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那拉氏是叶赫国的后裔。叶赫国是满洲最古老的部落,先前居住在长白山山麓,是满洲各部盟长。努尔哈赤崛兴之后居住在赫图阿拉城,这个地方与叶赫国相距不远。这两个部落之间彼此嫉妒,互相争胜。努尔哈赤曾命工匠兴起土木,建筑一所殿堂作为祭神的场所。正要动手兴建的时候,忽而从地中崛起一块古碑,上面有六个大字。工匠们在惊愕之余,赶快报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端详审视一番,发现古碑上面的六个大字是:“灭建州者叶赫”。事发突然,当这六个字映入努尔哈赤的眼帘之时,不禁让这位英武的统帅暗暗吃了一惊。
原来,在努尔哈赤开国的地方,明朝人曾称之为建州卫,大明朝廷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因此这“建州”二字便是满清昔日的地名。仔细看来,碑文并非新凿的样子,但偏偏有“灭建州”的字样着实令人心惊!
可巧的是,这个时候叶赫主纳林布禄投书给努尔哈赤,自称叶赫国大贝勒,并要努尔哈赤割让土地给他。这一下惹怒了努尔哈赤,兴兵与之对抗。这位叶赫主也不示弱,纠合起九部联军,浩浩荡荡的来攻图尔阿拉城。不料,努尔哈赤早有防备,他早已出境扎营。在一阵厮杀之后,叶赫主率领的军兵众不敌寡,被努尔哈赤的精兵杀得七零八落。不得已,叶赫主只好议和,把宗室之女献给努尔哈赤为妃,通过和亲的方式来了结这一段恩怨。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叶赫主并没有忘记这份仇恨,只是把它深深地埋藏起来。
在这之后,随着势力的增强,努尔哈赤也会时常忆及碑文,想一举把那叶赫国灭掉,免得留下后患。这时的叶赫国则逐渐衰微下来,他们深知努尔哈赤对自己不怀好意,曾遣使进贡大明朝廷,寄望可以得到保护。无奈明朝政局也十分混乱,主庸臣佞,文恬武嬉,他们曾派兵二十万出征努尔哈赤。再加上叶赫国派出的二万名军兵,两军会合前进,原本希望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不料,努尔哈赤用兵如神,声东击西,避实攻虚,明军惨败而归。叶赫将士见势不妙,连忙往回奔逃,同样是损兵折将,两万军兵只剩下三分之一。努尔哈赤乘胜进攻。叶赫贝勒金台石,刚刚承兄嗣位,他收拾残局,登城固守。怎奈大势已去,独力难支,最后城池陷落,粮饷用尽,金台石束手被擒。努尔哈赤也顾不得什么亲谊,为了斩草除根,竟将他推出斩首了。临刑前,金台石厉声说道:“我生前不能存叶赫,死后有知,定不使叶赫绝种。无论传下一子或者一女,总要报仇雪恨!”努尔哈赤听闻此言,因为胜局在握,也并不怎么在意。
消灭叶赫族后,努尔哈赤竟立妃子叶赫那拉氏为后――礼烈亲王代善、太子皇太极,均系那拉后所出。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继承君位。因为血统的关系,他不忍灭绝叶赫子孙,并格外施恩保留叶赫宗祀。由此,叶赫那拉一族方得以勉强延续下來。
相传,康熙时代极有权势的大臣明珠,就是金台石的侄儿――这也不知是真是假。若明珠真是叶赫的后世,他贪污成性,也可以算得上是大清王室的蝥贼了,直接危害到大清江山的根基。幸亏清王室正是兴盛之时,康熙皇帝又极其聪明,不至于大权旁落,总算是太平过去。
后来,道光皇帝为诸皇子选妃,满蒙大臣家的女儿遵照章程应选。恰好有一位体态合格的佳人,颇让皇帝满意,打算让她配与皇四子。详问这位女子的氏族,一听到是那拉两字,不由惊惶起来,踌躇犹豫了一番,还是提前结束了这桩婚约。满廷的大臣还不晓得皇帝的用意,你猜我测,莫名其妙。后来,自宫中传出密旨,方知皇帝回溯往事,担心那拉入宫,万一有一天荣升为国母,搅乱国家,应验金台石的愤言,因此才停下选妃之事。
谁也意想不到,天下之事是防不胜防,做祖宗的杜渐防微,总想着开创的业绩,百世千世地传下去。但子孙们恰恰记不得许多,选妃时只论才貌,不问姓氏,于是有才有貌的西太后竟由此而发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