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做决策。
公元前497年,越国
国王允常去世。吴国
国王阖(hé)闾(lǘ)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即位后,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最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
。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被允许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
,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逢(pá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的力量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
,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的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不行。”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
,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功近利想一口灭掉它。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国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最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十余年,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最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最佳时机,灭亡了吴国。
故经(1)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2):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1)经:古代指经线,在此作动词用,意思是衡量、分析。
(2)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校”同上句“经”的意思一样,指分析比较;计,古代指筹码,在此指下文“主孰有道”等七个情况;索,意思是索取获得;情,指战争中的敌我形势。整句意思是:获得敌我双方的情况后从七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两者的七个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方面情况,一是道。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二是天。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三是地。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地势的高低、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以及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等,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四是将。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赏分明,严明军纪。
五是法。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主脑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能力谁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就能猜出谁胜谁负了。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施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武王的父亲——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很多诸侯都归附了他。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了他的爵位。武王延续父亲的仁德,广招人才,抚恤国内百姓,积极筹备灭商的条件,等待时机。
武王登位后,任命具有智谋的太公望
为太师,贤能的周公旦
做辅相,又重用召公(武王的弟弟)、毕公(武王的弟弟)等贤臣辅佐自己。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施行仁政,使全国上下齐心。他打算联合百姓,承继文王的事业。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为了试探各诸侯对征讨商纣王的反应,他从本营出发,一路号召集结军队。到达盟津(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时,他已经召集了八百多诸侯。有的诸侯不能前来,就派了司马、司徒、司空等下属官员执符节前来响应武王。在孟津,武王举行了讨伐纣王的誓师仪式。他说:“我虽然无知,但我的先祖有德行,我继承了先祖的功业,竭尽我所能完善各种制度,抚慰百姓,以完成祖先的事业。”在场诸侯听后,纷纷响应他,都说要攻打商纣王。太公姜子牙向大家发布命令说:“召集你们的士兵,跟着武王出发,落后的一律斩杀。”于是发兵。
渡过河之后,军队扎营歇脚。有一团火从天上掉落到武王住的军帐上,这团火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发出震耳的啼叫。武王把这当做不祥的征兆,对诸侯联军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纣王的时候。”就率领军队回去了。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昏庸更加暴虐,他杀了王子比干
,囚禁了箕子
。商朝王室内乱,很多臣子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通告全体诸侯说:“殷王罪孽深重,已经到了不可以不讨伐的地步了!”他招兵买马,得到了兵车三百乘
、猛士3000人、带盔甲的士兵45000人,然后开始东征。武王的军队出发后,各个诸侯也都发动自己的军队前往盟津,与武王汇合。在联合军出征前,武王发动了动员大会,作了《太誓》,再次声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说:“殷王纣让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他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如今,他杀死了亲族兄弟和儿子,远离了天、地、人的正道。我奉天命征讨他,希望各位一起努力吧。此次出征,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不会再有第二次!”四方诸侯国群起响应,各地百姓听后群情激奋、热血沸腾。
不久,周武王率领联合军顺利渡过黄河,很快到达了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到达牧野后,武王发表出师宣言,愤慨指责列举纣王种种劣行:听信妖女妲已之言,不祭祀祖先;任用奸臣,排陷忠良;鱼肉百姓,残害至亲,以至民不聊生,人神共愤……他说:“我顺应天命去讨伐商纣王,你们也一起讨伐他。让我们直捣朝歌
,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全军上下重复着“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将士的力量威慑天地,以致地动山摇。誓师完毕后,诸侯联合军的四千辆战车,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商纣王派出数倍于武王的军力抵抗,他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很多士兵都没有打仗的心思,尤其是那些下属士兵,他们怨恨纣王,巴不得武王赶快进攻。两军交战时,商纣王的军队士兵纷纷倒戈,转而攻打商纣的军队。牧野一战,胜负很快分晓。商纣的军队崩溃,纣王败逃入朝歌,穿上他的皇帝玉衣,登上鹿台,投入火中,自焚而死。诸侯们和商都的百姓都朝拜武王,尊他为帝。武王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牧野之战,武王的军力并不如商纣王的多,但最终武王取胜,其主要原因就是武王占据了战争中“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优势。武王屡次对诸侯和百姓宣称纣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地正道,自己讨伐商纣完全是出于道义和天命。有“道”则师出有名,也就获得了大众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孙子把“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的首位。
战争的胜负受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将领的才能和军队的整体能力也决定成败。所以,光是有“道”还不足以取胜,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同时具备了 “天”、“地”、“将”、“法”的优势后,战争的胜利就可以保证了。正如武王一样,有“道”有“将”“法”,等来最好的时机,最终灭了商纣王。所以说,要从五方面去把握战争形势。
将(1)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2);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3),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4)也。
(1)将:在此读jiāng,表示假设,意为如果。
(2)之:自此作为音节助词,没有实意。留之,意为留下来(辅佐君王)。
(3)计利以听:计策有利而已经被听取采纳。
(4)因利而制权:因,意思是根据。制权,采取应变的行动。整句话意思是,根据实际有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作战行动。
如果国君听取我的作战计策,任用我那战争就会得胜,我就留下来。如果国君不听我的计策,即使任用我,战争也会失败,那我就离开。接受了我的作战思想和方针,我还将从其他方面造势,以“势”作为辅助,使计策得以顺利地施行。所谓“势”,就是以“有利于我方”为原则,在战场上灵活应变各种突发情况,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朝末年,陈胜起义之后,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争相灭掉秦皇室夺天下。韩信最初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跟随项羽的叔父项梁。项梁战死后,项羽做了楚军将领,韩信就归属了项羽。韩信具有谋略,他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后也只是让他做了个郎中
。韩信见项羽不重用自己,已有脱离之心。等到秦朝被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他就离开了项羽,转而投靠了汉王刘邦。
韩信刚到刘邦军营时,刘邦因为他在项羽手下当过小官,也让他做了个小官,让他负责迎宾。后来,通过滕公夏侯婴的推荐,韩信升为了治粟都尉
。刘邦虽然升了韩信的官职,但因没有发现他的军事才能,所以对他并不重视。而刘邦的手下夏侯婴和萧何却已经知道韩信是个军事奇才,所以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仍没把韩信放在心上,韩信逐渐心灰意冷。等到刘邦率军到达封国的都城南郑
时,韩信就逃出了刘邦的军营。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后,连夜去追他
,又把他带了回来。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极力劝谏刘邦重用他。刘邦满口答应下来,当即让人召来韩信,说要改任他为将军。萧何见刘邦的态度不认真,又向他谏言说:“大王待人一向粗枝大叶,不讲究礼节,显得傲慢。如今你说要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却像召唤小孩儿就想把他召来。您如此对待人,这就是韩信不肯留在汉营中的原因啊。大王如果决心重用韩信,就应该举行郑重的任命仪式,选个良辰吉日授予韩信官职,这样才叫任命。”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举行了隆重的任命仪式奉韩信为大将军。从此,汉军士兵无人不知韩信。
任命仪式过后,刘邦又与韩信畅谈,认真听取了他的军事谋略。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天下形势,并将楚军和汉军的实力做了精确的对比,最后建议说:“按照约定
,大王您本该在关中称王。项王违背约定,让您做汉王。如今,不仅秦地的乡亲父劳怨恨项王,天下人也更多地偏向归顺您。这个时候,大王如果领兵东进,平定三秦封地易如反掌,争取天下也势在必得。”刘邦听完韩信的分析,大赞他的谋略,心里不得不承认自己得到韩信太晚了。
回到封国修整四个月后,刘邦就采用了韩信的计策,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抢修连通汉中
、巴蜀
的栈道,暗中却率领精锐部队从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驻守陈仓的雍王章邯只听说汉军在修栈道,万万没想到刘邦偷袭而来。结果,章邯投降,陈仓被攻克,驻守关中东部的塞王司马欣和北部的翟王董翳也相继投降。刘邦一举平定了三秦,攻取了关中,打开了东进的大门。
此后,刘邦继续领兵向东,攻打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他一直任命韩信为将军,把行军指挥的大权交给他。直至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
,韩信仍作为汉军的统帅,部署战略。
刘邦夺得天下后,曾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无可置疑的。张良曾说,刘邦要想夺得天下,没有韩信是不行的。萧何则把韩信誉为“国土无双”。这样一个军事奇才 ,在项羽手下做事时却只是一个郎中。千里马得不到主人的信任,被困马圈中不能驰骋,跟普通的马也没什么区别,因此韩信离开了项羽。刘邦得到韩信后,也差点犯了项羽的错误。然而刘邦与项羽不同,他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但他善于用人,且信任所用之人。即使不确定韩信的才能,但刘邦信任萧何,也就相信他举荐的人,因此最终没有错失韩信。可以说,正是刘邦对韩信的信任使韩信留在了汉军,也因此刘邦打败了项羽。有意思的是,当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后,项羽害怕了,让人去劝说韩信反叛刘邦,以“三分天下”诱惑韩信。韩信最终没有答应项羽。所以说,君主用人就要信任他。君主对将领信任,将领也会信任君主。只有建立双方建立了信任,才能发挥出将领的才能,并保证军事行动的统一和谐,从而取得胜利。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备挥师南下,吞并楚国。
出兵前,秦王问诸位将领进攻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李信曾率领几千士兵追击败逃的燕军,活捉了太子丹,他年轻气盛,回答说最多只要20万。秦国老将王翦则在此前参与平定了赵国
、魏国
,又率军攻打燕国,赶跑了燕王喜。此外,王翦有多次与楚军作战并取胜的经验。王翦回答秦王说:“没有60万攻不下楚国。”秦始皇笑说:“王将军如此胆怯,是老了呀!李将军勇敢果断,我相信他说的是对的。”于是让李信和蒙恬
率领二十万士兵向南攻打楚国。王翦见秦王不相信自己,就称病告老,回家乡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一带)修养去了。
李信和蒙恬达到楚国后,分两军进攻楚国,两人都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后来,李信攻下了楚国都城鄢郢
,然后就领军向西,去城父(位于现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南)与蒙恬会师时。他一路前进,完全没有注意到楚军跟踪埋伏在他后面。楚军对秦军发动了突袭,秦军措不及防,士兵们大败而逃。
听说李信战败后,秦始皇赶紧亲自奔驰车马到频阳召回王翦。见到王翦后,秦王马上道歉说:“我没有听取您的计策,导致秦军失败了。如今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近我国,虽说您身有病在身,难道就这样不管国家了吗?”由于此前秦王不信任自己,王翦又推辞了一番,说:“老臣年老胆怯,愚蠢无能,希望大王另选强将。”秦始皇就再道歉,并命令王翦不要拒绝了。王翦说:“大王如果坚持让我带军的话,我还是那句话: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这回秦始皇听从了王翦的建议,征集了全国兵力,凑齐了六十万士兵,让王翦率大军出发。
秦王亲自到灞上
送王翦。临近出发时,王翦向秦王请求赏赐许多良田、宅地及园林池苑,他说:“趁着大王现在特别器重我,我才提出请求,好给我的后代子孙置份家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王翦率兵到了函谷关后,又三番五次派使者返回向秦王请求赏赐。有部下提醒王翦说:“将军您这样会不会太过分了?”王翦说:“秦王本人生性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兵力都交给了我,我向他请求赏赐,是为了表达我没有反叛之心,获得他的信任。”
王翦到达楚国后,筑起了坚固的营垒,楚军多次挑衅,他都不出兵。两军相持了一年,在这一年中,王翦暗中屯兵练武,养精蓄锐。一年后,楚军将领项燕见秦军不应战,只好率军东撤。就在项燕向东退兵时,王翦趁机发动精英部队追击楚军。楚军始料不及,乱作一团。秦军趁势猛攻,一路追击楚军到蕲(qí)南,杀死了项燕。楚军彻底溃败,秦军再乘胜追击,俘获了楚王负刍。之后,王翦率领秦军一路平定楚国各个城邑。不到一年时间,楚国就被划归为秦国的郡县。
王翦灭楚,为秦王吞并天下消除了最强大的敌人之一。之后,秦国只剩下齐国这一劲敌。在楚国灭亡后的第二年,齐国也灭亡了。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天下。
王翦这一老将,为秦王立下汗马功劳,仍难免有不受秦王信任的时候,被说“老了”、“胆怯”。君王不信任将领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自以为是,骄傲轻敌,听信他人等。无论何种原因,其本质都是不相信一个人的才能和谋略。历史上很多事例表明,真正有才能的将领或者贤臣,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会离开他,韩信如此,王翦如此,屈原投江也是因此。所幸的是,秦始皇吸取李信兵败的教训,最终相信了王翦,从而让秦军转败为胜。王翦的聪明在于,为了进一步取得秦王的信任,故意请求赏赐良田宅地,以表明不敢以手中军力反叛君王。这一点也说明,要想取得君王的信任,执掌军权的将领是得花点心思的。
兵者,诡道(1)也。故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3),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4)也。
(1)诡道:诡计之策。
(2)能而示之不能:有能力作战却假装不能战。这句话中的“而”以及后面三句话中的“而”都表示转折。从“利而诱之”到“亲而离之”的“而”则做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3)骄之:之,指敌人。骄,作为动词用。骄之的意思是使敌人骄傲。
(4)不可先传:不可以事先下定论。指战事各种行为都可能是诡诈的计策,也是兵家作战常用的奥妙,不要事先做定论。
用兵作战,就是一种施行诡诈的事情。所以,要在有能力时假装没有能力;明明要进攻敌人却作出不攻打的样子;想要从近处攻入敌军阵营却装作要从远处袭击;要攻打远处时又装出想从近处攻打敌方的样子。
如果对方贪图财利,就用利益引诱他,使对方军队混乱,然后趁机攻袭他;对方比我方强大就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挑衅激怒他,乱其阵脚;对方谦卑谨慎,就用计就使他骄傲自满;对方军力充沛,就用计使他们疲劳;对方内部和睦团结,就挑拨离间他们。
总而言之,就是要攻打对方没有做戒备的地方,在敌人料想不到时发动袭击。这些都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常用妙计,战争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诡计,是没法事先规定的。
用兵打仗既然是一件诡诈之术,所以才有诈败、诈退、“明修暗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偷梁换柱等各种以假象迷惑敌人的诈骗计策。《三十六计》中的很多计策,其本质也都是施行诡诈。所以,人们常说“兵不厌诈”。诈骗敌人,把真相隐藏在表现后,从而攻其不备,这是用兵打仗的常胜计谋。
唐高宗时的礼部尚书裴行俭,被人称为“儒将”,他不提倡动武,却用兵如神,把诡诈之术发挥到极致。平定西部的吐蕃
叛乱时,他完全掩藏行军目的,以护送波斯王子为名,暗中集结力量。最终,如他说的,没有使战争流一滴血,神不知鬼不觉就平定了叛军。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西部的吐蕃背叛了与唐的盟约,发动叛乱。第二年,可汗阿史那都支
与别帅
李遮匐想联合吐蕃对抗唐朝政府,鼓惑西部民族部落一同作乱,西部硝烟四起。唐高宗想派兵讨伐,又怕吐蕃乘机进袭中原。
裴行俭向唐高宗谏言说:“此前唐军与吐蕃交战,唐军因战败而受挫,不适合再动兵。如今正好波斯
王死了,他的儿子泥涅师还在我们长安做人质,不如我们派遣人马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途径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领地时,我们再寻找机会讨伐他们。这样一来,我军不需劳师动众,也没有出师的名义,敌人就难以觉察到我们的目的。这一战,我们不用流一滴血就可以取得成功。”高宗采用了裴行俭的建议,册立泥涅师为波斯国王,任命裴行俭为使者,让他率领使臣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裴行俭向唐高宗推荐肃州刺史
王方翼,请求让他作为自己的副手,并在出行到安西
后任命他为安西都护。
高宗露调元年(679年)六月,护送波斯国王泥洹师的裴行俭一行人启程了。七月,裴行俭带领一小队唐军抵达西州
。因为裴行俭曾在西州做过十几年的长官,与西域胡人部落的关系很好,此次又是奉诏出使,所以当地官吏和百姓都前来欢迎他。当地人热情地接待了裴行俭,并问起他何时再出发,裴行俭四处扬言说:“我一点也不着急,天气太热了,等秋天临近,天凉下来后再西进。”阿史那都支见唐军数量不多,不像要作战的样子,又听说裴行俭要在西州逗留,他就放松了戒备。
接下来的日子,裴行俭装出一副尽兴游玩的样子。他先从当地召集了年轻精壮的青年一千多人,整天带他们出游打猎。一天,他邀请了龟兹
、焉耆
、疏勒
等地的胡人酋长,对他们说:“以前我在西州工作时,喜爱打猎,玩得也很愉快。自从进京后,公务繁忙,如今难得有这样的闲暇,很想重温快乐,谁愿意跟我一起打猎?”各部落的酋长都说愿意参加,裴行俭就说那干脆来个狩猎比赛吧。各部胡人子弟听到这个消息后争相报名参加,裴行俭不费吹灰之力就征集了数万的兵卒。之后的几天,裴行俭借着打猎比赛的名义,把自己此前挑选的千人精兵编入大队伍中,天天率领他们在郊外操练。
过了些时日,士兵们被训练得可以作战了。一天,裴行俭突然率领部队策马奔驰,向西直趋,火速前往阿史那都支的营地。到达距离其本营仅十余里的地方时,裴行俭命令自己的大部队缓慢前移,另派出使者去召见阿史那都支。此前,裴行俭刚到西周时曾派使者问候阿史那都支,说自己这次纯属路过。阿史那都支信以为真,放松了戒备,与李庶匐约好到秋天时再联手攻打唐朝使者。如今,阿史那都支听闻裴行俭召见自己,出门一看,却看到不远处浩浩荡荡的唐军,他吓得不知所措,只得率领五百兵卒前去迎接裴行俭。裴行俭料想阿史那都支当下无力抵抗自己,就乘机捕捉了他及其随从。随后,裴行俭又假借阿史那都支的军令箭召集他的属下前来,一并将他们抓获。裴行俭让人把阿史那都支这一拨叛军俘虏先押送到碎叶城,他自己则带领精兵壮士去捉拿李遮匐。在路上,裴行俭碰见了阿史那都支派去和李遮匐联络又返回的使者,裴行俭让使者劝降李遮匐。李遮匐孤立无助,只得束手就擒。
此后,裴行俭另派副将把波斯王子遣送回国,他亲自押送叛军首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后回到长安。裴行俭 “兵不血刃而平叛乱”,凯旋而归。唐高宗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因此提升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夫(1)未战而庙算(2)胜者,得算多(3)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4)矣。
(1)夫:一读“fū”,可组词丈夫、渔夫、夫役(服劳役的人)、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也指思想陈腐的读书人。);一读“fú”,常用作发语词,也就是文中句子所用的情况;也作为文言助词,如“逝者如斯夫”。
(2)庙算:古代用兵打仗前,在庙里举行出征仪式,并对战争的胜负进行分析预算,讨论作战计策,因此称庙算。
(3)得算多:所预算的形势种代表获得胜利的主观客观条件称为“得算”。多是充分的意思。
(4)见:通“现”,显而易见的意思。
在作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和谋划,得出来的结论是我方能够获胜,那是因为我方掌握的能够获胜的主客观条件充分。如果开战之前分析的结果是不能获胜,那是由于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胜算条件的足够充分,在实战中才有可能获胜。掌握的有利条件少,就难以获胜。这么说来,那些不在战前做谋划分析和预算,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就贸然开战的,就不用说了,必败无疑。只要考察分析了双方的形势,两相对比,谁胜谁负也就一目了然了。
公元前506年,蔡昭侯
为报复楚国的侮辱之仇,发动蔡军攻打楚国的附属国沈国,灭亡了沈国。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
。这时,原本承诺帮助蔡国的晋国
却要求蔡昭侯进贡财物才肯出兵,蔡昭侯极力拒绝。吴国决定以救蔡为名,发兵攻打楚国。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出动全国军队,率领弟弟夫概
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重臣大将,与唐国、蔡国一起攻伐楚国。三国联军以蔡、唐军为先导,3500名精锐步兵为前锋,直趋汉水。楚国派令尹
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率军前往汉水西岸布阵,阻止吴军渡过汉水。
吴、楚两军对峙时,楚将沈尹戌对两军的情势进行了分析比较。他认为现在楚国的兵力较为分散,容易被吴军逐个击破,如果顺着敌人的思路打的话,楚军处于被动,难以取胜。但是如果采取主动进攻的话,就可以先发制人,将楚国兵力多而散的劣势变为优势,所以他提议:由令尹子常驻守汉水西岸,牵制吴军;自己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方,调集楚国兵力,阻断吴军的后路。这样一来就可以前后夹攻,歼灭敌军。
子常及两个大夫最初听从了沈尹戌的建议,然而等沈尹戌去调兵的时候,两个大夫都改变了主意。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应该速战速决,大夫史皇知道子常贪功好利,所以也怂恿他速战速决。子常受到蛊惑,认为凭借楚国数倍于吴军的实力可以打败敌人,于是就违背了与沈尹戌的约定。未等沈尹戌到达吴军的后方,他就擅自率军渡过汉水,与吴军展开了战斗。
吴军已经知道楚军想采取夹击,如今见子常军渡河来攻,恐怕自己会腹背受敌,就从汉水东岸后退,把楚军引到不利于他们作战的地形。子常以为吴军不敢应战,对吴军紧追不放。吴军诱敌深入,连续三次打败楚军,楚军锐气大减。吴军退至柏举
时,停止了后退,与楚军展开对阵。夫概乘楚军没有防备之际,率领自己所属的5000人偷袭子常的阵营。子常的军部大乱,吴王阖闾趁机发起全面攻击。子常弃军逃跑,两个大大夫战死,楚军大败而逃。
吴军乘胜追击败逃的楚军残部,又击溃了楚军部分兵力,追至雍澨(shì,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时,与回援的沈尹戌部队相遇。沈尹戌奋力抵抗吴军,最后还是被吴军包围,沈尹戌不想被俘杀,就命令部下斩割了自己的首级。主帅已死,楚军主力部队溃逃。此后,吴军乘势追击,又连续五次击败其余楚军。楚昭王弃城逃跑,吴军一直打到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后来,秦军出手援救楚国,吴军才返回吴国。
柏举之战,楚王弃都逃跑,楚国差点灭亡,这都是因为令尹子常贸然作战。原本,左司马沈尹戌对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预算不同打法的胜算概率,最后策划了最有利的作战计策。他在具有胜算的条件才展开行动,然而子常却擅自改变军事行动,且未经谋划就出兵,最终导致楚军溃败。正如孙子说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行军作战,一定要在战前做分析,预算胜负概率。有胜算,也要谋划好计策才能行动。不做预算就行动,等于乱打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