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合共生,香满山谷

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息,而巴蜀大地上的开窟造像活动则进入一个繁盛时期,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宋代,佛教造像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川(包括重庆的大足),成为凝固在崖壁上的生动的大宋图像志,仿佛一部石刻的《梦粱录》,讲述着宋时的风华。

这个时期的佛教,早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显示,人物造型不管是佛还是菩萨,其衣服、相貌都是写实的中国人特征,已经从充满异域色彩的夸张和想象的神佛世界转化为完全世俗化、民间化的形式和形象。

教理方面,禅宗、净土、华严早已没了界线,尤其是巴蜀本土发展起来的被误认为是“密教”造像的禅宗造像,融会诸宗教理,其中尤以大足、安岳地区以南宋赵智凤为代表主持开凿的造像最有特色,被称为“四川密教造像”,当中随处可见的“六代祖师传密印”等刻铭,即显示出其禅宗的本质。另一方面,华夏世界的核心观念——忠义、孝道的内容也渗入了石窟造像活动当中,所谓“三千条律令,不孝罪为先”,本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思想精髓之一,这时已经化为中国本土佛教的一种基本观念,体现在安岳卧佛院佛教刻经《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当中,这也是大足宝顶山大佛湾佛教道场化造像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并将经文作为赞语刻写于造像旁。

宋时,石窟造像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巴蜀地区,而其精粹则集中在安岳、大足两地。安岳境内石窟造像以圆觉洞、毗卢洞、茗山寺等为代表,大足境内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为代表,共同写就了宋代石窟艺术的华美篇章,是世界石窟艺术链条上最后也最为辉煌的一环。

站在佛教石窟造像史的宏大视角,整个石窟造像活动从印度进入中亚,而后进入我国新疆地区,然后沿河西走廊进入北部中国,最后经过古蜀道进入巴蜀大地。这不仅是一部石刻艺术的变迁史,更是一部石刻的佛教变迁史、传播史。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来看,宋时的巴蜀地区石窟造像不仅是佛教石窟艺术最后、最为精美的篇章,也是佛教完全完成中国化后的石刻图像志、更是宋时人间生活的石刻图像志、宋时人们灵性世界凝固在石头上的心灵图像志。出世苦修的佛教,最终转化成了对人世生活的关怀和对现实生活的礼赞。

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宋代石刻艺术的华美篇章吧! fqTKdudnl9iXUvw/yDPX7XKPMmRmSsC8C75kEH0RVlbiO/fsQs+L75C/0RkU9U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