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顾璘赠玉带预言

荆州城的夏日,阳光热烈地洒在古老的街巷,石板路被晒得滚烫。张居正落榜后,心情虽有些低落,但依旧每日坚持读书学习。这一日,他如往常一样,怀揣着几卷书,准备前往城中一处幽静的书斋与几位文人雅士交流学问。

与此同时,湖广巡抚顾璘在处理完府衙事务后,带着几名随从,微服出巡荆州城,想要亲身体察民情。顾璘一路走来,观察着市井百态,心中对这荆州城的民生状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当他路过一座雅致的庭院时,听到里面传来阵阵朗朗读书声与激烈的讨论声。顾璘心中一动,示意随从停下脚步,想要一探究竟。

张居正此时正在庭院中,与几位年长的读书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儒家经典中的义理。他言辞恳切,逻辑清晰,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令在场众人频频点头称赞。顾璘站在庭院外,静静地听着张居正的发言,心中暗暗惊叹:“此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学识与见地,怪不得之前乡试的试卷让我印象深刻。”

待众人讨论告一段落,顾璘在随从的陪同下,走进了庭院。众人见有陌生人来访,纷纷起身相迎。张居正也礼貌地站了起来,目光与顾璘交汇的瞬间,他感受到了这位长者眼中的温和与深邃。

顾璘微笑着开口:“听闻诸位在此高谈阔论,老夫一时好奇,便不请自来,还望各位莫怪。”说罢,他的目光落在了张居正身上,“方才听这位小公子所言,对经典的解读别出心裁,不知小公子尊姓大名?”

张居正恭敬地回答:“回先生的话,晚辈张居正,字叔大。”

“张居正?”顾璘微微挑眉,“可是前不久参加乡试的那位张居正?”

张居正微微颔首,神色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正是晚辈。”

顾璘心中明白张居正落榜之事,他轻轻叹了口气:“以你的才华,落榜实在是可惜。”

张居正连忙说道:“先生谬赞,晚辈自知才疏学浅,此次落榜,定是自身尚有不足,还需加倍努力。”

顾璘看着眼前这个谦逊的少年,心中愈发欣赏:“小公子不必妄自菲薄。老夫看过你的试卷,其文采斐然,见解独到,绝非一般考生可比。”

张居正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先生竟看过晚辈的试卷?”

顾璘点了点头:“不仅看过,而且印象极为深刻。你的文章,让老夫看到了未来国家栋梁之材的影子。”

张居正激动地说道:“能得先生如此夸赞,晚辈深感荣幸。只是晚辈不明白,既然先生认可晚辈的文章,为何……”说到此处,张居正顿住了,他明白其中或许有隐情,但不知是否该贸然询问。

顾璘似乎看穿了张居正的心思,他缓缓说道:“小公子,你年纪尚轻,才华固然重要,但过早踏入仕途,未必是好事。”

张居正眼中满是疑惑:“先生此话怎讲?”

顾璘目光望向远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官场如战场,波谲云诡,复杂异常。以你的才华,若此次轻易中举,日后难免滋生骄傲自满之心。且过早置身官场纷争,恐会消磨你的锐气,让你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

张居正若有所思,片刻后说道:“先生所言,晚辈似懂非懂。但晚辈明白,先生定是为晚辈着想。”

顾璘欣慰地笑了笑:“小公子聪慧过人,一点即通。老夫此次前来,便是想与你聊聊,为你指明一条更长远的道路。”

张居正连忙拱手行礼:“还请先生赐教。”

顾璘指了指庭院中的石凳:“我们坐下详谈。”众人纷纷落座,顾璘接着说道:“小公子,你可曾想过,自己读书求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张居正毫不犹豫地回答:“晚辈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祉。”

顾璘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志向!要实现这一志向,需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沉稳的心智与长远的眼光。此次落榜,对你而言,或许是个磨砺的机会。”

张居正认真聆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顾璘继续说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不仅要继续钻研学问,更要走出书斋,去了解这世间百态,去感受百姓的疾苦。只有这样,你日后为官,才能真正做到为百姓排忧解难。”

张居正心中豁然开朗:“先生所言极是。晚辈之前只顾埋头读书,虽对时事有所关注,但从未真正深入民间,实在是狭隘了。”

顾璘笑了笑:“小公子能明白这一点,老夫深感欣慰。还有,在与人交往方面,你要广结良友,多与有识之士交流切磋,如此,方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

张居正连连称是:“晚辈定会谨遵先生教诲。只是晚辈愚笨,不知该如何去结交良友,还望先生指点。”

顾璘思索片刻:“荆州城内,便有许多文人雅士,他们时常举办诗会、文会,你可多去参加。在这些场合中,你既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能结识志同道合之人。”

张居正感激地说道:“多谢先生指点迷津。晚辈日后定会积极参加此类活动。”

此时,一名随从走上前来,在顾璘耳边轻声说了几句。顾璘微微皱眉,似乎有公务需要他去处理。他站起身来,对张居正说道:“小公子,今日与你交谈,老夫受益匪浅。日后若有机会,我们再详谈。”

张居正也连忙起身:“先生公务繁忙,晚辈不便多留。此次能得先生教诲,晚辈定当铭记于心。”

顾璘看着张居正,眼中满是期许:“小公子,老夫相信,假以时日,你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说罢,他转身对随从说道:“去把我那玉带取来。”

随从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捧着一条玉带回来。顾璘接过玉带,郑重地递给张居正:“这条玉带,是老夫心爱之物,今日赠予你,权当是对你的鼓励。希望你日后能佩戴上比这更贵重的玉带。”

张居正双手接过玉带,心中感动不已:“先生如此厚爱,晚辈何德何能。晚辈定不负先生所望。”

顾璘拍了拍张居正的肩膀:“好,好。老夫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说完,顾璘带着随从离开了庭院。

张居正望着顾璘离去的背影,手中紧紧握着那条玉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从这一天起,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此后的日子里,张居正按照顾璘的建议,一边刻苦读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以及各类经世致用之学;一边积极参与荆州城内的文人聚会,与各方才俊交流学问,探讨时事。他在诗会上赋诗言志,在文会上发表独到见解,逐渐在荆州城的文人圈子里声名远扬。

在一次诗会上,众人以“治国之道”为主题进行创作。张居正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一首长诗。诗中,他从民生疾苦出发,阐述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看法,提出了减轻赋税、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赞誉。一位年长的文人感慨道:“张公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忧国忧民之心,且对治国之道见解深刻,日后必成大器。”

张居正谦虚地说道:“晚辈不过是有感而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在与文人雅士的交流中,张居正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李贤的青年,与张居正年龄相仿,同样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两人一见如故,常常一起探讨学问,互相切磋。李贤对张居正的才华极为钦佩:“叔大,你的学问和见识,让我深感佩服。与你交流,我受益良多。”

张居正笑着说:“子明兄过奖了。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从你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除了参与文人活动,张居正还时常与父亲张文明一起深入民间。他们走进农田,与农民交谈,了解他们在耕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繁重赋税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张居正亲眼目睹了农民们辛勤劳作却依然生活困苦的现状,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而努力。

他们也来到集市,观察商人的经营活动。张居正看到商人在商业交易中面临着诸多不合理的税收和关卡,这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他将这些所见所闻都一一记在心中,思考着解决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居正的学识和阅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国家的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而他与顾璘的那次相遇,以及顾璘的赠带预言,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三年后的又一次乡试即将来临,张居正再次踏上了考场。这一次,他的心中充满了自信。他深知,这三年的磨砺让他有了质的飞跃。考场上,他从容应对,笔下的文章更加成熟稳重,对经典的阐释精准到位,对时事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

考官们在审阅张居正的试卷时,被他的才华深深折服。一位考官赞叹道:“此子的文章,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最终,张居正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举人。

当张居正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他没有丝毫的骄傲与自满。他知道,这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顾璘,想到了顾璘对他的期望和教诲。他决定去拜访顾璘,向他汇报自己的近况。

张居正带着那条顾璘赠送的玉带,来到了巡抚府。顾璘得知张居正来访,亲自出门迎接。看到张居正意气风发的样子,顾璘心中十分欣慰。

张居正走进府中,向顾璘行礼:“晚辈张居正,特来拜见先生。”

顾璘笑着说:“起来吧,小公子。听闻你此次乡试高中,老夫真是为你高兴。”

张居正感激地说道:“这一切都多亏了先生当年的教诲与鼓励。若不是先生,晚辈恐怕难以有今日的成就。”说着,张居正拿出那条玉带,“先生赠予的这条玉带,晚辈一直珍藏着。它时刻提醒着晚辈,要努力奋进,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顾璘看着玉带,眼中满是感慨:“看到你今日的样子,老夫深感欣慰。当年赠你玉带时,老夫便预言你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如今看来,这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张居正坚定地说道:“先生,晚辈定当继续努力,不辱使命。日后若有机会,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大事业,以报答先生的知遇之恩。”

顾璘点了点头:“好,好。老夫相信你。你如今已中举人,接下来便是会试。会试竞争更加激烈,你切不可掉以轻心。”

张居正认真地说:“晚辈明白。晚辈定会全力以赴,为会试做好充分准备。”

顾璘接着说:“除了学问,你还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升。为官者,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要时刻牢记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

张居正连连称是:“先生的教诲,晚辈铭记于心。晚辈日后定当以清廉正直为准则,做一个好官。”

两人又交谈了许久,顾璘对张居正的未来规划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张居正认真聆听,一一记下。天色渐晚,张居正起身告辞:“先生,晚辈今日打扰许久,时候不早了,晚辈这就告辞。”

顾璘起身相送:“小公子,日后若有任何困难,尽管来找老夫。老夫期待着你在会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张居正再次行礼:“多谢先生。晚辈定不会让先生失望。”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巡抚府。

张居正带着顾璘的期望,踏上了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路途。他知道,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充满了挑战,但他毫不畏惧。他将带着顾璘的赠带预言,带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未来的日子里,张居正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在科举之路上继续前行,最终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与顾璘的这段经典互动,也成为了一段被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京城的日子里,张居正一心扑在备考会试上。他租住在一间简陋的客栈里,每日天不亮便起床读书,夜晚直至客栈掌灯时分才放下书本。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书籍,从儒家经典到历代史书,从诸子百家到当世名家的著作,应有尽有。他如同一只贪婪的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采集着最甜美的花蜜。

为了更好地准备会试,张居正还加入了一个由各地举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小组中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和见解。他们定期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学术问题。在这个小组中,张居正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来自江南的才子王冕,他对诗词歌赋有着极高的造诣;还有来自北方的武将世家子弟赵勇,虽然出身行伍,但对兵法谋略和经世致用之学也颇有研究。

在一次小组讨论中,众人围绕着如何解决当下的边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王冕主张以和亲的方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从而减少边境冲突。他认为这样既能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又能促进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赵勇则坚决反对,他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生性贪婪,和亲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最终还是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安全。他提议加强边防建设,训练精锐的军队,主动出击,打击少数民族的侵扰。

张居正静静地听着两人的观点,沉思片刻后说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和亲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边境压力,但正如赵兄所说,这并非长久之计。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也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依我之见,我们应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加强边防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让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另一方面,通过互市等方式,与少数民族开展经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样既能巩固国防,又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张居正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众人纷纷点头称赞。王冕笑着说:“叔大兄果然见识不凡,这一番见解,让我等受益匪浅。”赵勇也说道:“张兄所言极是,我之前只想着用武力解决问题,倒是忽略了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张居正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qZg9qkxHQ6IoYfX5GZDsPcQ4eRRZ6cQYAuKQVZs7bJupHAQ6EgMdgUr493/amo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