人生哲学,虽然在表面上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但本质上相差不大。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一种与内米祭司传承制度类似的野蛮风俗;如果我们能知道这种风俗因何而起;如果我们能证明这种起因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少见,且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各种大同小异的风俗;如果我们能证明这些起因和由此引发的各种习俗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并未消亡,那我们无疑就找到了内米祭司传承制度的起因。因为缺少直接证据,我们对祭司一职起源的推断,可能永远都只是推断。但当我找到了足够的间接证据并指出它们达成了怎样的条件,这个论断的可信性总会增加吧!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达成这些条件,给内米祭司传承制度一个合理的解释。
首先,我要讲一些真实的事和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传说。传说内米人对狄安娜的崇拜起源于奥列斯特
。在杀了托里克半岛(克里米亚)的国王图亚兹之后,奥列斯特带着一捆藏有托里克狄安娜神像的柴禾,和姐姐一起逃到了意大利。他死之后,尸身被人从阿利奇亚抬到罗马安葬,埋骨的地方就在卡彼托
山上的萨图恩
神庙前——康科德
神庙旁边。喜欢古典文学的人想必对托里克半岛上狄安娜女神血腥的祭祀仪式十分熟悉。据说所有异乡人上岸后,都会被带到她的祭坛前作为祭品杀掉。不过,这个仪式到了意大利,血腥程度有所降低。在内米的圣殿外有一棵树十分特别——只有逃亡的奴隶可以砍下它的枝条。如果真有哪个奴隶能做到,他就获得了和祭司决斗的资格。如果他杀死祭司,就会成为新任祭司,并被人尊称为“丛林之王”。古代的民众称这棵改变命运的树的树枝为“金枝”。埃涅阿斯
在去凶险的阴间探访之前,曾经在西比尔
的指引下折下过它的枝条。传说,逃亡的奴隶代表逃亡的奥列斯特,和祭司决斗则是对托里克狄安娜以活人为祭的那段往事的追忆。这种通过决斗来传承王位的规矩直到帝国时代都未曾消失。卡利古拉
行事怪诞,曾经派一个身强体健的流氓杀掉了内米祭司,只因为他觉得这位祭司任职的时间太久了。有个希腊的旅行者曾经在安东尼时代去意大利游历,观察到那时祭司一职仍然是颁发给决斗获胜者的奖励。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内米看到某些关于狄安娜崇拜的重要遗址。出现在遗址上的还愿供品证明,她在信徒眼中不但是一个女猎人,更是一个可以降福赐子、让孕妇顺利分娩的女神。另外,在对她进行祭祀时,最重要的环节似乎是点燃火把。她的祭祀每年举行,日期是8月13日,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到了那天,熊熊的火把将圣林照得灯火通明,湖水倒映着红艳艳的火光。所有的意大利家庭在这一天都要在炉火边举行神圣的祭祀。安放在女神圣殿中的那些青铜小像,右手也都高举着火把。那些戴着花环的女信徒举着燃烧的火把走进神殿许愿,她们坚信她能听到自己的心愿。没有人知道,是谁在内米的神龛中为克劳狄皇帝和他的家人点上了长明灯,保佑他们平安顺遂。但丛林里那些祈求神灵护佑其家宅平安的陶灯,应该是底层平民自己点上的。如果真是这样,这种风俗和罗马天主教教堂点燃圣烛的传统不是很相像吗?正是因为内米狄安娜圣殿里的烛火长明不熄,所以她还有一个称号叫做维斯塔
。在庙宇的东北角有一个建在三层台阶上的巨大的圆形地基,上面可以看到镶嵌开凿过的痕迹。这应该是狄安娜作为维斯塔神的神殿,和古罗马城宏伟广场上的女灶神庙十分相像。通过残留在地基上的陶制侍女头像,我们可以知道,圣火的守护者是护佑女神的圣女。不管是在远古时期还是在近代,拉丁姆地区的人都普遍崇拜圣女诚心守护的长明灯。另外,在每年一次的祭典中,人们不再狩猎,而是将花环戴在猎狗的头上,年轻男女则沐浴洁身以表达自己对女神的崇敬之情。在盛大节日庆典上,人们会把新酿的美酒、用树叶包裹的热面饼和挂在枝条上成串的苹果端到宴席上,主菜则是一整只小羊羔。
狄安娜并不是米内丛林中唯一的主宰者,在她的神殿里还供奉着两个低阶神灵。一个是伊吉利娅
——泉水女神。从玄武岩中奔涌而出的泉水形成一条美丽的瀑布冲向拉莫尔湖。拉莫尔这个名字来源于现代内米村中的水磨坊。奥维德
曾经描绘过那条河从鹅卵石上流淌而过的潺潺声,又说自己经常喝那条小溪里的水,孕妇们相信伊吉利娅和狄安娜一样有降福赐子、让女人顺利分娩的能力,所以经常去向她祈愿。传说这位女神曾经是明君纽玛
的妻子或者情人。他们在圣林深处幽会,彼此间心灵相通,那位国王由此灵感迸发,写出了古罗马法典。普鲁塔克
将这个传说和其他人神相恋的传说进行了比较,比如库柏勒
和年轻英俊的阿蒂斯
的爱情,比如月神和俊美的恩底弥翁
的爱情。还有一些资料认为,情人们幽会的地方是罗马卡迪那城门外的树林而非内米丛林,在那里有一个漆黑的山洞,从里面流出的便是另一个伊吉利娅圣泉。古罗马女灶神的侍女们为了清洗女灶神庙,每天都要用头顶着陶罐从这眼泉水中打水。泉眼处的石头在朱文诺
时代都是天然镶嵌在大理石里的,一群穷困潦倒的犹太人因为玷污了那处圣地,被罚像吉普赛人一样跪在圣林里。我们可以暂时认为流入内米湖的泉水就是真正的伊吉利娅圣泉,第一批从阿尔巴山搬到台伯河西岸的迁徙者将清泉女神带过来,并安置在城外丛林里。通过残存在圣殿里的浴室和众多支离破碎的陶制人像,可以知道伊吉利娅圣泉水曾经被当成祛除病痛的圣水。求医者可能是以人像为替身祭品向女神祈愿或者还愿,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感激之情。直到今天,这种习俗在欧洲的很多地方还能看到。泉水治病救人的效果似乎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威尔比厄斯是内米的另一位低阶神灵。传说他和正直纯洁的希腊英雄希波吕托斯是一个人。在和半马人喀戎学会狩猎后,他开始每天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
一起在丛林中打猎。他认为能陪伴女神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于是拒绝了所有人的追求,后来的种种悲剧都由此而起。阿佛洛狄忒
被他的嘲讽激怒,怂恿其继母菲德拉
对他展开追求。对于继母的无理要求,希波吕托斯自然不肯答应。菲德拉受不了他的鄙视和讥讽,居然污蔑他强暴自己。忒修斯,即希波吕托斯的父亲、菲德拉的丈夫,居然是非不分,相信了妻子的谗言,找到父亲波塞冬,让他为自己报这场子虚乌有的大仇。于是,当希波吕托斯驾车从萨罗尼克湾上空经过时,海神便让一头凶猛的公牛冲出大海。拉车的马匹忽然受惊,将希波吕托斯甩到车下,拖拽而死。狄安娜喜欢希波吕托斯,所以将他背到药神阿斯科拉比厄斯那里,并说服药神救活了这个俊美的年轻猎手。一个注定要死的凡人居然能逃出生天,这让朱庇特
十分恼怒,将多管闲事的药神推下了地府。为了让心仪之人躲过天神的怒火,狄安娜将希波吕托斯藏在一团厚厚的云层中,又通过增加年龄的办法改变了他的外貌,然后把他背到了遥远的米内丛林,交给泉水女神伊吉利娅照顾。从此以后,希波吕托斯便改名为威尔比厄斯,在意大利的这片丛林中隐居,再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后来,他成了这里的国王,这片丛林就成了他献给狄安娜的圣地。他的儿子小威尔比厄斯并没有因为父亲的悲惨遭遇而心生畏惧,他驾着几匹烈马,和拉丁人一起攻打埃涅阿斯和特洛伊。据我们所知,除了内米,还有其他很多地方把威尔比厄斯视为神灵供奉,比如坎帕尼亚
,那里有专门供奉他的祭司。因为他曾经被马杀死过,所以阿利奇亚的森林和神殿严禁马匹进入。随意碰触他的神像也要受到处罚。有人认为他就是太阳神。不过塞尔维乌斯认为:“他其实是陪在狄安娜身边的一个和她关系十分亲密的神灵。就像阿蒂斯陪着众神之母、厄里克托尼俄斯陪着密涅瓦
、阿多尼斯陪着维纳斯
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探明这种关系的真正属性。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就是透过这个神话人物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格外坚韧的生命力。在古罗马的历史上,有个叫希波吕托斯的信徒在狄安娜的祭日——也就是8月13日——那天被马拖死了。我们由此断定这个人和那位希腊英雄其实是一个人,他作为异教徒死了两次,然后以基督徒的身份获得了新生。这是多么的幸运啊!
这些关于内米敬拜狄安娜的故事,我们无需认真验证就能看出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用来解释那些崇拜仪式起因的种种传说。而这种解释所使用的手段,也仅仅是在这些崇拜仪式和某些国外的仪式之间找出或者想象出某些相似点。于是,对于仪式的种种特点便有了很多不同的解读:这里说崇拜狄安娜的发起者是奥列斯特,那里说不是奥列斯特而是希波吕托斯。这些内米神话的差异非常明显,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作用,就是为找出这类崇拜的属性提供一个可以比较的标尺。另外,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还可以知道这种崇拜真正的起源已经消失在远古的迷雾中,这不正从侧面证明了这种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吗?因其历史久远,相比于官方的历史传说,内米那些民间传说或许可信度更高一些。老加图
曾经信誓旦旦地说,那片圣林是古罗马塔兹库兰的执政官伊吉列斯·贝别斯或者伊吉列斯·莱文埃兹,代表塔兹库兰、阿利奇亚、拉努维乌姆·劳伦图姆、柯拉、蒂布尔、波米迪亚和阿迪亚等地的人民献给狄安娜的。通过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圣殿起源于公元前495年左右,因为古罗马人大概是在这一年劫掠了波米迪亚,并使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可是我们怎么能相信阿利奇亚那种野蛮的祭司传承制度,是由文明程度已经非常高的社会,比如古罗马的各个城市,联合起来特意设立的呢?这种制度肯定起源于史前时期,当时意大利所处的历史阶段比我们已知的要野蛮得多。还有一个故事认为圣殿的创建者是曼涅斯·伊吉列斯。相比于增加上述传说的可信性,它反向的作用反倒更强一些。“在阿利奇亚,曼涅斯无处不在。”由这个谚语引出的一个观点是曼涅斯建造了圣殿。对于这个观点,有人解释说,曼涅斯·伊吉列斯曾经诊治过某个声名显赫且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的祖先。但另一些人则驳斥道:难道阿利奇亚曾经出现过很多畸形的丑八怪?他们认为曼涅斯这个词是从mania演化来的。而mania是妖魔鬼怪的意思,是用来吓唬小孩的。古罗马的一个讽刺诗人曾经用曼涅斯来称呼那些躺在阿利奇亚的山坡上、静候香客施舍的乞丐。因为这些不同的说法,因为阿利奇亚的曼涅斯·伊吉列斯和塔兹库兰的伊吉列斯的不同之处,也因为这两个名字听起来很像是神话中的伊吉利娅,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联想。可是,我们又不能对加图的记录置之不理,将它视为一个胡编乱造的虚假传说,毕竟加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他又把那个传说记录得十分详尽。于是,我们反倒从这个传说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古罗马的城邦联盟曾经修葺,甚至重建过圣殿。总之,它证明了一件事,就是这个国家的很多最古老的城市,甚至是整个拉丁联邦,在远古时期都曾将这片树林视为圣地加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