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创设开始,并不主张偶像崇拜。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造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弘扬教理、吸引信徒的形式。
佛教造像的兴起,始自印度贵霜时代的犍陀罗,而后在印度各地不断完善,并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传播,再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最后传至日本。
笈多时期
(盛期相当于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印度本土开始大规模开凿石窟、佛像,影响扩大至印度境外,在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出现开凿石窟、佛像的热潮,随即传入我国。
在这个过程中,石窟的形制、造像题材、造像风格也随时间和地区不断变化。后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发展演化成了以摩崖龛像为主的形式,在石窟开凿活动晚期的中国南方,很多摩崖佛像龛与石窟的区别不再明显,因此在一些文章中龛窟混用,名称并不统一。
到了宋代,巴蜀地区流行一种新的石窟形式,直接在山野崖壁上以连环画形式进行雕刻,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与宗教无关的世俗生活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