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航海者的星图密语

1.郑和舰队使用的阿拉伯牵星板(1405年)

1405年的盛夏,南京龙江港一片繁忙景象。郑和率领着规模空前庞大的舰队,即将从这里扬帆起航,开启波澜壮阔的七下西洋伟大征程。这支由两百余艘船只、两万七千余人组成的舰队,承载着大明王朝的荣耀与探索未知世界的使命。在舰队诸多先进装备与技术中,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牵星板,宛如一颗璀璨的航海明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航作用,助力郑和舰队在茫茫大海中找准方向,跨越浩瀚无垠的印度洋,抵达一个又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

牵星板作为一种古老且独特的航海导航工具,起源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阿拉伯地区。阿拉伯地区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四周环绕着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等重要水域,自古以来航海贸易便极为发达。一代又一代的阿拉伯航海家们,凭借无畏的勇气与卓越的智慧,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天文观测和航海导航经验。他们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不断观察星辰的运行轨迹,惊奇地发现,通过精确观测星辰的位置和高度,能够巧妙地确定船只在茫茫大海中的位置和航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改进,牵星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牵星板的构造看似简单,却凝聚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们的非凡智慧。它由十二块大小各不相同的正方形木板以及一条精心贯穿木板中心的绳子构成。每块木板的边长从二指到十二指不等,最小的木板边长为二指,仅能覆盖手掌的一小部分;最大的木板边长为十二指,几乎占据了整个手掌。使用时,经验丰富的航海者稳稳地手持牵星板,将手臂伸直,小心翼翼地把木板的下边缘与海平面精准平齐,上边缘则对准精心选定的观测星辰。之后,通过精准测量观测者的眼睛与木板的垂直距离,再结合木板的边长,运用特定且复杂的数学公式,便能准确计算出星辰的高度角。在阿拉伯航海文化中,这一星辰的高度角被尊称为“星高”。航海者们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通过测量不同星辰的星高,并紧密结合航海图以及过往的航海经验,如同拥有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准确确定船只在茫茫大海中的大致位置和前进航向。

郑和舰队之所以采用阿拉伯牵星板,与当时特定的航海需求和繁荣的文化交流背景紧密相连。15世纪初,中国的航海技术虽已取得显著进步,郑和舰队所乘坐的宝船更是以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建造工艺闻名于世。然而,在远洋航海导航这一关键领域,仍然面临着诸多棘手的挑战。茫茫大海一望无际,水天相接之处难寻明显的地标作为可靠的导航依据。传统的航海导航方法,如指南针导航,虽能为船只大致确定前进方向,但在精确确定船只的具体位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而阿拉伯牵星板作为一种先进且精密的天文导航工具,犹如夜空中的启明星,能够通过观测星辰,为船只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信息,有效弥补了传统导航方法的不足。此外,当时的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贸易往来和广泛的文化交流。阿拉伯的航海技术、天文学知识等先进文化成果,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逐渐传播到中国。郑和舰队在精心筹备和漫长远航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这些外来的先进航海技术和知识,牵星板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项。

在郑和舰队波澜壮阔的航海实践中,牵星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郑和舰队的航海路线犹如一条蜿蜒的丝带,横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舰队从中国广袤的南海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越狭窄险要的马六甲海峡,顺利进入浩瀚无垠的印度洋,先后抵达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甚至不畏艰险远至非洲东海岸。在这些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航海旅程中,牵星板宛如一位忠诚的引路人,帮助航海者准确无误地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向。例如,在穿越印度洋这一充满挑战的航程中,舰队需要极为准确地掌握船只的纬度位置,以确保能够沿着既定的正确航线航行,避免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航海者们通过仔细观测北极星、南河三、老人星等亮度较高且位置相对稳定的星辰的高度角,借助牵星板进行精确计算,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明亮的灯塔,能够精准确定船只在印度洋中的纬度位置,从而及时调整航向,坚定地朝着目的地奋勇前进。

郑和舰队的航海人员在使用牵星板时,有着一套严格且规范的操作流程。每当晴朗的夜晚降临,满天繁星闪烁,航海人员便会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会精心选择视野开阔、没有任何遮挡的甲板位置,为观测创造良好条件。观测前,他们会以极为严谨的态度仔细检查牵星板的完整性,确保每一块木板都完好无损,绳子没有丝毫断裂的迹象。观测时,航海人员会依据丰富的经验和详细的航海图,谨慎地选择合适的星辰作为观测对象。通常,他们会优先选择那些亮度较高、在夜空中位置相对稳定的星辰,如北极星,它宛如夜空中的定海神针,始终指向北方,为航海者指引着方向;南河三,其亮度在夜空中较为突出,易于观测;老人星,在南半球的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于远航至南半球海域的舰队来说,是重要的观测星辰。观测过程中,航海人员全神贯注,手持牵星板,手臂伸直,用尽全身力气保持木板的水平和垂直,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达到极致。观测完成后,航海人员会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观测到的星辰高度角和精确的观测时间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如同珍贵的宝藏,将被用于后续复杂的计算和深入的分析,以精准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向。

为了确保航海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牵星板的使用方法,郑和舰队在漫长的航行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航海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舰队中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天文导航教师,他们犹如知识的灯塔,具有深厚的天文观测和航海导航经验。这些教师会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向航海人员传授牵星板的构造原理、复杂的使用方法、实用的观测技巧以及相关的天文学知识。航海人员在日常紧张的训练中,会进行大量的模拟观测和实际操作练习。他们在模拟观测中,不断调整观测角度和姿势,力求达到最精准的观测效果;在实际操作练习中,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和复杂的天气状况,逐渐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观测技能和计算能力。通过严格的培训和教育,郑和舰队的航海人员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宝剑,能够熟练地使用牵星板进行航海导航,为舰队的安全航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郑和舰队使用阿拉伯牵星板进行航海导航,不仅对中国的航海事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航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国,牵星板的引入和广泛应用,如同为中国传统的航海导航技术体系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此后,中国的航海者在充分借鉴阿拉伯牵星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逐步发展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天文导航技术。例如,中国航海者在牵星板的使用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知识,对观测星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符合中国航海的实际需求。同时,郑和舰队的航海活动,也如同一场文化的盛宴,将中国的航海文化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国家。在与阿拉伯航海家的深入交流与密切合作中,双方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同促进了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例如,在郑和舰队的某次航海过程中,与阿拉伯航海家在港口相遇,双方热情地分享了各自的航海经验和先进的导航技术。阿拉伯航海家向郑和舰队的航海人员详细介绍了牵星板在不同海域的使用技巧,而郑和舰队的航海人员则向阿拉伯航海家展示了中国传统航海技术中的水罗盘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深厚的友谊,也为世界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文化层面深入剖析,郑和舰队使用阿拉伯牵星板,深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包容和吸收。在当时的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犹如绚丽多彩的花朵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竞相绽放。通过航海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两座桥梁,这些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化交流画卷。阿拉伯牵星板作为阿拉伯航海文化的杰出代表,能够被郑和舰队欣然采用,充分反映了中国航海者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包容精神。同时,郑和舰队在使用牵星板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巧妙地将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航海文化现象。例如,在记录牵星板观测数据时,中国航海人员会采用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独特的计量单位,为牵星板的使用赋予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1405年,郑和舰队使用的阿拉伯牵星板,在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航海壮举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东西方航海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世界航海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虽然现代航海技术已经高度发达,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让航海变得更加精准和便捷,但牵星板作为一种古老的航海导航工具,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2.哥伦布日记中提到的“契丹大船传说”(1492年)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率领着他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启航,踏上了注定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航行。在漫长且充满艰险的海上漂泊中,哥伦布详细记录下每日的所见所闻,其日记宛如一部生动的航海史诗,不仅承载着探索新大陆的艰辛与惊喜,还收录了诸多奇妙传说,其中“契丹大船传说”尤为引人注目,宛如一颗神秘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

在15世纪的欧洲,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东方的神秘国度“契丹”(欧洲人对中国的旧称)如同被描绘在梦幻画卷中的黄金之地,深深烙印在欧洲人的脑海中。书中对契丹的描述,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和探索欲望。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城市繁华富庶,宫殿宏伟壮丽,街道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香料、丝绸、瓷器等奢侈品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契丹的商业繁荣昌盛,市场交易活跃,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着规模庞大的贸易活动。这种对东方财富的极度渲染,让无数欧洲人渴望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契丹的新航线,直接参与到利润丰厚的东方贸易之中,从而获取巨额财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航海成为欧洲人实现梦想的关键途径。当时的欧洲,航海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造船工艺不断革新,船只的规模逐渐增大,结构更加坚固,能够适应更远距离、更复杂海域的航行。罗盘的广泛应用,为航海者提供了准确的方向指引,使他们在茫茫大海中不再迷失。星盘等天文仪器的使用,也帮助航海者通过观测星辰来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向。然而,通往东方的传统航线被奥斯曼帝国牢牢控制,其高额的关税和贸易限制,使得欧洲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促使欧洲各国迫切需要寻找一条绕过奥斯曼帝国的新航线,以打破贸易困境,实现与东方的直接贸易。

哥伦布便是在这股探索热潮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深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坚信地球是圆的,从欧洲向西航行同样能够抵达东方的契丹。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哥伦布四处奔走,寻求各国王室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从而得以组建船队,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远航。

在航行过程中,哥伦布及其船员们时常听闻各种关于东方的奇闻轶事。其中,“契丹大船传说”在水手间口口相传,为这段充满未知的旅程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据传说描述,在遥远的东方海域,存在着来自契丹的巨型船只。这些大船体型庞大,犹如漂浮在海上的移动城堡,其长度和宽度远超当时欧洲的任何船只。船身由坚固的木材打造,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够抵御狂风巨浪的侵袭。船上配备了先进的航海设备,不仅有精准的罗盘用于导航,还设有瞭望台,配备经验丰富的瞭望员,时刻警惕着海上的各种情况。

契丹大船的船帆设计独特,巨大的白色帆布在风中高高扬起,犹如云朵般轻盈飘逸。这些船帆不仅能够借助风力推动船只快速前行,还能根据风向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船只始终保持最佳的航行状态。船上的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配备了威力强大的火炮,能够在遭遇海盗或其他威胁时进行有力反击。

关于这些大船的用途,传说中提到,它们主要用于进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契丹人凭借着这些大船,满载着丝绸、瓷器、香料等珍贵货物,穿梭于东方与其他国家之间。在贸易港口,契丹大船一出现,便会吸引众多商人前来交易。其货物品质上乘,种类丰富,令其他国家的商人为之倾倒。丝绸质地柔软,色彩绚丽,图案精美,成为各国贵族竞相追捧的奢侈品;瓷器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不仅实用,更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香料则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医药和宗教仪式等领域,深受人们喜爱。

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契丹大船展现出了强大的商业实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船上的商人精明能干,善于谈判和交易,他们与各国商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发展。同时,契丹大船也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东方的文化、艺术、科技等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当这个传说传入哥伦布耳中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与期待。在他看来,若能亲眼目睹这些契丹大船,不仅意味着距离传说中的契丹更近一步,更有可能为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下这一传说,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契丹大船的好奇和对东方财富的向往。他想象着自己的船队与契丹大船相遇的场景,幻想着能够与契丹人进行贸易,带回那些令人梦寐以求的东方珍宝。

随着航行的深入,哥伦布始终对契丹大船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每当夜幕降临,他会站在船头,凝视着茫茫大海,期待着那传说中的巨型船只能够出现在视野中。在那些漫长而寂静的夜晚,船员们围坐在一起,也常常会谈论起契丹大船的传说,想象着它的模样和船上可能装载的宝藏。这个传说成为他们在艰苦航行中的精神寄托,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

然而,尽管哥伦布在这次航行中并未如愿见到契丹大船,但他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的航海事业和殖民扩张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航行引发了欧洲人对美洲的大规模探索和殖民活动,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契丹大船传说”在欧洲的流传,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向往。这个传说如同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东方的神秘、富饶和先进,激发了欧洲人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虽然这种交流在当时更多地停留在想象层面,但为后来的实际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踏上前往东方的征程,亲眼目睹东方的风土人情,进一步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契丹大船传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它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见证了15世纪欧洲人对东方的渴望和探索,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形态。尽管哥伦布最终未能找到传说中的契丹大船,但他的航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契丹大船传说”也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研究那个时代东西方关系和航海历史的重要线索。 hpNCvDanWINa0khbrlN8CgrPQWgyisMVdQdrSZQYO10xkUaXGvVF7ZS8MJJkxu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