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牧野之战:周武王“血流漂杵”的历史争议

牧野之战如同一座巍峨的分水岭,将商周两个时代清晰地划分开来。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天下的格局,更在后世引发了诸多探讨与争议,其中周武王“血流漂杵”的说法更是成为历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商朝,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在纣王执政时期却陷入了重重危机。纣王帝辛,并非一开始就是昏庸无道之君。早期的他,天资聪颖,力大无穷,能够徒手与猛兽搏斗,在处理政务上也曾展现出过人的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纣王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追求奢华无度的生活,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鹿台。鹿台的建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们被迫承担繁重的劳役,苦不堪言。为了充实鹿台的财富,纣王不断增加赋税,使得民不聊生。在他的统治下,商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纣王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纣王还沉迷于酒色,他宠爱妲己,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妲己喜好新奇的玩乐,纣王便想尽办法满足她。他们一同在酒池肉林中嬉戏作乐,通宵达旦地饮酒狂欢。纣王的行为不仅引起了百姓的反感,也让朝中的许多大臣忧心忡忡。一些忠诚的大臣纷纷进谏,希望纣王能够改过自新,以国家和百姓为重。然而,纣王不但不听从劝谏,反而对这些大臣施以重刑。比干,这位商朝的王叔,为人正直,对国家忠心耿耿。他见纣王如此昏庸,多次直言进谏,纣王却恼羞成怒,竟然下令将比干剖腹挖心,以验证比干是否真的有七窍玲珑心。这一暴行让朝中大臣们人人自危,许多人选择了明哲保身,不敢再轻易进谏。

在商朝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同时,西方的周部落却在悄然崛起。周部落的始祖后稷,善于种植庄稼,被尧帝任命为农师,负责教导百姓农业生产。后稷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农业传统,周部落的农业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足。到了古公亶父时期,周部落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迁徙到了岐山之下。古公亶父在这里建立了城邑,制定了各种礼仪制度,周部落逐渐走向繁荣。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更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他。在周文王的治理下,周部落的实力不断增强,周边的一些部落也纷纷归附。

周文王深知纣王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他积极积蓄力量,准备推翻商朝的统治。他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另一方面,与其他诸侯建立联盟,共同对抗商朝。然而,周文王还未来得及实现推翻商朝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周武王。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为推翻商朝做着准备。他任命姜子牙为军师,负责军事指挥;同时,对军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整顿和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向商朝发起进攻。他亲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大军渡过黄河后,周武王在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誓师大会。他在誓师大会上历数纣王的种种罪行,如沉湎酒色、残害忠良、滥用酷刑等,号召诸侯们齐心协力,推翻纣王的统治。前来参加誓师大会的诸侯多达八百之众,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周武王讨伐纣王。

周武王的军队继续向东挺进,很快就抵达了牧野,这里距离商朝的都城朝歌已经不远。纣王得知周武王率军前来讨伐,急忙召集军队进行抵抗。然而,由于商朝的主力部队正在东南地区征伐东夷,一时无法赶回,纣王只好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其中大部分是奴隶和战俘。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训练,士气低落,战斗力十分低下。

公元前1046年2月27日清晨,决定商周命运的牧野之战正式爆发。周武王站在战车上,亲自击鼓进军,鼓舞士气。周军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商军。商军的前排士兵大多是奴隶和战俘,他们对纣王的统治本就心怀不满,看到周军如此勇猛,纷纷倒戈,加入了周军的阵营。商军顿时大乱,阵脚被彻底打乱。周军趁机发动猛烈攻击,商军全线溃败。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回朝歌。

回到朝歌后,纣王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华丽服饰,将多年来搜刮的珍宝环绕在自己身边,然后点火自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商朝至此宣告灭亡,周武王成功建立了周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然而,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情形,历史上却存在着诸多争议,其中“血流漂杵”这一说法尤为引人注目。“血流漂杵”最早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记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意思是说,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分,纣王率领着如同树林一般的军队,与周武王的军队在牧野相遇。纣王的军队没有人愿意与周武王的军队为敌,前面的士兵纷纷倒戈,向后面的军队攻击,导致商军大败,战场上血流成河,连木杵都能漂浮起来。

这一说法在后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血流漂杵”的描述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情况。他们指出,牧野之战的时间很短,从清晨开始,到傍晚就结束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造成“血流漂杵”这样大规模的流血场面似乎不太可能。而且,商军虽然大部分是奴隶和战俘,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战斗力,周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他们大量歼灭。此外,还有人认为,周武王是以仁义之师讨伐纣王的无道之师,战争的过程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血腥厮杀。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血流漂杵”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他们认为,虽然牧野之战的时间较短,但战争的激烈程度却不容小觑。商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众多,而且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也会进行顽强的抵抗。周军为了取得胜利,必然会全力以赴,双方在战场上展开激烈的厮杀,从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此外,古代战争中,由于武器简陋,战斗往往以近身肉搏为主,这种战斗方式很容易造成大量流血。而且,“血流漂杵”中的“杵”不一定是指捣米用的木杵,也可能是指其他较轻的物品,比如盾牌的把手等。在战场上,鲜血染红了地面,使得一些较轻的物品漂浮起来,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为了探究“血流漂杵”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除了《尚书·武成》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文献也对牧野之战的惨烈程度进行了描述。例如,《逸周书·世俘》中记载:“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这里的“馘磨”指的是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的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考古学家们也通过对牧野地区的考古发掘,为“血流漂杵”这一说法提供了一些证据。在牧野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和人骨。这些兵器种类繁多,有戈、矛、钺等,表明当时的战争规模较大。而人骨的分布情况也显示,这些人是在战争中死亡的,而且死亡的人数较多。这些考古发现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血流漂杵”所描述的战争惨烈场景。

除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战争的本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在古代社会,战争往往是残酷的,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和权力,双方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牧野之战作为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战争,其激烈程度和残酷性更是可想而知。周武王虽然打着仁义的旗号,但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而且,商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对纣王的统治早已不满,周武王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综上所述,关于周武王“血流漂杵”的历史争议,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考古发现以及对战争本质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牧野之战确实是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血流漂杵”这一说法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 RsyxPfoivNZ5Uh6xRWMdYt2jiUnXIXgaDsnnhaN64mdfXah0ToHgdv3TJATs6x0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