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篇
谋攻篇

最厉害的战法是不战而胜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1)为上,破国次之;全军(2)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5),具(6)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己(7)。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8),杀士三分之一(9),而城不拔(10)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11)也,必以全争于天下(12),故兵不顿而利可全(13),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1)全国:使敌国不战而降。

(2)全军:军、旅、卒、伍都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百人为一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一军有一万二千五百人。

(3)上兵伐谋:上兵,上等的用兵之策。伐谋,用智谋讨伐敌人。

(4)伐交:交,外交。伐交,以外交为主要作战手段。

(5)修槽轒辒:修,准备之意。槽,大楯。轒辒(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

(6)具:修置,准备。

(7)距闉又三月而后己:距,同“具”,准备之意。闉,通“堙”,向敌人根据地逐渐推进而修筑的土丘,一是为了攻敌,二是用来观察敌情。已,完成。整句意思为:修筑攻敌的土丘又需要三个月才能完工。

(8)蚁附之:使士兵们像蚂蚁一样爬上城墙(攻打敌人)。

(9)杀士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士兵被杀。

(10)拔:破城而取之曰拔。

(11)毁人之国而非久:灭亡敌人的国家却无需长久作战。

(12)以全争于天下:全,指上文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整句意思是力求全胜而夺得天下。

(13)兵不顿而利可全:顿,同“钝”,破损之意。此句意为我方的兵器未损,不耗一丝战斗力却大获全胜。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上策是使敌国主动投降,攻打敌国就次一等。不战而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动武打败敌人的军队次之;不战而使敌人一个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次之;不战而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次之;不战而使敌人一个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次之。所以说,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之策。

因此,上等的用兵策略用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挫败敌人,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是攻城。攻城是为万不得已时才采用的策略。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以及攻城器械等,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修筑攻城的土丘又要三个月才能完成。这个时候,将帅已经焦灼而愤怒,士兵们则被驱逐去爬梯攻城,犹如蚂蚁一样依附在城墙上。等到损伤了三分之一的兵力时,城却还不能攻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使敌人屈服但不用武力硬拼,夺取敌人的城池却不用强攻,消灭敌国无需长久作战。他用谋略,以全胜的计策夺取天下。不损耗自己一方的兵力却大获全胜,这就是用谋略攻敌的准则。

案例

甘罗说赵得城

秦国大将甘茂的孙子甘罗,侍奉秦国丞相吕不韦。这一天,甘罗发现吕不韦闷闷不乐,就问他为何烦恼。吕不韦说:“此前,秦王想和秦国交好,我就让纲成君蔡泽 去燕国做人质,蔡泽就去了。不久,燕国就派太子丹来我们秦国做了人质。现在秦王想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我请将军张唐去沟通燕国,可他坚持不肯去。我又不想为难他。”甘罗自告奋勇,请求让自己前去游说张唐。吕不韦无计可施,只好让他试试。

原来,张唐此前曾攻打过赵国,夺取了赵国的很多土地。赵王曾在国中下通缉令说,谁要是抓到张唐就对他重重封赏。去燕国必须经过赵国,张唐不愿冒这个险。

甘罗拜见了张唐,对他说:“您和武安君白起 都是秦国大将,您认为您俩谁的功劳更大?”张唐说:“武安君智勇双全,建功无数,我当然不如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 和现在的文信侯,他俩又是谁的权利更大?”张唐说:“现在的文信侯。”甘罗说:“当年应侯范睢请武安君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而不肯出战。武安君战功无数又被秦王器重,但因为他为难应侯,最后还是被贬为士兵,又被赶出都城咸阳,未等他走出咸阳七里就死在了杜邮 。您现在也知道文信侯权利比应侯还要大。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您却左右推托,我不知道您将要死在什么地方啊。”张唐听后当即决定去燕国,让人准备行李。

张唐出发前,甘罗又说服吕不韦让自己先去赵国打声招呼。吕不韦向秦王请示,秦王亲自召见甘罗,任命他为使臣。甘罗就驾着五辆马车出发到了赵国。

见到赵王后,甘罗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将张汤将去燕国做国相的事情,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知道。甘罗接着说:“秦燕结好,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了。它们必定是要联合起来攻打赵国,大王您觉得自己能打得过它们吗?”赵王沉默。甘罗接着说:“秦燕联合对付赵国,赵国前后受敌,肯定损失惨重。这一战,秦国无非是想扩张领土。依我看,大王您不如先送五座城邑给秦国,满足它的扩张目的。然后我请求秦王把燕太子丹送回燕国,解除和燕国的结好盟约,回过头来再和强大的赵国联手对付燕国。您认为这样更好还是让赵国被秦、燕攻打好?”赵王很聪明,当即把秦赵交界处的五座边境城邑割让出来,献给秦国。

后来,秦国把燕国太子丹送回了燕国,赵国就立即攻打燕国。赵国比燕国强大,最后攻占了燕国三十座城邑。赵国把其中的十一座又送给了秦国。甘罗这一次出行,不费一兵一卒就同时获得了赵国和燕国的城邑共十多座。

甘罗采用的计策既有谋略之策,又有外交之策。说服张唐是谋,其目的在于先造势,对赵国形成压力,再去游说赵王。如果只是说服张唐就了事的话,秦国和燕国联合攻打赵国,所得到的也只是赵国的城邑,而且还会给秦军带来损失。孙子此前说过,须“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又“日费千金”,才能成十万之师。一仗打起来,国家的财力物力已经“十去其六”。要想攻城,又要修筑土丘,准备战车战梯等,耗时耗力。总之,只要打,即使胜利,自己一方也会有损耗。用最少乃至无的损失去获取最大的收获,才是最厉害的用兵之法。所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就是不动用武力。不动武,那就只能动脑子,思考能使敌人投降的谋略或者外交手段。

力不如敌时避开敌人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五则攻之,倍(2)则分之,敌则能战之(3),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4)也。

注释

(1)十则围之:我方军力是敌人的十倍就主动攻打它。下句中的“五”指五倍。

(2)倍则分之:倍,比敌人多一倍,即是敌人的二倍。分,分散敌人的力量再攻打。

(3)敌则能战之:敌,能对抗敌人。此句意为有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就抗击他。

(4)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小敌,弱小的军队。第一个“之”意为如果。擒,擒获的俘虏。此句意思是力量弱小的军队如果顽固硬拼,就会成为强军的俘虏。

译文

用兵的法则是:如果我方军力十倍于敌人,那就包围他。如果是敌人的五倍,就可以进攻。两倍于敌就可以采取分散兵力的计策消灭敌人,兵力与敌人相当时就可以作战抗击。兵力比敌人少时就要避免直面作战,兵力远远比敌人微弱那就要远离躲开他。弱小的军队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敌军擒获,成为俘虏。

案例

子贡救鲁

春秋末期,齐国田常 想发兵攻打鲁国 。齐强鲁弱,如果应战,鲁国必败。孔子发动自己的弟子救鲁,弟子们争相报名。最后,孔子让子贡去游说齐国。

子贡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要说服齐军退兵是不可能的。因为田常发兵攻鲁只是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出动齐国国内的军力,自己好趁机在国内作乱称王。这样一来,就只能转移敌人的攻击目标,使齐军另外攻打其他国家。子贡心里有了计策。

他先到齐国游说田常:“你攻打鲁国对你没有好处啊。一旦齐军得胜了,你的劲敌作战有功,他们的势力就会更大,也更受齐王宠信。您不如让他们攻打吴国,吴国强大,你就可以借助吴国之手铲除异己。即使消灭不了他们,吴国的强军也会把他们困在国外,到时你可以在国内孤立国君。”田常心动了,但他很为难,说:“我已经让军队开赴鲁国做好部署了,现在撤兵,大臣们会怀疑我啊,况且我要攻打吴国总得有个理由吧。”子贡说:“您等着。我去说服吴国帮助鲁国抗击齐军,到时齐国就有攻吴的理由了。”于是赶赴吴国。

见到吴王后,子贡对他说:“齐国伐鲁,如果得胜,齐国就会更加强大。到时吴国就危险了。如果你帮助鲁国攻打齐国,不仅会获得体恤弱国的好名声,彰显吴国的声威,还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同时使吴国变强。那样一来,晋国也无法与吴国抗衡了。”吴王说:“你说得对。可是我担心自己对齐国出兵的话,我的宿敌越王勾践会趁虚而入,攻打吴国。”子贡就又去越国,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越王勾践假装与吴国友好。他说:“吴王对越国放松了警惕,等吴国与齐国打起来的时候,越国就可以趁吴国国内空虚时攻打它。”越王勾践一直想为会稽之辱报仇,于是听从了子贡的建议。

说服齐国田常、吴王和越王后,子贡又担心吴国得胜后会要挟鲁国,于是他又去晋国对晋王说:“齐国要打鲁国,吴国已经决定帮助鲁国攻打齐国了。如果吴国胜利,吴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晋国。打败了晋国,吴国就称霸中原了。”晋王于是做好军队部署,防止吴国入侵。

当子贡从晋国返回鲁国时,吴国和齐国已经开战。吴王亲自率领10万精兵,联合越王勾践送来的3000越军,在艾陵与齐军交战。结果,齐军误入吴军的埋伏,被吴军重重围困。吴军大获全胜,之后,吴王夫差率军逼近晋国,又和晋国开战。

子贡这一次出使,使齐军转移目标,让吴国充当挡箭牌,以晋国做最后的防护盾牌,最终避免了鲁国陷入战争危难。子贡的巧妙周璇,表面上全靠一张嘴来,实际上靠的是谋略。鲁国力量不如齐国,打起来必定惨败。子贡不会带兵打仗,却能避免完全不利于国家的战争发生,其实就等于打了一场胜战。所以说,力不如敌时,要当躲则躲,当退则退。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少乃至无,让敌人无利可图,就已经是胜利。

国君不宜随便干涉军事行动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1)也,辅周(2)则国必强,辅隙(3)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4);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5)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6)。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7)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8),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9)。

注释

(1)国之辅:国家的辅佐之臣。

(2)辅周:辅佐君主很周密。

(3)辅隙:辅导君主有疏漏。

(4)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国君会危害军队,使战争不利的情况有三种。

(5)谓:谓,意思是使。

(6)縻军:縻(mí),原指牛辔,引申为羁绊、束缚之意。

(7)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三军泛指军队。同,有干预之意。全句意为不了解军队的事务和战况却加以干预。

(8)任:指挥,统帅。

(9)乱军引胜:乱了自己的军队而使得敌军胜利。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大臣,如果将帅辅佐君主周密,国家就会强大。将帅辅佐君主有疏漏,国家就会衰弱。

国君会危害军队,使战争不利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情,在军队不能前进的情况下命令军队前进,或者在军队不能撤退的情况下命令军队撤退。这种情况就会牵制军队,使军队的进退受到束缚。第二种是对三军内务不熟悉却插手,干预军政,使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命令而迷惑。第三种是不懂兵法,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却参与指挥,造成士兵疑虑担忧。这个时候敌国就会趁机攻入,我军自乱阵脚,最终使得敌军胜利。

案例

李牧守边

赵惠文王 时期,赵国的北方边境地区不断遭到匈奴 的进犯,赵惠文王派李牧驻守边疆,防范匈奴。

李牧驻守雁门郡(现在山西省境内的右玉县南),在代县、雁门一带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他在军中下令,匈奴来犯时士兵必须立即躲入营中,不得擅自应战。李牧不让士兵们出击作战,却给他们吃好喝好,每天只进行军事训练。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赵军士兵也以为李牧怯战。李牧在边境驻守了好久,没有杀死一个匈奴。赵王一再指责李牧,催促他发兵攻打匈奴。李牧不听赵王的命令,几年内都不与匈奴交战。赵王怒了,召回李牧,另派其他将领去接替他。

新上任的将领后采取了跟李牧完全不同的作战计策,每次匈奴来犯,他都带兵出击。匈奴采取游击战术,多次打败赵军。几次下来,赵军损失惨重,战争还给边境地区的百姓耕种带来了影响。赵王不得已,又请李牧去戍守边境。李牧要求赵王不得干涉他的军事行动,赵王应许。

到了边境后,李牧仍采取此前的战略,只守不攻,养病蓄锐。匈奴因此认定李牧胆小懦弱,赵军也没有什么战斗力。过了几年,赵军已经被李牧训练得威猛无比。且士兵看匈奴屡次来侵却不能出战,早已憋出一身斗志。李牧于是暗中做好部署,然后让百姓到野外放牧,引诱匈奴来犯。匈奴派出小股骑兵试探,李牧派诱兵迎击,诱兵与匈奴交战后不久就假装败退。匈奴单于 想趁机灭掉李牧的全军,于是大举进攻,不料陷入李牧的阵法之中。李牧早已让精兵强将埋伏于两侧,等匈奴的大部队一到,精兵部队就左右夹击他们。匈奴被赵军重重围困,结果损失十万多万骑兵。匈奴的实力受到了重创,匈奴单于落荒而逃。这之后的十多年,匈奴人再也不敢进犯赵国边境。

李牧知道匈奴擅长游击战,如果敌人来犯我军就进攻,我军就陷入了被动,且不容易将匈奴一举攻破。所以,他一开始就决定采用“欲擒故众”之计,等待敌人骄傲松懈而出动大部队时,再来个一网打尽。他只守不攻,看似变被动为“更被动”,实则是伺机而动。李牧的这一谋略,就连士兵也没看出来,赵王更没法理解,然而李牧也不能说。因为正如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战法一旦说出来被敌人知道,就不能成为战法了。所以,孙子说,国君要相信将领。相信将领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不要随便干涉军事行动。将领已经有见了抗敌的战术,国君往往也不能得知其中的诡计,不明白而胡乱干涉就使得军事行动被打乱,士兵们无所适从。正因此,当赵王再次请回李牧守边时,李牧要求赵王不要干涉自己。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原文

故知胜(1)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2)者胜,以虞待不虞(3)者胜,将能而君不御(4)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5);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1)知胜:预知胜利。

(2)上下同欲:欲,心志,意愿。此句意为上下同心协力。

(3)以虞待不虞:虞,准备。军队做好准备等待没有准备的对方。

(4)将能而君不御:御,干涉,制约。此句意为将领有才能且君主不会干涉军事行动。

(5)百战不殆:殆,危险。此句意为:每次战役都取胜而不会让军队陷入危险。

译文

有五种情况可以预知战争会获胜: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可以取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寡来采取不同的战术,可以取胜;全军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可以胜;军队做好准备,对抗没有准备的敌人,可以胜;将帅有作战才能,而且君主不会随便干涉军事行动,可以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标准。

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不败;只了解自己而不熟悉对方情况,胜负各半,等同打平手;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则每战必败。

案例

李嗣源救幽州

五代时期 ,契丹 首领耶律阿保机 率兵30万围攻晋国北方的幽州 。幽州守将周德威向晋王李存勖 求援。

李存勖召来诸位大臣将领商议对策,很多人都建议暂时按兵不动,等敌人吃完粮食撤退后再从后方追杀敌人。李嗣源 认为不妥,他说:“周德威坚守幽州,保卫国家,我们救他理所当然。此外,敌人一定会在粮食吃完之前对幽州发动攻击,到那时无辜百姓必定被牵连受害。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我愿意带领五千起骑兵做先锋。”李存勖认为李嗣源说得对,派给他七万人马,让他救幽州。

李存勖跟手下将领分析了敌我形势,他说:“现在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数倍,对方又以骑兵居多。我们的骑兵少而步兵多,又有粮食物资的拖累。如果走平常的路线,我们会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到时敌人的上万骑兵向我们杀来,我军粮食被抢劫一空,未等出战可能就已经全军覆没。所以,我军最好改走山道,这样可以隐藏行踪。等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到了幽州,再与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夹击敌人。”把军队带出易州后,李嗣源就让军队改走山路,穿过大房岭(今河北房山县西北),迂回向东,前往幽州。

李嗣源率领部队日夜兼程,到达距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时,突然与一支契丹骑兵相遇。契丹兵发现晋军后也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晋军的援兵会选择艰难的山路前来,又因摸不清晋军的规模,所以慌忙后退。李嗣源率领3000名骑兵先锋追击敌人,其大部队紧跟其后,一直杀到了山口附近。不料契丹兵有成千上万人列阵,挡在了晋军前面。前方的晋军将士个个惶恐失色,不敢向前。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如果退后,晋军必败,向前杀敌还有可能伺机取胜。因此他摘掉头盔冲到阵前,扬起马鞭用契丹话怒叱敌军。骂完后他一马当先,高举铁锤,冲入敌军阵前。晋军士兵受到鼓舞后斗志倍增,纷纷向前拼杀敌军。

晋军势不可挡,契丹军一连后撤,晋军大部队得以冲出山口。由于中途遭遇敌军,原计划的路线改变,晋军出了山口,继续前进,来到了大平原上。为了防止敌军骑兵的攻击,大将李存审(跟李嗣源一样,都是李克用的养子。)命令士兵砍伐树木,每人拿一根树枝。当军队停下来时,晋兵就把树枝插在营地四周,建起树林壁垒。契丹骑兵绕着晋营穿过时,李嗣源就命令士兵们放箭,契丹兵死伤无数。通过这个方法,晋军终于逐渐逼近幽州。

李嗣源知道幽州的契丹兵必定已经列好军阵等待晋军,为了打乱敌人的阵脚,晋军又施疑兵之计,让滞后的步兵拖着树枝行进。晋军部队的行军之处烟尘滚滚,契丹军看到后误以为晋军的援兵非常多,非常害怕。敌人的气势被打压了下去,晋军的士气却大增。接着,李嗣源让士兵们擂鼓前进,他率领骑兵奋勇冲前。契丹兵争相丢掉铠甲兵器逃跑了。李嗣源率军乘势追击,最终把契丹兵赶出了幽州。

李嗣源这一战,几次陷入险境,然而最终取胜。晋军看似侥幸,其实每一步都有玄机。因为李嗣源在作战之前就对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作了分析比较。兵力、作战地形、敌人的战术,自己一方所可能遇到的危险,他都心里有数,也有了应对的计策。所以,在山中遇敌以及山口遇险时,他才能镇定自如地应对。可见,同时了解敌人和自己,才算为“心里有底”。心里有底,才能制定出最有利的计策,也才能掌控突发事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才能百战百胜。光是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就不能预料危险。当行军计划被敌人打乱时,这样的将领就会先乱阵脚,军队继而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4月,晋国联合齐国、宋国、鲁国和卫国四国的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共王发兵救郑,与晋国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交战。

当时,晋军5五万人先一步到达了鄢陵,其余四国联军尚未到达。楚国和郑国的联合军有9万多士兵,战车530乘,比晋军的多30乘。楚共王想在晋军的同盟军未到之前灭掉军队,于是命令楚郑大部队趁晨雾迷蒙时加快行军速度,进逼晋军大营。

晋军营前是一片泥沼之地,不好布阵。晋厉公和众将领登上高地,看见楚军一步步逼近,俩人都十分担忧。晋军中军将栾(luán)书主张暂守不攻,他说:“楚军自恃兵多而傲慢松懈,我们防守三天,他们进攻不得必定自行引退,到时我们的联合军已经到来,我们再乘机追击攻打他们。”栾书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唯有新军副将郤(xì)至反对。

郤至分析说:“我仔细观察了敌军,从观察结果以及我们掌握的情报来看,敌军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其一,楚军中军将子反和左军将子重有矛盾,将领有矛盾指挥就会混乱;其二,敌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以老兵居多,没有什么战斗力;其三,郑国的军队混乱,士气不佳;其四,楚国的军队士兵多是胡拼乱凑的急征蛮人,楚军没有军纪,秩序混乱;其五,楚军在没有月光的晚上布阵,非常不吉利。从这几方面来看,我认为我军应该立即出击。”晋厉公采纳了郤至的建议,即刻率军出发,与楚郑两军对峙。

两军对阵时,晋厉公的臣子苗贲皇 对他建议说:“楚国的精锐将士通常分布在中军,我军把兵力分为两支,先攻打其左右两军,再联合攻打中军,楚军必败无疑。”苗贲皇原是楚国人,因此对楚军有所了解,晋厉公听取了他的计策。

战斗开始后,晋厉公即令晋军先攻打敌军左右两侧的士兵。两军从早晨打到了傍晚,楚军的军队,楚共王眼睛被箭射伤,公子茂被晋军俘虏。楚王负伤的消息在楚军内部传开后,楚军人心不安。晋军趁势猛攻,楚左、右军渐渐招架不住,被逼退到不利的战地上,陷入了被动。不久,楚王负伤的消息传遍楚军,楚军人心惶惶。楚军失去了优势,子反仍不肯退兵,命令楚军修整休息一晚,第二天再战。晋军也秣兵厉马,磨刀霍霍。楚共王担心不能取胜,让人召来子反商量对策。不料子反当晚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应诏入见。楚王自觉战胜无望,于是率兵引退。楚王本不打算杀子反,子重暗示子反他所犯的错误罪不可赦,子反畏罪自杀。

晋楚这一战,晋军只打了一天就胜利击退兵力将近自己两倍的敌军。第二天,晋军进攻楚军军营,缴获了楚军留下来的粮食,修整了三日才班师回俯。

鄢陵之战,晋军速战速决且取得了胜利。论功行赏,郤至功劳第一。因为他对战争的正确分析,引导晋军走出了正确的一步。鄢陵之战后,郤至被晋王重用。此外,楚国人苗贲皇的计策也是晋军取胜的重要条件。他对楚军布阵的了解,使晋军更加“知彼知己”,从而提高了胜算。相比之下,楚军子反的草率却是“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例证。他决定整军待发,却在战前的晚上大醉不起,既不知自己军队的情况,也不知敌军的形势。如果不是楚共王引兵撤退,楚军的损失不堪预料。 sTYY0F/zwWtHSPLpwNh/U4UPyAnLGcgk7RGNHJubD+EKLazvi4e0ZGt2Fu6RO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