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父亲竹杖下的启蒙

在三坊七巷的林府,岁月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却又在每一个角落镌刻下深深的印记。庭院中,一棵古老的桂花树郁郁葱葱,每逢金秋,满树金黄,馥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给这座古朴的府邸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宁静。林宾日作为一家之主,秉持着“经世致用”的家训,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尤其是对聪慧过人的林则徐,更是寄予了厚望。

林宾日深知,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他对林则徐的启蒙教育,从日常的点滴生活便已开始。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院子,林宾日便会带着林则徐来到书房。书房不大,却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四壁摆满了各类书籍,有经史子集,也有一些关于天文地理、农桑水利的杂书。林宾日会先让林则徐背诵昨日所学的文章,若是背得通顺流畅,他便会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若是稍有卡顿,他也不会立刻责备,而是耐心地引导林则徐回忆,帮助他理解文意。

这日,林则徐背诵《论语》中的篇章,背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稍稍停顿了一下。林宾日看着儿子,温和地问道:“则徐,你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林则徐抬起头,认真地回答:“孩儿知道,这句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林宾日微笑着,又问:“那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如何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呢?”林则徐歪着头,思索片刻,说道:“就像孩儿读书时,不仅要记住书中的文字,还要想想这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然后看看能不能用在生活里。”林宾日满意地笑了,他拍拍林则徐的肩膀说:“说得好,这便是‘经世致用’的道理。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日常的生活中,林宾日也会抓住各种机会,让林则徐明白“经世致用”的含义。有一次,福州城遭遇了一场暴雨,城中多处积水,道路泥泞不堪,百姓出行极为不便。林宾日带着林则徐出门,看到街边的房屋被雨水浸泡,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在雨中瑟瑟发抖。林宾日指着眼前的景象,对林则徐说:“则徐,你看这暴雨给百姓带来了这么多苦难。你想想,若是我们有能力,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则徐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满是同情,他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组织人员清理排水管道,让积水尽快排出去。还可以给那些穷苦人家送些衣物和食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林宾日点头称赞:“你说得对,这就是学以致用。我们读书学习,就是为了在百姓遇到困难时,能想出办法帮助他们。”

回到家中,林则徐久久不能忘怀那些在雨中受苦的百姓。他坐在书桌前,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他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关于水利工程的书,书中提到了一些修建排水系统的方法。他拿出纸笔,将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还画了一些简单的示意图。他拿着自己的“方案”,兴奋地去找父亲。林宾日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心中十分欣慰。他仔细地看了林则徐写的内容,虽然有些地方还略显稚嫩,但他能看出儿子已经开始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林宾日耐心地给林则徐讲解了一些改进的建议,父子俩围绕着这个问题讨论了许久。

除了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林宾日还注重培养林则徐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他经常会给林则徐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让他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有一天,林宾日给林则徐讲了包拯断案的故事。讲完后,他问林则徐:“你觉得包拯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清官,为百姓主持公道呢?”林则徐想了想,说:“因为他公正无私,不畏惧权贵,而且很聪明,能明察秋毫。”林宾日点头道:“没错,但是你要知道,包拯的聪明才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在断案时运用自如。他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才能一心为百姓谋福祉。这也是‘经世致用’,将自己的所学用于为社会服务。”

在林宾日的教导下,林则徐养成了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学堂里,他也会将“经世致用”的理念运用到学习中。当先生讲解诗词时,他不仅会背诵诗词的内容,还会思考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一次,先生讲解杜甫的《春望》,林则徐在课堂上站起来说:“先生,杜甫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痛苦。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太平年代,但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不能只埋头读书。”先生听了,对林则徐的见解大为赞赏,同学们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

随着林则徐年龄的增长,林宾日对他的教育也更加深入。他开始让林则徐阅读一些关于治国理政、民生经济的书籍,并引导他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有一年,福州地区遭遇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林宾日带着林则徐去乡下走访,看到农民们在干涸的土地上唉声叹气,家中粮食短缺,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林则徐心中十分难过,他问父亲:“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林宾日说:“我们可以向官府建议,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乡绅们捐款捐物,帮助百姓度过难关。你想想,从长远来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旱灾对百姓的影响呢?”林则徐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们可以兴修水利,修建一些灌溉设施,这样即使遇到旱灾,也能保证庄稼有足够的水源。”林宾日微笑着说:“你说得很对,这就是‘经世致用’的体现。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为未来做好规划。”

回到家后,林则徐立刻查阅了大量关于水利工程的资料,他发现福州地区的一些河流年久失修,河道淤积严重,导致灌溉能力下降。他决定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向官府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花费了几天的时间,认真撰写报告,不仅分析了当前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修建新的水渠、清理河道、设置水闸等。他拿着报告,在父亲的陪同下,去拜见了当地的官员。官员们看到林则徐的报告,对这个少年的才华和见识大为惊叹。虽然有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林则徐的建议还是引起了官府的重视,他们开始着手对福州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改进。

这件事情让林则徐深刻体会到了“经世致用”的力量。他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够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经常跟随父亲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经世致用”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三坊七巷的学堂里,林则徐也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他经常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鼓励大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会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社会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学堂里的同学们也开始关注身边的事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则徐逐渐长大,他的学识和见识也越来越丰富。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将“经世致用”的家训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无论是在日后的科举考试中,还是在官场生涯里,他都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践行父亲的教导,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而林宾日的“经世致用”家训,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了林则徐的一生,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林则徐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情让他对“经世致用”的家训有了更为刻骨铭心的理解。那是一个冬日,福州城寒风凛冽,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林宾日带着林则徐去拜访一位老友,途中路过一个集市。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人们都在为了生计忙碌着。突然,一阵争吵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林则徐好奇地挤过人群,只见一个卖菜的老农正与一个富家子弟模样的人争吵不休。原来,这个富家子弟买了老农的菜,却故意找茬,说菜不新鲜,要少给钱。老农苦苦哀求,说自己一大早从乡下赶来,就指望这点菜钱维持生计,实在不能少收。富家子弟却不为所动,还恶语相向。

林则徐见状,心中十分气愤。他正想上前理论,却被父亲拉住了。林宾日对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先观察。只见林宾日走上前去,微笑着对富家子弟说:“公子,看这菜的成色,分明是新鲜得很。老人家这么大年纪,冒着严寒出来卖菜,也着实不易。您若是觉得价格不合适,我们可以一起商量,但这般欺负老人家,似乎有失公子的身份。”富家子弟听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看了看周围围观的人群,觉得有些下不来台。但又觉得林宾日说得在理,只好不情愿地付了钱,匆匆离开了。

老农感激地看着林宾日父子,连声道谢。林宾日扶起老农,对他说:“老人家,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害怕,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老农点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回去的路上,林则徐问父亲:“为什么刚才您不直接让我去教训那个恶霸?”林宾日笑着说:“则徐啊,遇到问题,不能只靠意气用事。你要学会用智慧去解决,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也是‘经世致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要用来解决大的社会问题,也要用来处理生活中的小事。”林则徐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件事情让林则徐明白,“经世致用”不仅仅是解决一些宏大的社会问题,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去帮助他人,维护公平正义。从那以后,他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都会更加冷静地思考,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林府的书房里,林宾日会定期和林则徐进行一场特殊的“辩论”。他们会选择一个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互相辩驳。通过这种方式,林宾日锻炼林则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有一次,他们讨论的话题是关于福州城的商业发展。林宾日提出,福州城地处沿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商业繁荣。林则徐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对外贸易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洋人的商品可能会冲击本地的传统产业,而且洋人的文化和思想也可能会对百姓产生不良影响。

父子俩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林宾日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试图说服林则徐;林则徐也不甘示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社会的观察,反驳父亲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林宾日看到了儿子的成长和进步。他发现,林则徐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听从教导的孩子,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林宾日对林则徐说:“则徐,你说得有道理。我们在发展商业的同时,确实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商业健康发展。这也是‘经世致用’的体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过这样的“辩论”,林则徐不仅加深了对“经世致用”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在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林则徐年龄的增长,他对“经世致用”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主动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他常常与父亲探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自己对国家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在林宾日的影响下,林则徐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重任。他将“经世致用”的家训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了他一生坚守的信念。而林宾日,看着儿子在自己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他知道,自己的“经世致用”家训,已经在林则徐的心中生根发芽,必将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林府的庭院里。林宾日和林则徐坐在庭院中,仰望星空。林宾日感慨地说:“则徐啊,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希望你能始终牢记‘经世致用’的家训,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则徐坚定地点点头,说:“父亲,您放心,孩儿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在这如水的月光下,父子俩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经世致用”的家训,如同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照亮了林则徐前行的道路,也将引领他在未来的岁月里,为国家和人民书写出辉煌的篇章。

在林则徐的成长过程中,林宾日的“经世致用”家训无处不在。在学堂里,林则徐不仅努力学习经典文化知识,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他会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募捐活动,为那些贫困的家庭送去温暖;他会参与学校的修缮工作,用自己所学的木工知识,帮助修理桌椅门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他践行“经世致用”的体现。

有一次,学堂里的水井出现了故障,井水浑浊不堪,无法使用。同学们都为此感到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林则徐得知后,主动站了出来。他想起曾经在书中看到过关于水井维修的方法,于是他仔细观察水井的构造,发现是井底的泥沙淤积导致了水质变差。他组织同学们一起,用绳子系着木桶,下到井底清理泥沙。经过一番努力,水井终于恢复了正常,清澈的井水再次流淌出来。同学们对林则徐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赞不绝口,而林则徐却只是微笑着说:“这不过是我从书中所学,拿来应用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则徐对“经世致用”的理解和实践也越来越深入。他开始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民生疾苦到国家大事,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会与父亲一起探讨如何改善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会研究军事战略,思考如何加强国家的防御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为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坊七巷的邻里之间,林则徐也以其乐于助人的品质和“经世致用”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每当邻居们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无论是帮助老人修理房屋,还是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都做得尽心尽力。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周围的人传递着“经世致用”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实践的重要性。

而林宾日,始终默默地关注着儿子的成长。他看到林则徐在“经世致用”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自己多年的教导没有白费,林则徐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他相信,在“经世致用”家训的指引下,林则徐必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林则徐和父亲一起漫步在三坊七巷。看着熟悉的街道和亲切的邻里,林则徐心中充满了感慨。他对父亲说:“父亲,是您的‘经世致用’家训,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我一定会将这份家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林宾日微笑着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和期待。他知道,林则徐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BGTpw3Qh2ht7PYjI5dSo/0/66gyy2mtOSxwnfliRW8+X4mGLFq5XX8Le4gU6n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