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篇
军形篇

善战者,先求不败后求胜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1),以待敌之可胜(2)。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3),不能使敌之可胜(4)。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5)。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6)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7)。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1)先为不可胜:先让自己不被敌人战胜。

(2)以待敌之可胜: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

(3)能为不可胜:能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

(4)不能使敌之可胜:不一定能使敌人别我方战胜。

(5)不可为:不可以强求。

(6)则:意为“是因为”。

(7)藏于九地之下:九指最大之数。此句意为藏在胜不可测的地下而使敌人无从窥视。

译文

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让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再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接下来敌人能否被战胜,就看敌人的表现了。也就是说,善于作战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会被敌人战胜,但是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当无法战胜敌人时,就先防守,等待机会;如果敌人有可乘之机,我方能够取胜,就采取主动进攻。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防守的将领,会隐藏自己军队的情况,我方情报如同被埋在深不可知的地下;善于进攻的将领,他的部队出击如同神兵从天而降,使敌人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全胜。

案例

刘邦攻峣关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了峣关(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城南)。峣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战,能不能入关,在此一举。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 派来驻守峣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分布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军。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的多,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峣关。刘邦的谋士 张良认为不妥。他说:“秦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敌军据守峣关的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郦食其 带上黄金宝物,去跟峣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侩屠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峣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敌人不明虚实。敌人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带上厚礼去与秦守将说和。郦食其对峣关守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快把他说服。守将答应与刘邦联合,攻入咸阳。刘邦十分高兴,打算等待时机,联合峣关的秦军进攻咸阳。张良这时候却改变了作战计策,他对刘邦说:“秦军将领虽然投降了我们,但我们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也会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战中他的士兵反悔,我们就会反被敌军攻击。敌军现在已与我们谈和,必定放松了戒备。我们不如趁机攻打他们,一定可以取胜。”刘邦赞同张良的计策,率军攻入峣关。

此前,刘邦安排了疑兵在山头造势,让秦军误认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如今刘邦突然率军攻来,秦军大惊而不知所措。秦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蓝田。刘邦率兵追击,一路严令士兵不得干扰百姓,以收拢民心。结果,刘邦的军队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顺利引兵绕过峣关,打败蓝田的秦军,最终攻入了咸阳。秦军大势已去,秦三世子婴投降。

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峣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刘邦一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分析形势作了分析,认为己方胜利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郦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敌人),使自己一方先利于不败之地。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一战略,正应对了孙子所说的“善于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等到敌人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敌人已经谈和,怎么会料到对方发动攻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敌人猝不及防。张良这一战的总谋略,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因此刘邦得以大获全胜。

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1),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2)举秋毫(3)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4)。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5)。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6)。

注释

(1)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不过,不超出。预见胜利但未超出常人的见识。

(2)故:也就是说。

(3)秋毫:兽类在秋天长出的幼毛,比喻极其轻微的东西。

(4)胜于易胜者也:易胜者,容易获胜的情况。此句意为在容易获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5)忒:差错,失误;不忒,不出差错。

(6)不失敌之败也:失,失去。此句意为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

译文

将领可以预见胜利,但他的预见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这算不上最高明。交战后取胜,且获得天下人的称赞,也算不上是高明中的高明。也就说能举起秋毫算不上力气大,看得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不过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他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他的战功也许并不勇武显赫,他打的胜仗却一定不会有任何失误之处。他作战之所以不会出现任何闪失,是因为他战胜的是早已注定失败的敌人。总之,善于用兵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然后绝不会错失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案例

浅水原之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西秦霸王” 薛举不服,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作乱。李渊派儿子李世民率领刘文静、殷开山等将领,带兵抗击薛举。两军的第一战,薛举侥幸取胜。不久,薛举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续领兵反唐。

薛仁杲派部下宗罗睺抗击唐军,宗罗睺和李世民在高墌(zhí)城(今陕西省长武县)对峙。唐军最初施行防守政策,竖起壁垒,屡次引诱敌军出战。宗罗睺自恃兵多且猛,多次发动进攻,唐军坚守不出。敌军屡次进攻却毫无收获,将士疲惫不堪。相持60多天后,李世民见战机已到,就在浅水原列阵,再次引诱敌军。宗罗睺中计,率军出击,结果被唐军打得溃败而逃。

宗罗睺率领残部逃往薛仁杲的驻地折墌城(今甘肃泾川东北)。李世民想率领二千多骑兵追击敌人,唐将窦轨认为应先做修整,不要大意轻心,贸然攻入敌军的中心。李世民认为唐军势如破竹,机不可失,毅然率领二千多骑兵追赶敌人。唐军在泾水南岸截住了宗罗睺的部队,又与之交战。宗罗睺战死,他的部队最终未能进入折墌城。之后,李世民又率领骑兵直趋折墌城。薛仁杲的部下见薛军大势已去,纷纷投降。薛仁杲无奈,被迫率领一万多士兵出城投降。唐朝廷平定了陇西,保障了关中安全。

唐军胜利后,唐朝诸将问李世民:“打败宗罗睺之后,大王就去攻敌人的守城。当时我们只有骑兵两千,又没有携带攻城的兵器战具。我们都认为难以取胜,结果敌人却不战而降,这是为什么?”李世民说:“宗罗睺的部下士兵都是骁勇善战的陇外人,如果我们放他们进入折墌城,他们得到休息后,实力就会恢复。到时攻打他们就很困难。反之,我们击败了宗罗睺,折摭城的防守就失去了根本力量。我们突袭城下,敌军毫无防备,所以会投降。所以,胜利是必然的。”

孙子说,战争的胜利如果不超出常人的知识范围,不算是高明之计。浅水原之一站,唐军在浅水原击败敌军后,李世民就“贸然”追击,最后唐军“侥幸”取胜。李世民似乎犯了战争中的轻敌错误,其实并非这样。他的胜利出乎常人的意料,却在自己的预料之中。这正是孙子说的高明中的高明。在只有少数骑兵的劣势之下,李世民对敌我状况有冷静的分析,提出“势如劈竹,机不可失”的作战谋略。抓住了自己一方“势如破竹”这一优势,料想敌人必定会失败,所以他没有错失机会放过敌人。能够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看似容易,其实需要周至的分析,足够和智谋以及当机立断的果断。所以,孙子说,善战的人,他用兵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因为他打败的是注定失败的敌人。

企图侥幸取胜往往战败

原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1),故能为胜败之政(2)。

注释

(1)修道而保法:修明德政,坚守兵法的准则。

(2)能为胜败之政:可以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译文

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出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修明德政,研究致胜之道,坚守用兵法则,所以可以主宰胜败。

案例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4年,晋国崛起强大,与楚国争中原霸主地位。楚国为了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联合陈、蔡、郑、许四国的军队,出兵攻打宋国。晋国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晋军渡过黄河后,先后攻打了曹国,讨伐了卫国。曹国和卫国是楚国的属国,晋军本意是攻打它们以引诱楚军前来,无奈楚军不上当,仍旧攻打宋国的首都商丘。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国君晋文公改变作战策略,挑起秦国、齐国这两个国家和楚国的矛盾,准备联合秦、齐攻打楚国。

楚成王听说晋军的战略后,认为晋、齐、秦三国联盟军队强大,他决定撤军,于是命令楚军将领子玉率兵回国。子玉曾在战前被楚国大臣蒍贾 评说没有用兵打仗的才能,心里不服气,坚决请战,以消除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成王见子玉斗志高昂,就动摇了撤军的决心,但他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最终只派给他一支约有210人的小股援军,希望他能侥幸取胜。

晋国早已决定与楚军打一仗,而且为了减少敌人,晋国还与曹国、卫国谋和,以归附晋国为条件让他们复国。暗中,晋军又联合秦、齐、宋的军队,制定了周详的作战计划。

子玉派使者对晋国的君臣说:“只要晋国允许曹、卫复国,楚国就从宋国撤军。”子玉知道晋国不会答应这个要求,他分明就是去挑战的。子玉的挑战正中晋军的心意。为了激怒子玉,晋军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听说曹、卫两国反楚归晋,又得知使者被晋军扣留,子玉怒不可遏,当即命令全军从宋都撤退,专攻驻守卫国的晋军。

晋军按照作战计划,主动“退避三舍” ,诱敌深入,把楚军引到了预定的战场——城濮(河南濮城)一带。这时,齐、秦、宋诸国的军队陆续抵达,与晋军会合。晋、宋、齐、秦联军有战车1000乘,军队士气高昂,积极筹备作战。楚国只有陈、蔡两国的援军,战车仅有1200乘,且陈国 和蔡国的军队战斗力薄弱。子玉将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由自己指挥中军主力,陈、蔡军队组成的右翼军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决战开始了。晋军针对楚军的部署情况,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不料被晋军的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子玉见大势尽去,只好下令中军迅速撤退。楚军向西南撤退到连谷时,子玉羞愧自杀。

城濮之战,晋军获得秦、齐联盟之后,军队实力大增。楚成王看到了这一点,本已做出撤军的明智选择,但他最后被子玉误导。楚王想作战取胜却又不肯多派援兵,而是齐王将领侥幸取胜。子玉作为一军将帅,不从战争的实情出发,而是因个人私怨而战。他的意气用事,跟楚成王的优柔寡断一样,都是心存侥幸而出战。战争不仅是士兵人数的比拼,更是智谋的比拼。有计划的一方,战争的每一步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没有计划,只想着用蛮力死拼,即使胜利也是侥幸的。然而在有战备的强大军队面前,这样的侥幸胜利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战争的胜败和将领的品德才能,和军队的强弱,和智谋的高低有关,和侥幸无关。毫无准备或不具取胜条件却硬拼,往往必败。

势不可挡,才能取胜

原文

兵法:一曰度(1),二曰量(2),三曰数(3),四曰称(4),五曰胜(5)。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6),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7)之溪者,形也。

注释

(1)度:度量土地面积,分析地理形势。

(2)量:计量人力与物资资源的多少。

(3)数:可动员的兵力数目。

(4)称:衡量比较敌我实力。

(5)胜:胜负的概率。

(6)以镒称铢:镒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同于576铢,24铢为一两。以镒称铢指实力悬殊。

(7)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此句意为如同八千尺上的流水顺势而下,势不可挡。

译文

用兵之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推算物资资源的多少;三是数,统计士兵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推算出胜负的判断。

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多少;人力与物资的容量决定可投入战争的兵力数目,士兵的多寡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衡量双方实力就可以得出胜负的概率。

获胜的军队与失败的一方相比,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指挥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顺流直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案例

辛弃疾生擒张安国

南宋 时,金军 时常入侵中原,农民领袖耿京组织了一支抗金的义军。时年21岁的辛弃疾投奔了耿京的抗金部队,他勇敢有谋,深受耿京的器重。后来,耿京派辛弃疾率领一支队伍到宋都建康 ,与宋朝廷共商灭金的大策。就在辛弃疾返回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死了。张安国率领义军投降了金军。

辛弃疾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他决定为耿京报仇。他对随行人员说:“耿大哥带领我们抵抗外敌,他曾与我们同生共死。如今,他被叛徒杀害,我们不为他报仇的话,还有什么正义可言!”宋朝廷派出的使臣王世隆也说:“我奉皇上诏令召见耿元帅,没想到他被叛徒杀害,现在只有捉住叛徒张安国,为耿元帅报仇,我才能向皇上复命。”此前耿京派给辛弃疾的队伍共有一千多人,他们也都表示要上阵擒拿张安国,为领袖报仇。

辛弃疾分析了敌我形势,他说:“如今张安国肯定已经跟随金国大军撤走了,敌人有千军万马,我们只有一千多人。虽然敌众我寡,但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敌人自恃兵多,一定疏忽防备,况且,他们肯定想不到有人会深入他们的阵营中心。我们挑选精兵暗中奔袭,不用大张旗鼓,敌人就不会发现。进入敌营后,我们选准目标,发动突袭,只要动作迅速,一定可以成功!”众人齐声赞成辛弃疾的计划,当即有士兵报名参加突袭行动。

辛弃疾从中挑选了500名精锐的骑兵,准备好战具和干粮后出发了。义军日夜兼程,终于赶上了金军的大队。当时已是夜幕十分,金军驻守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县)。正如辛弃疾预料的,金军毫无防备,金军营中一片吃喝玩乐的景象。辛弃疾派出的侦察兵回来报告说,张安国与金军主将正在帐中畅饮。辛弃疾带领500轻骑兵以疾风之速冲入金军大营,未等金军士兵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杀入了大帐中。金军主将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张安国也想逃跑,辛弃疾一脚把他踢翻在地。就在辛弃疾的下属士兵把张安国捆绑到马背上上时,金军的部分士兵杀进帐来了。辛弃疾毫不畏惧,一马当先冲在队伍前面,奋力拼杀敌人,为部队开出了一条血路。未等金军主将做好部署,辛弃疾等人已经策马奔驰,离开了金军驻地。

这一战,辛弃疾没有牺牲一个队友就从金军大部队中生擒了叛徒张安国,把他带回了宋都建康。辛弃疾能够以少胜多,完全是因为他抓住了作战的“势”。辛弃疾的部队人员虽少,但都是精兵强将,而且都抱有杀敌报仇的意志。强大的斗志,是一种“势”。再者,宋军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目标明确的突袭,占据有利时机,这又是一“势”。在这种情况下,金军再多的兵力也不过如同“铢”那么少,而占据先机和主动权的义军部队却有“镒”那么的优势。两方实力一对比,辛弃疾的部队势不可挡。孙子说,所谓势,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顺流直下。义军部队的作战正是如此,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敌人,生擒叛徒,全程如同流水自高山而下,一气哼成,所以一战成功。 xd0kDVujbPzEYhCvLi3JmU5X0xw9j6jMJXktfl3bQszkjSU9jG/bSvWUiOHGUQ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