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个人叫张释之
,连续做了十年官还是一个骑郎。张释之对升迁已经不再抱有希望,准备辞官返回故乡。袁盎知道张释之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向汉文帝举荐他。于是,汉文帝把张释之提拔为谒者仆射
。
有一天,汉文帝视察禁苑中养虎的虎圈,带上张释之同行。汉文帝询问禁苑的主管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主管东张西望,一连十几次全都答不上来。有一个小吏站立在旁边,看见主管仓皇失措的样子,就回答了汉文帝的问题帮他解围。汉文帝看见小吏回答的很流利,就又非常仔细的询问他关于禁苑中禽兽登记的情况,借此考察他的才能,结果小吏对汉文帝的问题全部对答如流。汉文帝听了之后,认为当官就应该像小吏这样,禁苑主管不值得信赖。于是,汉文帝下诏将小吏提拔为管理禁苑的主管,让张释之去执行。
张释之站了好一会,才走到汉文帝面前说:“绛侯周勃,在陛下您看来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文帝回答说,周勃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张释之又问汉文帝如何看待东阳侯张相如,汉文帝回答也是长者。张释之说:“周勃、张相如被称为长者,像他们这样的人,都有谈事答不上来的时候,哪里会去效仿这个小吏的巧言善辩呢?秦王朝之所以走上土崩瓦解的道路,就是因为喜欢重用那些巧舌如簧的人。这些人的言论往往没有实际内涵,皇帝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从而使得皇帝无法了解朝政的过失,国家只能走上灭亡。现在陛下您破格提拔这个小吏,就只是因为他能说会道,只怕天下人得知此事后,都会有样学样,忽视真才实学,只练习口辩之术,以求得到提升的机会。到时候下层的官员如法炮制,这样的不良风气就会充斥整个朝廷。所以陛下您作为君主,每句话、每个行动都必须小心谨慎啊!”文帝觉得张释之说的有理,于是没再提拔那个小吏。返回皇宫时,汉文帝让张释之与他乘坐同一辆车,一路上向张释之询问秦朝政治的弊端,张释之都有问有答。回到宫中之后,汉文帝就下诏将张释之提拔为公车令
。
张释之任公车令时,太子和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以示恭敬,径直驾车去了大殿门口。虽然是皇帝的孩子,张释之也并没有放任他们。他追到大殿门口,阻止太子和梁王二人进殿,并弹劾说:“过公门而不下车,是为大不敬”。这件事传到了薄太后的耳中,汉文帝承认自己教子不严,脱掉皇冠向太后赔礼,请求太后的原谅。薄太后这才派人传诏,赦免了太子和梁王的不敬之罪。经过此事,张释之的胆识被汉武帝发现并且赏识,又提拔他为中大夫
。不久之后,又任命张释之为中郎将
。
后来,群臣跟随汉文帝巡视霸陵,汉文帝说:“哎呀!我用北山岩石做陵墓的外壳,用切碎的麻絮把间隙填满,又用漆将它们黏合在一起,如此坚固,谁还能打得开呢?”群臣连连点头称是,只有张释之又发表不同意见,说:“假若里面有勾起人贪欲的奇珍异宝,就算把整个南山用熔化的金属封起来,也会有人想方设法地打开;假若里面没什么东西引起人的贪欲,哪怕连一个石墩都没有,谁又会去打开它呢?”汉文帝又称赞张释之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
这一年,张释之担任廷尉
。汉文帝出巡至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汉文帝的乘马。于是,汉文帝令骑士去追捕那人,并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以此人违反了“皇帝出行,闲杂人等退避”的规定,判处罪犯罚金四两。汉文帝认为判决过轻,生气地说:“这个人惊坏了我的马,若不是这匹马脾性温和,换了其他马,肯定会弄坏我的乘舆使我受伤,廷尉怎么只判他罚钱了事呢?”张释之解释说:“朝廷制定了法律,天下人都应该遵守。这件案子判处罚金四两,就是依照现在的法律判决的;若是随意加重判决,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众了。如果陛下在马受惊之后杀了他,也就罢了。既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就得维护在天下百姓心目中公正严明的形象,如果有所倾斜,那么就失去了用法轻重的标准,百姓如何能够适应?还请陛下三思!”汉文帝思考之后,终于还是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惊马案件处理后不久,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人胆大妄为,偷取了高祖庙中神位前的玉环。汉文帝对祖庙被盗之事非常恼怒,下令全国严查,很快盗贼就被抓到了。汉文帝下令把盗贼交给廷尉严加处置。张释之按照法律中“偷窃宗庙珍宝、服饰、器物”的条例,判处盗贼斩首示众。汉文帝又勃然大怒:“此人竟然偷取先帝的器物,简直大逆不道。我是想诛灭他的全族,才把他交给廷尉审判;而你却违背我恭承宗庙的思想,依律判他斩首之罪。你太让我失望了!”张释之见皇帝如此震怒,摘下官帽磕头谢罪说:“按照法律这样判处足够了。就算同样是死罪,犯罪的情节还分轻和重。如果今天这个人被灭族,只是因为偷盗宗庙的器物,那万一将来有人窃取了长陵的一捧土,陛下您又将如何处罚呢?”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劝谏后没有立即表态,他把此事向太后说明,最终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