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当时,各国之间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外交活动非常频繁。
洛阳有一个人叫苏秦,他向秦王进献策略以兼并天下,却不被秦王采纳。于是,苏秦离开秦国,转而游说六国合纵
抗秦。
苏秦先到了燕国,游说燕文公道:“因为赵国像屏风一样挡在燕国南面,所以燕国才没有受到秦国的侵略。现在如果攻打燕国,秦国军队需要长途跋涉几千里,而赵国军队只要行走不到一百里。您现在不担心近在眼前的赵国,反倒顾虑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是很不明智的想法。我希望您能与赵国结为友邦,这样燕国才能高枕无忧。”燕文公觉得有理,给他提供车马,让他去游说赵国。
苏秦见到赵肃侯说道:“当前的形势,崤山
以东最强的国家就数赵国,是秦国的眼中钉。秦国一直想攻打赵国,又因担心后防空虚,遭受韩、魏两国的算计,所以迟迟不敢行动。而韩、魏两国就没那么幸运,两国没有崇山峻岭作为屏障,秦国想要攻打非常方便。只要被秦国占领一部分领土,两国的国都就将遭受威胁。如果韩国、魏国抵挡不了秦国,就只能臣服于秦国;那时候,赵国就要面对毫无顾虑的秦国。
“再来看这整个天下,各国的土地面积总和五倍于秦国,兵力恐怕更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抗秦,那么秦国肯定会被灭亡。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在乎被秦国欺凌,而是想着怎么讨好秦国,以便将来秦国一统天下,可以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们不但自己割让土地讨好秦国,还夸大秦国的威势恐吓其他各国。
“大王您在做决定之前可要仔细地想一想!为了您自身考虑,我认为,您应该和韩、魏、齐、楚、燕各国结为同盟,共同抵抗秦国。首先,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相交换人质,结成同盟;其次,共同宣誓,在抵抗秦国时互相援助,齐心协力,如有不遵守的,则其他五国合力讨伐。如此一来,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侵越崤山以东各国了。”
苏秦的话与赵肃侯的心意不谋而合,他高兴地将苏秦奉为上宾,并赏赐给他丰厚的礼品,让他继续联合其他国家。
这个时候,魏国正被秦国攻打,四万多的魏军被大将犀首击败,魏将龙贾也被活捉。犀首攻下雕阴后,继续带兵向东方攻进。苏秦担心秦兵进入赵国会破灭联合各国的计划,决定派人前往秦国去实施离间计。他思前想后,也不知道派谁去好,突然想起张仪来,觉得他挺合适,于是用激将法刺激张仪前往。
魏国人张仪,与苏秦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如何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苏秦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张仪,但是张仪游说各国一直不被人认同,胸有抱负,却无法施展。苏秦把流落在楚国的张仪召来赵国,并且故意羞辱他。张仪愤慨难当,认为当世只有最强的秦国能挫败赵国,于是决定去游说秦国。
苏秦害怕张仪不能顺利见到秦王,于是派人在暗中偷偷地帮助张仪。秦王见到张仪后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对他以礼相待。暗中帮助张仪的人眼见张仪已取得秦王信任,准备回去向苏秦复命,临走时告诉张仪真相:“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计划好的。他认为以您的才能,秦王肯定会听取您的意见。为了避免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各国联合抗秦的计划,所以用激将法刺激您来秦国,并派我暗中帮助您。”张仪感慨道:“唉!很明显,我不如苏秦先生。我任人摆布自己却并无感觉。请您代我谢谢他,并转告他,只要他在赵国一天,赵国就不用担心秦国的威胁。”
赵国的问题解决后,苏秦又启程去往韩国,面见韩宣惠王,劝说道:“韩国有九百多里土地,有几十万的士兵,又盛产强弓、劲弩、利剑。韩国士兵脚踏大型弩箭,可连续发射百发而不力竭。这样勇猛无比的士兵,只要盔甲坚固,弓弩强劲,宝剑锋利,以一敌百也不在话下。要是秦国来进攻,您未开战就投降,秦国一定会向我们索要宜阳、成皋两座城池。即便您给了他,他暂时满足于此,也难保明年不会继续要您割让别的地方。等到了您没有地可以再给的时候,不但为了讨好而割出去的土地白费了,而且依然还是要与秦国开战。总之,大王的土地只有那么多,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止境。以我们有限的土地,去满足秦国无限的贪欲,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拥有强大的军队却不反抗,不打一仗就白白将土地相让,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吗?俗语说的好:‘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宁愿居小者之首,也不为大者之后。大王您这样贤明的人,如果拥有韩国这么强大的军队,却不在各小国中充当领路之人,反而追随秦国落个牛后的名声,恐怕连我都为您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告,也决定加入联合的队伍。
苏秦又对魏王说:“大王的领地,虽然表面上看只有一千里,疆域并不辽阔,但实际上魏国村镇房屋建造的非常密集,就连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没有了。百姓、车马之多,好似千军万马,日夜络绎不绝。我私下里估算,魏国与楚国相比,也相差无几。我还听说您拥有规模庞大的军队,有二十万的武士、二十万的苍头军、二十万的敢死队,还有十万仆从、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然而,拥有这么雄厚的力量,你却想听从那些浅薄的臣子们的意见,准备放弃抵抗,屈服于秦国。我们赵王听说了都替您可惜,所以派我向您建议,各国订立盟约,共同抵抗秦国。希望大王您能仔细分析现在的时势,早作决断。”就这样,魏王也被苏秦说服,加入到抗秦的联盟中。
燕、赵、韩、魏都被成功联合,苏秦接着又去游说齐国了。他对齐王说:“齐国的土地一眼看过去有两千多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有士兵几十万,以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粮食。装备精良的三军,再加上郊外二十县的五都之兵,进攻起来好比离弦的利箭,打起仗来就像震怒的雷霆,解散离去也似风雨扫过。即使爆发战争,有了他们,也不用万里迢迢的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去征兵。
“临淄城富有殷实,城内住有七万户居民,保守估计,每户最少也有三个男子。路上车马川流不息,人群更是熙熙攘攘,众人挥一把汗,都好像下了一场雨。这些百姓们每天以斗鸡、赛狗、下棋、踢球为乐,然而真要打起仗来,拿起武器就能变成勇猛的士兵。真到那时候,都不用到边远县乡去征兵了,仅临淄城的人就够二十一万。
“韩国、魏国因为与秦国接壤,一旦发生战争,用不了十天,就将面临生死存亡,所以非常害怕秦国。这两个国家与秦国开战,即便侥幸胜了秦国,自己也会损伤过半,难以坚守边境;如果败给了秦国,那么马上就会国破家亡。正因为处在这样的境地,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作战十分慎重,往往只能忍气吞声。而秦国若要攻打齐国,情况就不一样了。秦国先要穿过韩国、魏国的领地,再经过卫国阳晋这一条路,跨过亢父的天然险阻,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这一路上,道路崎岖狭窄,骑兵和车辆都难以并行,刚好是易守难攻。而且秦国即使想率兵攻入,还要顾虑背后的韩、魏两国会不会趁机占便宜。所以别看秦国表面声势浩大,其实只是纸老虎,虚张声势罢了,并不敢贸然进攻齐国。
“由此可见,齐国根本没必要害怕秦国的威胁。只是你们看不到齐国的这些优势,却被秦国的声势吓到,一味地向秦国俯首称臣。这一点上,齐国的众位大臣都判断失误。现在如果您肯接受我的建议,那么齐国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而再不用低声下气地讨好秦国。因此我希望大王您仔细地考虑一下利弊,接受我的建议!”
齐王最终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联合抗秦的盟军中又多了一个国家。
最后,苏秦又来到了楚国,劝楚威王道:“楚国,是毋庸置疑的强国,有六千多里的土地,数百万装备齐全的军队,上千辆战车,上万匹战马,以及十年都吃不完的存粮。秦国把楚国看成心腹大患,正是因为楚国是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秦、楚二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此消彼长,不能两立。现在我为大王考虑,不如和其他各国联合起来孤立秦国。只要大王您愿意抗秦,我可以说服崤山以东各国,不仅每年向您进贡,还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一切都听您的指挥。显而易见,合纵抗秦,则各国都奉上财物归附于楚国;连横亲秦,则楚国要割让自己的土地去讨好秦国。两种后果天壤之别的计策,大王您会选择哪一种呢?”楚王思虑过后,也决定联合抗秦。
于是,在苏秦的奔走游说下,六国终于结成了联盟。苏秦兼任六国的国相,成为六国联盟的纵约长。他北上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成群,气势能与君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