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车千乘(2),带甲(3)十万,千里馈粮(4),则内外(5)之费,宾客(6)之用,胶漆之材,民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7),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8),未睹巧之久(9)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驰车千驷:驰车是指以四匹马驱驰的轻型战车,又称驷车。驷,指代四匹马。
(2)革车千乘:装载粮食、军械装备等辎重的兵车有千乘。
(3)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兵都带甲,这里指士兵。
(4)馈粮:运送粮草。古代把东西尊敬地送给某人,称为“献”,如果是普通地交接运送,称为“馈”。
(5)内外:内指战争后方,外指战争前线。
(6)宾客:古代把出使到本国的使者,包括说客、谋士等外来人,称为宾客。战争往往与外交有关,与诸侯各国的使者的结交费用即“宾客之用”。
(7)力屈:力量不足。
(8)兵闻拙速:原句顺序为“闻兵拙速”,意思是只听说用兵打仗即使战法笨拙也要求速胜。
(9)未睹巧之久:没见过战法巧妙却使战争拖延长久。
孙子说:一般说来,一旦作战,往往要动用战车千乘,运送物资的辎重车千辆,士兵人数须十万,运送粮草的路程有千里之远,战争前后方同时耗费军用资金,包括与外国结交的宾客费用,车辆器材的供应资金,武器装备的维修补充等,一天下来要耗资千金乃至上万,这样才能组织起一支有充分准备的十万大军。
基于这些条件才能作战,可见战争拖延久了就会造成军队疲惫,士气锐减则导致攻城时力量不足。此外,长期用兵,耗费人力财力,国家财政也会因此发生困难。这个时候,敌国就会乘虚而入。即使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残局。
用兵的法则,只听说即使战法笨拙也要速战速,而没有见过为了求作战的巧妙而使军队陷入旷日持久的交战。长期用兵却能对国家有利,这样的事情,自古至今未曾有过。所以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弊端的人,也就不会清楚战争期间正确用兵的有利之处。
孙皓是三国时期
吴国
的末代君王。他即位之初,施行仁政,使国民得到修养,一时被誉为贤德的君主。然而他的仁德没有坚持多长时间,不久他就变得粗暴骄横,在国内施行暴政。孙皓后来沉溺酒色,大兴土木,滥杀忠臣。他不听将军陆抗的忠告,滥用军兵长期对外作战,最终导致了吴国灭亡。
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国将领步阐投降了晋朝
。晋军派部队来迎接步阐,吴将陆率军击退晋军,并杀了叛将步阐。晋军将领羊祜(hù)镇守襄阳,为了打败能善守的陆抗,他采取和解的态度对待东吴的百姓:部下掠夺了东吴的财物,他就下令归还,并下令不许伤害东吴的男女老幼;行军时如果掠夺了东吴的庄家,就让人送绢帛(bó)或其他物资来给东吴百姓作补偿。羊祜做了各种笼络东吴百姓的事情,陆抗都知道他的真正用意。此时,东吴国力远不如晋,两方不交战对吴国是最有利的。于是,陆抗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地方的商人和百姓,还经常与羊祜互派使者往来,表示友好。一时间,吴、晋的部分边境地区甚至出现了友好的局面。
吴君孙皓听说晋、吴的边境有通好现象,就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答说:“如果我不友好对待晋,就反倒显得羊祜有德能,这不是反而对他有利了吗?”孙皓知道陆抗说的是对的,但他还是想打仗,于是屡次出兵攻打晋朝。此前孙皓大兴土木建筑宫殿花园,早已使得吴国百姓精疲力竭。现在他又不断出动军队,致使国内财力物力严重耗损。陆抗向孙皓上书谏言说:“现在我们应该抓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物资,使国家富裕,有了经济后盾军兵才能强大。君王您应该整顿国民上下,使官员在他的位置上发挥职能,使百姓遵守道德法律,安心生产,这样才能安抚臣民。现在有的将领为了追求名声而胡乱用兵,你放任他们不管,自己也好战。战争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我们的士兵疲劳不堪。您这样做,非但没有削弱敌人,反倒使得我们自己象生了一场大病。长期以往,即使吴军获得了一时的胜利,最终的结果也是得不尝试。所以,应该停止战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孙皓没有听取陆抗的忠告,继续穷兵黩武。274年,陆抗去世。晋军失去了最大的对手,就大举发兵,讨伐东吴。晋军势如破竹,分六路进攻吴国,吴国防线一击即溃。到最后,孙皓手下没有人肯为他效命。在西晋大军面前,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只得举手投降。280年,东吴灭亡。
三国时期的吴国曾称霸一时,如果孙皓能把即位之初时施行的仁政坚持到底,历史也许就改写了。然而他穷兵黩武,使国家“病重”而不加以“医治”,最后落得个无人肯为国效命的下场。战争中的粮食物资耗费巨大,远途运送军粮装备等劳民伤财,又使得百姓无暇进行农业生产。正如陆抗比喻的一样,长期用兵会使得国家“像生了一场大病”。所以说,国家一定不要长期陷入战争中。即使一再得胜,也要见好就收。
孙子说,要战则求速胜,陆抗忠告孙皓说,停止战争。这两者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国家不要长期用兵。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粮不三载(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3),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4),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5),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6)。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7)。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8),甲胄矢弩(9),戟盾蔽橹(10),丘牛大车(11),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12)食于敌,食敌一钟(13),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14),当吾二十石。
(1)役不再籍:不一再征兵。役,兵役,这里指士兵。籍,本指登记户籍的名册,这里作动词,意为征调。
(2)粮不三载:粮食不用多次运送。三,指多次。
(3)因粮于敌:从敌人手中顺势夺取粮食。因,同“依”,意思是凭借。
(4)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国家因兴兵作战而贫困,其原因往往在于行军中需要远程运粮。师,意为行军。
(5)近于师者贵卖:近于师者,靠近驻军的地方。贵买,货物卖得很贵。整句意思是,军队驻地的附近地区,物价上涨。
(6)丘役:军赋。丘为古代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一丘相当于当时的四个乡村部落。
(7)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指国内。家,指百姓。国内军用耗资过大,百姓也因此贫困。
(8)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老生病。
(9)甲胄(zhòu)矢弩:指各种战争用的武器装备。甲,盔甲。胄,头盔。矢,箭。弩,弩箭。
(10)戟盾蔽橹:戟,戈矛合为一体的兵器;盾,盾牌;蔽橹,一种大型盾牌,用生牛皮覆盖在大车轮之类的巨物上,可以屏蔽攻击物,主要用来防卫,故称蔽槽。
(11)丘牛大车:用牛拉的辎重车辆。
(12)务食于敌:务求从敌军处取粮就食。
(13)钟:古容量单位,相当于六十四斗。
(14)萁秆一石:萁,同“箕”,指豆秸,泛指牛马牲畜的饲料。石,古代容量单位,相当于120斤。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会一再征调士兵,也不会多次运送军粮。他只在国内把武器装备准备充足,然后通过敌人获取补充军粮,这样就足够供应军需。
国家由于兴兵而贫困的原因,通常在于军队需要长途运输粮食。长途转运军需,就会造成百姓贫困,还导致靠近驻军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国家的财政陷入危机,国家财政告急政府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经济困难,国内百姓穷困不堪,此时已经耗去了百姓所交的赋税的七成。行军作战中,因车辆耗损,兵马疲劳,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等武器战具的补充损耗,及丘牛粮车的征用,又使得国家开支用去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将领务求用敌人的军粮补充自己军队的需要。从敌国就地取粮,其一钟就等同于从本国运来的二十钟,敌人的一石牛马饲料,则相当于从本国运出的二十石。
孙子第一篇开篇就提到战争是国家大事,因为战争需要的人力、物资数目巨大。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作为支持,或者没有国民的帮助,战争中的军需就无法补充。没有了军需,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军需是一笔巨大的花销,转运军需又劳民伤财,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起战争的折腾。将敌人的粮食物资等夺过来为我所用,不仅增强了自己,还能使敌人受到损耗。在军队陷入物资紧缺的困境时,善于“因粮于敌”,还可以转败为胜。唐代张巡率军保卫雍丘时,在敌众我寡,我方粮食紧缺的状况下,他巧取敌人粮食物资,最终战胜了兵力将近自己40倍的叛军。
安史之乱
期间,张巡起兵讨伐叛贼,他手下有一千多人。当时,唐朝将领贾贲(bēn)率领士兵2000人据守雍丘,张巡就到了雍丘与贾贲会合。
叛将令狐潮率兵进攻雍丘,贾贲战死,张巡退守雍丘。之后,叛军加大进击力量。令狐潮联合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人,率领总共4万多的士兵来围攻雍丘。为了养活四万大军,令狐潮筹集了大批米粮,用几百艘船运到了雍丘城外。此时,张巡手下只剩下了一千多人的兵力。敌军的军力是自己的四十倍,自己部队又陷入了粮食物资紧缺的困境中。雍丘城内,张巡的一千士兵个个人心惶惶。军心不振之时,张巡采用了因粮于敌的计策。
这天夜间,张巡把千人士兵分成几个队伍,派精英部队在城南挑衅敌军,使他们前来交战。等敌人来攻后,张巡暗中率领另两支部队出城。一支突然直冲叛军阵营,一支趁敌军不备,悄悄渡河偷袭守粮的敌军。最后,张巡抢回来了敌人的大米、食盐一千斛。抢不回来的敌军粮食,张巡就尽量把它们烧毁。运用这个方法,张巡的部众有了粮食保障,得以在雍丘据守了40多天。后来,张巡又多次趁对方防守不备之时发动袭击。叛军的粮食被抢被烧,所剩无几,令狐潮开始慌张了,加大了进攻的频率。
经过几次交战后,雍丘城内的弓箭也不够了。令狐潮劝张巡投降,张巡的手下有六名将领也劝张巡放弃抵抗。张巡表面上答应,暗中却已经想出了妙计。第二天,他召来那六名将领,让他们跪拜在玄宗的画像前,怒叱他们的不义,然后把他们杀了。张巡这么做后,其他士兵的作战之心变得坚定了。之后,张巡让人捆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给它们套上黑色的衣服。到了晚上,张巡让士兵用长绳系着草人,把它们丢到城外。叛军发现有“人”跳出墙,争相放箭。一时间,敌军万箭齐发。等叛军发现不对劲时,张巡的部队已经把草人收回,同时收回了敌人的十万多支箭矢。
有了这十万多支箭,张巡的部队士气大振。敌军屡次受挫,锐气剧减。几天后,张巡又趁夜对敌军发动袭击。他组织了500勇士作为敢死队,让他们直冲敌军阵营。叛军大乱,纷纷逃命。张巡的敢死队趁势烧了叛军的营帐,又追击叛军10多里。这时,张巡率领其余部队出击,擒拿叛将14人,杀死了一百多个敌人。这一战之后,叛军不敢再攻雍丘,只得转移了战场。
史书《资治通鉴》说张巡 “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从来不用朝廷供应。雍丘之战,他以区区一千人,对敌四万,屡战屡胜。他之所以能击退敌军,就是因为善于“因粮于敌”。偷袭粮船、草人借箭这两招,让他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大增强,同时也使敌人的实力受到重创。
故杀敌者,怒也(1);取敌之利者,货也(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3),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4),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5)。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6),国家安危之主(7)也。
(1)杀敌者,怒也: 要想士兵英勇杀敌,就要挑起他们的士气。怒,激励士气。
(2)取敌之利者,货也:要使士兵奋战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以实物奖励他们。利,物品。货,用货物奖赏。
(3)已上:以上。已同以。
(4)车杂而乘之:将俘获的敌军战车混编入我军阵营中,为我所用。
(5)敌胜而益强: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6)生民之司命:司命,古代的星名,此处指掌握百姓命运的人。联合前句,意思是,善于用兵的将领,就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
(7)主:主宰者。
要想战士英勇杀敌,就要激励他们的士气。要想他们奋力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先用财物奖励他们。车战后,如果缴获敌军的战车有十辆以上,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兵。将战车换上我军的旗帜,然后混合编入我军的车阵之中。要优待敌人的俘虏,而后使用他们。这就所说的,战胜敌人后使得自己更加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要让军队持久作战。懂得用兵之法的将领,就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东汉延熹
五年(公元163年),长沙、零陵(今湖南永州市区)两地的七、八千盗贼发动叛乱。盗贼首领自称“将军”,进入桂阳(今湖南省桂阳县)、苍梧
、南海
、交阯
四地作乱。交阯和苍梧二郡陷入贼手,东汉政府屡次派人讨伐起义军,但效果不理想。第二年,尚书
朱穆向汉桓帝刘志推荐左校令
度尚,桓帝于是提升度尚为荆州刺史,令其剿杀叛军。
度尚领命带兵,针对士兵们争强好胜的特点,他在军中之了奖赏分明的制度。作战过程中,度尚和部下同甘共苦,士兵们十分感动。与敌人作战时,他们都争相往前冲,与敌人拼杀。度尚的最初几战,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叛贼纷纷败逃,投降的有几万人。
桂阳惯贼头领卜阳、潘鸿两人害怕被抓,逃到了山谷之中。度尚率军追击,攻破了他们的驻地,叛贼再次败逃。度尚的部队一脸取胜,抢夺了敌人的无数珍宝钱财。打败敌人后,度尚按照之前制定的奖赏制度,把从敌人手中夺得的战利品都分给了士兵。
为了彻底消灭叛贼,度尚想继续领兵追击。他手下的士兵却没有了之前的斗志,又因为缴获了价值不菲的财物,他们就骄傲满足了。度尚本想严整军纪,杀一儆百,激励士气,但他又担心士兵们在军令的强迫下干脆携带珍宝逃亡。可是,如若任由士兵这样骄纵松懈下去,那军队必将成为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怎么办呢?度尚想了想,心生一计。
这天,度尚召集士兵们说:“叛贼东游西串,擅长游击战,追击攻打他们对我军不利。此外,现在敌众我寡,我们在各郡的援军到来之前不可轻举妄动。所以,我决定给你们放一天假。”士兵们听说放假都十分高兴,就结伙出去玩了。士兵一走,度尚就让自己的心腹把军营全部点火烧了。士兵们留在营帐中的珍宝财物都被付之一炬。他们回来后发现自己的财物变成了炭灰,个个痛哭流涕,后悔自己没有留在营中防范敌人。度尚做痛心状责备自己,又安抚士兵。然后他说:“卜阳、潘鸿作贼10年,他们的金银财宝够你们几代享用。如今敌军烧毁我们的财物,杀了他们,那他们的珍宝都是你们的了。到时你们想要多少有多少,被烧掉的这些根本不值一提。现在就看你们敢不敢拼死报仇了!”士兵们听后大受鼓舞。
看见军队的士气恢复,度尚即刻下令全军准备好武器,把战马喂饱。第二天一早,他让士兵们吃了个比以往丰盛的早餐,然后就率军进击叛贼。度尚的军队势不可挡,卜阳、潘鸿驻守营垒后却疏于防备。一战下来,贼兵阵脚大乱,贼巢被攻破。
度尚领兵三年,最终平定了盗贼的叛乱。度尚的战法没有多玄妙,就是抓住“根本力量”。战争虽说是智谋的比拼,但没有士兵就无法作战。士兵可以说是战争的“根本力量”。然而,如果士兵没有斗志,那就不能算是力量。所以,要激发他们的斗志。对敌人的怒气是斗志,争名夺利也是一种斗志。度尚烧军营,使士兵们变骄傲松懈为愤怒,同时又以更大的战后利益激发他们的斗志,最终重振士气。可见,抓住士兵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充分发挥力量,军队才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么说来,战争中,攻敌之前其实先要攻心——俘获士兵的心理,并采取有利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军队更强大,从而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