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恒河妙相

佛与佛像

公元前6世纪,印度恒河中下游有许多城邦国家,其中恒河中游的迦毗罗卫国由释迦族建立,附属于南方的憍萨罗国。公元前6世纪末,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关于释迦牟尼出生的具体年代没有明确的记载,通常认为是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大致与孔子相当,出生地蓝毗尼园(Lumbīnī) 位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罗美德(Rummindei)。

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的王位继承人,出生时父亲50多岁,母亲40多岁,出生7天后母亲摩耶夫人即去世,姨母波阇波提成为继母并抚养他长大。释迦牟尼小时候过着舒适富足的生活,19岁娶耶输陀罗(瞿波)为妻,生一子名罗睺罗。29岁时出家(也有说是19岁、31岁)。

按照后世的传说,一天,释迦牟尼离开王宫,出游城中,在城中四座城门处分别遇到了生、老、病、死之人,看到了人生的种种痛苦与不幸,开始思考解脱痛苦与不幸之道,产生了离开王宫求道的想法。他的父母极力劝阻。

传说,释迦牟尼于夜半之时在马夫车匿的帮助下骑着白马犍陟越城而去,来到跋伽仙人(跋罗伽婆)的苦行林,然后遣马夫牵着白马回去。国王派大臣和祭司前往寻找释迦牟尼,然不能劝返,于是派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五位年轻人跟着他。从此,释迦牟尼开始了游历修行。释迦牟尼不断向名师学习,但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苦修,他的五名随从在这个过程中离开了他。

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经过六年苦修,仍然一无所获。于是,他喝下牧女施与的乳汁,离开苦修之地,在尼连河洗净尘土,来到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双脚交叉盘腿坐),静观凝虑,终于在12月8日黎明时分觉悟成佛,时年35岁。

觉悟之后,释迦牟尼辗转来到迦尸国都城波罗奈的鹿野苑。离开了他的阿若憍陈如等五名随从此时正住在那里,释迦牟尼为五人说法,他们正式皈依佛陀,成了佛陀最早的弟子,组成了最初的僧团。那里也是佛陀最早说法的地方,故事“鹿野苑初转法轮”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法是佛陀宣讲之道,轮是古代印度降服敌人的工具,因此以“法轮”指代佛法,意即佛法可以降服人,“转法轮”即代指说法传道。

在石窟造像兴起之前,两只鹿与中间一个圆轮组成的图像表现的就是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故事。石窟造像兴起后,两只鹿或者两只鹿与法轮一起组成的图像就成了佛陀第一次说法场所的标识,现在寺院中的大雄宝殿顶上还常见这种标识。

佛、法、僧是佛教的三要素,也称“佛教三宝”,现已齐备,从此释迦牟尼带着弟子开始弘扬佛法,持续时间长达45年,僧团也随之不断壮大,信众愈来愈多,并且得到国王和贵族的供养。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80岁,他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之下头北西向侧卧入灭。

自此,宣讲佛法的鹿野苑、入灭之地的拘尸那迦城与诞生地蓝毗尼园、觉悟成佛的菩提伽耶,成了佛教的四大圣地,它们也是佛教造像常常表现的内容。

佛陀入灭直到公元前4世纪时,佛教主要是在印度北部的恒河中游一带传播。

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前303—232)统治时期的孔雀王朝十分推崇佛教,加上孔雀王朝此时疆域广阔、国势强大,佛教在印度兴盛起来,并向境外传播。这时,也正是佛教各部、各派形成与成长时期。阿育王积极推动佛教传播,派人向北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南部等地宣扬佛教,佛教正式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从创设开始,并不主张偶像崇拜。公元前327年,来自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曾一度占领印度西北部。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当中的神像雕刻技艺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公元前2世纪,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乘孔雀王朝衰落之机,又占领了这一地区,直到被贵霜王朝征服为止,这段历史时期通常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罗马文化占据主流。

公元1世纪,从我国西迁的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王朝。贵霜王朝后来占领了印度西北部,其势力很快扩展至印度河上游和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正当大乘佛教兴起,佛教教义也从自我解脱走向普度众生,于是与希腊—罗马文化当中的神像雕刻艺术结合,一改原始佛教不主张偶像崇拜的传统,开启了佛教造像传统。佛像首先出现在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地区,这里是当时的佛教传播中心,人们像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待神一样制作并礼拜佛像。佛教造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弘扬教理、吸引信徒的形式。

公元2世纪初期,制作佛像的潮流传到了贵霜王朝的另一个佛教中心摩菟罗(今恒河中游西北部,新德里以南,又译作“马土腊”“马土拉”“马图拉”)。今天的考古发现证明,犍陀罗、摩菟罗两地开始制作佛像的时间相差不到50年,甚至极有可能是同时开始的。

这一时期,佛教也开始传入了我国新疆一带,并逐步由新疆向中原地区传播。

释迦牟尼的出生、出家、苦修、觉悟、说法、入灭等事件及地点以及演化出的无数传奇故事,如腋下诞生(图1)、七步生莲、牧女施乳等成为千百年来佛教石窟中雕刻、佛教壁画创作反复表现的主题。

图1 腋下诞生(雷玉华/摄 巴基斯坦犍陀罗地区出土,日本国家博物馆藏)

开窟造像

印度最早开始开凿的石窟寺主要是佛教石窟寺,也有耆那教石窟寺,晚期还出现了印度教石窟寺。印度现存宗教洞窟有1200多个,其中四分之三是佛教石窟,总体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即沙多婆诃王朝时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笈多王朝及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公元5至8世纪)。

沙多婆诃王朝时期,石窟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部的山崖间,即今天的印度西部。重要石窟寺有阿旃陀(图2)、奥兰加巴德、巴雅、贝德萨、昆达诺、皮塔尔考拉、郡纳尔、纳西克、卡拉尔、坎黑里等。

图2 印度阿旃陀石窟外景(李翎/摄)

图3 印度皮塔尔考拉石窟(Pita—lkhora Caves)3号窟,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李翎/摄)

沙多婆诃王朝之后,石窟寺的开凿停顿了200年时间。笈多王朝及其以后的一个时期,石窟寺仍然集中在印度的西部。前期开凿石窟的地方——阿旃陀、奥兰加巴德、坎黑里——继续开窟,新增加了巴格、加托卡卡、埃洛拉等石窟。佛教造像除了存在于这些石窟中之外,还存在于各地寺院遗址中,而这些寺院的布局都是以塔为中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的佛传故事雕刻石板都来源于佛塔的构件。晚期的石窟中往往也有大量与佛有关的装饰性雕刻或壁画。

所有的石窟基本上都开凿于河湾山崖上,而且是集中成群开凿。这些地方,石材大多质地坚硬,宜于精雕细刻。

印度的佛教石窟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塔堂窟、僧房窟两类。塔堂窟,即礼拜窟,又译为支提或支提窟,佛像、佛画或装饰性雕刻通常只存在于礼拜窟中。典型的礼拜窟是仿地面木构建筑形式修建的,因此被称为“塔堂窟”。标准的塔堂窟通常开凿在山崖上,洞窟外壁面常雕刻有仿木构建筑;洞窟前壁有明窗和门道;洞窟内前端为长方形,后端为半圆形,在洞室周边有一周立柱,洞室后半部分的中间有一个覆钵形塔。早期形制比较简单,越往后形制越复杂。

僧房窟,即僧人居住生活的洞窟,译为毗诃罗或毗诃罗窟。标准的僧房窟多是方形洞室,一般开凿在山崖上。一般多室共用一个方形中厅,入口一壁开门,其他三壁开小型居室,有的洞窟前有前廊。

一座完整的石窟寺至少由塔堂窟和僧房窟这两类洞窟组成,塔堂窟和僧房窟是最基本的洞窟形式。有的石窟寺还有杂物间或库房,晚期的石窟前面还出现了一些如公共活动空间等功能性区域。塔堂窟旁边一般有多个僧房窟,最初一般一个石窟群同一个时期只有一座塔堂窟,好比一座寺院只能有一座大雄宝殿一样,后期有少量石窟群中出现了两个以上塔堂窟的情况。

早期,塔堂窟的开凿时间延续了大约300年,这期间建筑形式和雕刻技术不断演化,形制日趋复杂。以巴雅石窟为例,巴雅石窟是由1个塔堂窟和20个僧房窟组成的石窟寺,其中第20窟是塔堂窟,也是最早的标准塔堂窟,入口处是大拱门,大门上方是尖顶形拱楣,拱门处有原来安装木门的痕迹;洞窟内,前部为长方形,后端呈半圆形,进深18米,窟内最宽处7.9米,窟内沿壁面有27根素面立柱;后部中间是低矮的半球形覆钵塔。

沙多婆诃王朝晚期的塔堂窟以卡拉尔石窟为例,卡拉尔共有10多个洞窟,只有一个塔堂窟,开凿于2世纪上半叶,窟内总长37.9米,最宽处13.9米,是同类窟中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洞窟。窟前是一个祭祀堂,为后来建造。窟前有一根16面大立柱,柱头上刻四头背合的狮子,狮背上驮法轮。大立柱后面为前廊,分为上下两段,两端壁面布满浮雕。洞窟正面底部是通向窟内的3条门道,上面是高大的4层仿木结构楼阁。窟内前部为长方形,后端为半圆形,靠近壁面有一排立柱。窟内前厅高大,柱头装饰繁复,柱头上承平梁,平梁上起拱券,券腹上是仿木椽;后部的覆钵塔有两层台基,覆钵上面有平头、伞盖。正厅门道上方有施主题记。

最早开凿的僧房窟中厅和居室都较小,形状不规则,以巴雅第19窟为例,中厅两壁共开居室4间,居室门上方有尖拱楣,各门之间有龛。中厅平顶,地面为不规则的方形。中厅外有横长方形前廊,半圆拱券形顶,雕出仿木椽。前廊的一端开有一间居室,居室门外两边分别雕刻帝释天与日神像。

稍后开凿的僧房窟中厅面积扩大,除前壁外,其他三壁均开相同数目的小居室,位置和形状都更整齐,如阿旃陀的第12号窟,中厅基本为规则的正方形,前壁已经垮塌,其他三壁均各开四间小居室。

晚期开凿的石窟仍然主要是塔堂窟和僧房窟两类,但形制和相互比例关系有了变化。塔堂窟减少,这可能与寺院房屋组合类别的变化有关。僧房窟形制变化较大,在中厅正壁开建佛堂供奉佛像,洞窟既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也兼具礼拜佛像的功能,因而装饰与实用并重,浮雕与壁画增多,越往后越富丽。塔堂窟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尤其是明窗的形状更加复杂。以孟买东北部阿旃陀的石窟为例,这里有30个洞窟,除4个早期洞窟外,其余全部是晚期洞窟,是印度石窟后期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洞窟群。这里晚期开凿的洞窟中有3个塔堂窟,即第19、26、29号窟,洞窟基本形制与前期相似,只是前廊面积扩大,形成前庭,并增设露台。洞窟正厅立柱之间和两侧壁雕刻或绘有单尊佛像或佛三尊像;窟顶后面覆钵塔的塔基大大升高,塔的正面开大龛,龛内刻主尊大佛像,主尊佛像与塔身连为一体。这种在塔正面设龛像的塔堂窟形式有人认为是从中亚犍陀罗地区传入的,前期没有。与前期比,最重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覆钵塔改为主尊大佛和其依附的覆钵塔,窟内仿木结构的雕刻大大减少。

后期,僧房窟的突出变化是大多有前廊,前廊后面是中厅,两壁四面均有立柱,柱后形成回廊,回廊后面三壁开居室。中厅正壁的正中增开一间佛堂,佛堂通常为前后两进,里间是三尊庞大的石刻造像,即一佛二胁侍,占去里间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壁浮雕伎乐、天人等。僧房大部分有大量装饰,中厅顶及四壁、外廊外面均布满了浮雕或壁画。如阿旃陀的第1、6、7号窟,就是这类洞窟的典型。

埃洛拉的晚期石窟也很典型,共34个窟,分属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其中第1至12窟属于佛教石窟,建于公元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第10窟是塔堂窟,位于佛教类洞窟的中心。该窟前庭是宽大的露天方院,其他结构与阿旃陀同期石窟相似,局部有些变化,雕刻内容则有所不同。僧房窟的基本形式与阿旃陀的僧房窟相似,但也有变化,如第11、12号窟可分为三层,每层的正壁均有佛堂,佛堂内有许多密教造像。第5窟中厅两侧壁向外扩大,用作讲堂;第8窟则有带佛龛的中心方柱等。

公元8世纪,印度本土恒河中下游建立了波罗王朝,其境内流行密教。公元12世纪中叶,色纳王朝占领恒河中下游,印度本土佛教走向衰落。13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彻底湮灭了。当然,佛教造像、佛教石窟也随之湮灭,直到19世纪末,现代考古才再次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

窟像样式

印度佛教造像主要分为两种样式,即犍陀罗和摩菟罗,实际上就是以最早开始佛教造像的两个地区来命名的。

犍陀罗,古印度王国之一,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希腊文化开始影响这一地区。随后,孔雀王朝、巴克特里亚王国、贵霜王朝先后统治这一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是这一地区的主要信仰,多元文化在此交融。

犍陀罗样式的佛教造像具有强烈的希腊—罗马雕刻风格,佛像与希腊—罗马雕刻中的神像从面貌到衣服都极相似。其突出的特点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佛像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神的雕像相似,比较写实。佛像的头光小,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褶皱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褶从身体右上侧往下倾斜,左手抓握着衣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深目高鼻,薄唇,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像裹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珞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强健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浓密,翻卷,束发。

摩菟罗,古印度王国之一,位于恒河中游西北部,今印度北部中间区域。贵霜王朝时期,这一地区被犍陀罗国所控制。贵霜王朝之后,4世纪初,摩揭陀国逐渐强大,占据了恒河中部地区,此后将中印度和北印度全部纳入其版图,称为“笈多王朝”(约320—600)。摩菟罗佛教造像最大的特点是印度本土风格突出,人物面貌与希腊—罗马雕刻中的形象有所不同,衣服与装饰也与犍陀罗造像有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最初学者们认为摩菟罗地区造像晚于犍陀罗地区的原因。

印度佛像风格还有一种以王朝名称命名的类型——笈多风格。这种风格,以显示出躯体轮廓为特征,具有时代特色。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相对统一的一个政权,其时,以印度本土化为特征的佛教艺术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独立宗教形式并逐渐走向兴盛的时期。

随着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笈多时期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中亚、东南亚及中国的雕塑艺术,余波达于7世纪。笈多王朝疆域广大,存在很多艺术中心,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笈多样式”,就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造像一样,各地有较大区别,很难用一种风格来概括。例如笈多时期的马图拉地区,造像的衣褶呈细密条棱状,表现出衣服薄透的质感,同时凸显了身体的轮廓;笈多时期的萨尔纳特地区造像则完全不表现衣褶,只在腹部以一条线或在下摆底端表现出有衣服边缘的样子。通过研究对比,人们发现,笈多风格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虽然很难用一种风格来概括那一时期佛造像的特征,但也具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如造像总体上都试图展示躯体的轮廓,多小螺发,双眉从鼻梁尾部向上挑,眉尾向下,双眼下视,眼两端向上,中间向下。但各个区域区别也比较大,这些样式或多或少地随东行传法的印度僧人或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辗转传到了中国,笈多王朝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地区马图拉、萨尔纳特的样式在中国南北不同区域都可找到其源头。换句话说,中国僧人去到印度的不同地区,看到的是具有不同特点的笈多造像,而来华的印度僧人因来自造像风格不同的地区,从而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佛教造像样式。

佛教造像兴起后,除了以佛陀为主题的造像外,还围绕佛教圣地、重要人物、传说故事进行图像创作。

佛教圣地,主题多表现蓝毗尼园(佛出生地)、四城门(佛遇生老病死者)、出城处(佛骑马出逃)、黑树林(佛苦修)、菩提树下(佛觉悟成道)、鹿野苑(佛初转法轮)、拘尸那迦城(佛入涅槃)、舍卫城(佛显神通力传道处)、舍卫城的竹林精舍(第一座精舍)和祇园精舍(又叫“祇树给孤独园”“第一座大精舍”“佛传教最久的地方”)等场景。

重要人物,主要表现与佛相关联的重要人物,如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最早的五弟子)、三迦叶(皈依的事火婆罗门弟子,他们是拜火教中影响最大的三兄弟)、舍利弗和目犍连(皈依的六师外道的两大弟子)、给孤独长者(祇树给孤独园的捐建者之一)、阿难(跟随佛陀25年,跟随时间最长的弟子)、提婆达多(佛陀堂弟,提出严格戒律,后建立佛教新宗派)等人物。

传说故事,主要表现佛陀传教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它们多以单独的“说法”形式表现,或者以佛传故事画的形式被雕刻出来。

由于佛教教理最早都是口耳相传,很容易发生分歧,佛陀在世时即已发生过提婆达多另立新派的事件。佛陀入灭后发生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佛教结集,主要是为了统一经律。第一次结集之后100多年间,由长老们管理着佛教集团,但由于对戒律和教义有不同的看法,分歧很快再次出现,于是进行了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是佛教分裂成了两部——上座部和大众部,佛教正式进入部派时期。上座部是以长老为中心的正统派,大众部则是主张新戒律的新派。上座部与大众部产生100多年后,又分裂出很多派,较大的有18个(一说20个)部派,相对于后来的宗派,这些早期分裂出来的小派或小部——最早的上座部和大众部被称为“根本部”。众多的部派都有自己的经典、戒律和论述,即佛典的三个组成部分——经、律、论。

佛教造像产生后,造像题材也呈现出宗派特色,通过这些造像表现的内容题材也可以推知当时流行的宗派。 GgGgLLiP1usINqQFz5sK9X0VZtdm83XfSYxQ4fEuiFKWaDKgB/yIgoNbtGOUv/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