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对历史书尤其感兴趣,生平最爱读史书《春秋左氏传》。司马光未满20岁便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宋英宗在位时,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编撰《资治通鉴》。完成前八卷后,他将稿件呈给英宗看,英宗看后赞不绝口。为支持他完成这部史书,英宗特意为他设立了书局,向他提供一切必要的人力、物力帮助。英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神宗即位,继续支持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在国内实施变法。当时,北宋内忧外患不断,王安石认为只有借助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使国家富强,司马光却认为改革太激进,只会过犹不及,因此强烈反对,惹怒了倾向于改革的神宗。司马光明白自己在朝中难有立足之地,于是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为官。去洛阳走马上任时,他将协助自己编纂史书的书局也搬去了洛阳。此后的15年,他一直待在洛阳,远离政治争斗,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资治通鉴》的编纂上。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期间,书局虽有很多人从旁协助他,但这些人只是帮他做校对,具体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人负责,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在洛阳的15年,他更是为这部书殚精竭虑。这段时期,他的经济条件很差,妻子去世时,连办葬礼的钱都没有,他只能卖掉仅有的一点农田换了些钱。长年累月的艰苦工作和生活毁掉了他的身体,到了后来,他已是“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司马光呕心沥血完成的这部《资治通鉴》,共计300多万字,294卷。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以时间为顺序编写,从战国初期一直写到五代末期,跨越16个朝代、1300多年,其中每个朝代占据的篇幅有明显区别,唐朝占据的篇幅最多,达81卷。
书中除了叙述史实外,还加入了大量评论,司马光希望借此达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目的。实际上,“资治通鉴”这个书名已经彰显了这一创作目的。司马光一开始为这部史书取名为《通志》,后来宋神宗认为这部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特意为其更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朝君主必读的一部书,在民间也流传很广,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曾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它是能唯一能与司马迁的《史记》比肩的历史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